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五十六章 设伏

第二百五十六章 设伏

    蒙军在朔方城失败之后撤退回到了漠北草原,而宋军此时大军已经集结,资源已经调配完毕,他们自然不打算放过这个机会。

    朔方城的重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不少的民夫还有物资都已经来到了,朔方城三道城墙已经开始重新修筑,大约两个月以内就能够彻底完工。

    但此时的宋军绝对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蒙古铁骑随时可能会来,进攻朔方城从而阻挠朔方城的重建。

    同时朔方城的士兵以战斗之后非常的疲惫,他们必须回到内陆重新休息,然后宋军只能调集北河军的部分士兵取代朔方军,成为这里新的驻守部队。

    而宋军的十余万铁骑正在逐步的汇合,宋军可以选择从多个方向进攻漠北草原。

    此时的蒙古部队损失惨重无力进攻,而宋军则可以在宽广的正面上寻求作战的机会。

    可是赵与芮并不急着向北进攻,因为此时除了朔方城还需要修整以外,大宋也需要囤积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

    原本的朔方城是宋军作战出击的一个战略前沿,那里囤积了非常多的物资,本来可以够宋军支持北伐使用的,但是好巧不巧的是,蒙古大军突然选择来进攻朔方城。

    这就使得在朔方城原本囤积的资源被消耗一空,大宋的资源也不是摇钱树,它不会凭空诞生,还是需要累积的。

    这几年的资源已经严重消耗过度,整个国家机器都在超负荷运转,目前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这里面牵扯到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大宋在调集物资进行作战的时候对于棉衣,武器,粮食,军械,马匹,牛羊的需求都非常的大,所以他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钱财来采购这些物资。

    而大宋一旦采购这些物资就会形成庞大的订单就需要国家更多的人来生产这批物资。

    生产这批物资的人,他们会因此获得丰厚的收入,他们就会雇佣更多的人来进行生产工作,而许多无业人士也因此得到了自己的劳工工作,能够养家糊口。

    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钱,那么他们就能够给大宋平添更多的财富和粮食,同时他们也可以有能力养更多的人口,所以大宋的人口也在节节攀升。

    但这一切都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存在,根源就在于大宋需要休养生息大宋的钱财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来采购这批物资。

    而一旦大宋这边断了供给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个蝴蝶连带效应,那些生产的工厂就会因此缩水,那就被迫裁员,而裁员之后,人们失去了工作就失去了财富的来源,那么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为了维持这个生产的链条大宋就不得不一直维持着高额的订单了,这样做就使得大宋的财富就有点不堪重负了。

    这仿佛成为了一个死循环,因为庞大的订单让大宋有些扛不太住,而如果大宋一旦选择不扛了的话,就会有很多的人丢掉自己的工作。

    这还只是生产方面的事情,牵扯到农田方面就更加令人头疼。

    大宋原本在北部有着非常多的没有耕地,没有人耕作的农田,因为那里人烟稀少,而现在当大宋南部的人口填充到北部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大宋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万万人,因此原本富裕的土地已经开始逐渐不够了,不少的将士因为战功的原因分到了不少新的土地,而这样他们就会使国家原本还留存的土地减少了许多。

    现在的大宋已经没有多少的土地来封赏给有功的将士,他们如果还想要封赏土地的话,只能将幽云地区和辽东半岛的土地赏赐给将士,但是将士们未必愿意前往那里。

    如果想要让将士和将士的家眷前往那里去拓荒的话,那就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土地及财富,他们才会愿意前往。

    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目前大宋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困局,如果他们不能尽快的打下蒙古的话,自己也会被自己给拖垮。

    随着大宋不断的征战,导致自己内部矛盾也有点尖锐,同时,一些将士阵亡之后的天价抚恤也让大宋有些不堪重负。

    所以大宋必须要改变原有的作战策略,不能再用无谓的进攻来堆取胜利,步步蚕食的策略虽好,但消耗的资源过大已经让许多人苦不堪言。

    这就需要大宋朝廷进行补血,他们现在想出的几个办法是还是将目标瞄准了海外。

    大宋的海上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在多个地方建立了贸易节点,同时与不少的外国通商,收获了大量的利润,大宋前期对他们支持,现在是时候让他们来出一次血了。

    许久未曾动用的大宋水军再度出航在不少的地区建立了一些要塞,然后在那里寻找一些矿产资源。

    赵与芮按照前世地理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在一些地方挖掘了铁矿石,金矿,银矿等矿产资源让大宋能够有了一定的回本,同时海上的贸易,将更多的大宋生产的商品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让大宋也能够收回一些的利润。

    大宋在不少地区将培育了茶田,然后大量的种植茶叶,同时改良丝织业让不少的人进入丝织手工工场进行工作,丝绸的产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寿州,临安,甚至是北方的各地区建立了陶瓷厂,瓷器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善,产量也在提升。

    而且在蒙古每次愈战愈败,四大汗国已经渐渐放弃了对蒙古大蒙古国的希望,察合台汗国和大宋重新开始通商,但是大宋狠狠的宰了他们一笔。

    原本的察合台汗国居然封闭的贸易榷场,让大宋不得不天价购买马匹等物资,这个时候自然要找回场子。

    大宋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塞外牧场,已经不需要察合台汗国的鼎力支持了,如果察合台汗国想要获得大宋的资源,那就必须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大宋将丝绸,茶叶,瓷器等等产品的价格纷纷提高了一倍以上,如果你想要购买的话,你就必须要掏这个价格,否则大宋是绝对不会卖一丝一毫给他们的。

    察合台汗国只能自己吞下自己当初违反承诺的苦果,同时声明绝对不在帮助大蒙古国对抗大宋的行动中,不再给予他们物资上的支援。

    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大宋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也算是暂时渡过难关,但同时云集在塞北的军队已经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寻找新的攻击方向。

    大宋寻找的攻击方向有两个方向,要么是从黑山威福军司方向突击,直插哈拉和林,要么是继续通过外兴安岭攻击呼伦湖畔和贝尔湖。

    如果不从这两个方向继续进攻,而是从汪古部方向主动出击的话,一定会遭遇到蒙古铁骑的全力拦截。

    而此时的大宋铁骑已经暂时没有全部出击的能力了,他们需要休养生息来恢复自己的经济,否则的话现在的大,有些扛不住。

    可以出击的铁骑大约为十万人,十万铁骑将分成两支部队,一直从西线出击,一直从东线出击,西线的骑兵部队是为了牵制哈拉和林方向的蒙古主力铁骑,而东线则是为了给蒙古铁骑造成巨大的打击。

    大宋的国内状况已经开始恶化,蒙古又岂能例外呢?蒙古的状况只能比大宋更糟糕。

    蒙古人所拥有的实力全都是依靠自己的牲畜数量。如果他们的牲畜数量也就是牛羊马匹的数量开始锐减的话,他们国家的实力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和打击。

    和大宋作战的这一年之间,蒙古的牧场减少了一半以上,蒙古的牛羊马匹减少了六成以上,蒙古的军队已经不足原来的四成。

    这一切都给蒙哥拉响了警钟,他所拥有的不再是那个强悍无比的蒙古,而是一只一个破烂不堪的烂摊子,如果他不能收拾好的话,整个漠北草原都将臣服于大宋的铁蹄之下。

    他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回应,他再也不能如此的,被大宋牵着鼻子走,蒙古纠集了约十五万铁骑部队决心发动一场主动进攻的战役。

    汪古部方向虽然失败了,但是蒙军仍然拥有着进攻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从其他方向寻找机会。

    这是蒙哥收留了一个来自于黑山威福军司方向的人,那个人给予给予了他一个可以把握的机会,宋军的五万铁骑将从那里出击,蒙哥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机会。

    蒙哥立刻调集了十万铁骑大军,将在那里埋伏宋军铁骑一次。

    宋军铁骑虽然决定兵分两路,但并不是没有后续部队的支援,他们的后续部队都拥有着十万铁骑在身后,虽然不一定会主动出击,但是以防万一做一个保险情况。

    要是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贸然出击就会面临着有可能被包夹全歼的风险,大宋历来谨慎行事,断不会出现此等状况。

    宋军每次出兵必有援军在后,这也让不少的士兵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大宋也不会放弃任何一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