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激突

第二百五十八章 激突

    宋军从赤塔地区直扑哈拉和林,这极大的震惊了蒙军,蒙古铁骑迅速集结有生力量,前去拦截霍青云的骑兵部队。

    但是双方没有打上照面,因为霍青云从赤塔方向沿着石勒喀河朝着哈拉和林部突击的时候突然调转方向向着东南方向的鄂嫩河而去,渡过鄂嫩河之后,继续南下抵达乔巴山,顺着克鲁伦河方向前往哈拉和林。

    而蒙古铁骑却不知道他们从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方向出发,向北一直到了石勒喀河的上游地区,却没有找到宋军的踪影,他们不知道的是宋军早已经于回到了乔巴山地区,他们已经失去了宋军的动向,而宋军则迅速朝着哈拉和林方向进军。

    同一时刻孟珙所部绕过了扎布汗河,从扎布汗河方向重新朝着汪吉河方向进军,可惜的是,蒙军顺着乌鲁朵城方向来了一支骑兵部队,将宋军拦截在了草原上。

    宋军的铁骑没有办法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汪吉河,但是此时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的十万铁骑早已出动,他们已经来到了汪吉河的下游地区。

    他们距离孟珙所部还有三百余里大概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够赶到,而此时的孟珙所部正与蒙军铁骑激烈的交战。

    蒙哥亲自率领蒙古铁骑的十一万大军,围追堵截孟珙的三万余铁骑,孟珙现在身陷重围当中,并不知道宋军援军的动向。

    可孟珙清楚的是,宋军绝对不会抛下任何一支部队,宋军的援军一定就在附近,如果他不能将消息传递出去的话,那么宋军的援军也有可能会被面临着被围点打援,甚至被全部歼灭的风险。

    孟珙为了不让周围的宋军也遭受到这样的危险,他必须竭尽全力的战斗,于是他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亲自跨上战马带领的突击骑兵向前冲锋,同时轻骑兵两路突进,利用单兵手弩的优势,强力的射击了蒙古铁骑,从蒙古铁骑的包围圈当中撕开了一个小口子,所有的铁骑开始朝着东方向持续奔逃。

    而此时曹友闻正率领着十万铁骑在茫茫的草原上寻找孟珙所部的踪影,他的部队本来不用出击的,但是收到了孟珙被围的消息之后,赵与芮立刻派出了他来寻找孟珙的部队。

    曹友闻虽然不确定孟珙所部到底在哪里,但是他非常相信的是孟珙所部绝对不会轻易的被歼灭,他一定是在寻找自己这边援军的踪迹。

    蒙古铁骑也并不蠢,他们也知道宋军一定会有驰援,所以蒙军封锁了汪吉河朝南方向的道路,那么最有可能的是蒙古部队就反其道而行之,向北突击,然后迂回重新找到宋军的援军。

    哈拉和林方向霍青云传来消息没有看到孟珙所部,那就说明了蒙哥一定在较西的方向,所以曹友闻当机立断率领十万铁骑直接向西方扑去。

    曹友闻率部突击了两天左右,终于发现了一只游荡在外的蒙古铁骑,立刻下令数千铁骑立刻包围了上去,直接将那支蒙古铁骑彻底歼灭,同时抓到了几个俘虏。

    审讯之后才知道孟珙所不离自己还有一百多里左右,而此时的蒙古所部已经被蒙古铁骑团团包围,无法突出重围。

    曹友闻大惊失色,立刻率领全部军队,朝着孟珙所部快马加鞭的前行,而孟珙所部此时在蒙哥的包围圈中,正在做最后的殊死相抗。

    蒙哥十余万铁骑团团包围,向着中间围杀而去,孟珙难以突出重围,只得率部在较高的地势上节节防守来抗击蒙古铁骑的进攻,但是防御终究是有限的,最终的最终宋军还是损失惨重,马上要守不住了。

    当宋军摇摇欲坠的时候,孟珙看到了东方亮起的狼烟立刻鼓舞将士们道“兄弟们,我们的援军到了,我们大宋的援兵到了,兄弟们快随我一起上阵搏杀。”

    宋军将士的士气立刻被点燃,他们看到了宋军飘扬的旌旗和震天彻底的呐喊,于是纷纷骑上自己胯下的神骏,朝着东部突击而去。

    曹友闻部终于驰援而来,十万铁骑终于支援到了孟珙所部,双方在扎布汗河流域大战了三个昼夜,双方均损失惨重,蒙哥率部撤离,前往哈拉和林整军。

    而宋军也因为损失较为惨重,只能带领着残部退往黑水镇燕军司。

    双方两轮大战都没有捞到便宜,宋军损失更多,但是带领着蒙军在整个草原当中兜了大圈子让蒙军的牧场遭到了践踏,牛羊马匹损失无数。

    同时孟珙在草原地区的积极活跃,有力的支援了霍青云部的来回迂回作战,霍青云部甚至从克鲁伦河地区直捣哈拉和林,将哈拉和林的外围防御全部歼灭。

    同时,歼灭哈拉克林的外围防御后,他并没有直接进攻哈拉和林,反而掉头向东打了鄂嫩河守军背后一个措手不及,直接击溃了鄂嫩河方向的四万蒙古铁骑。

    鄂嫩河全面失守整个流域,成为了宋军铁骑游荡的地区,宋军铁骑沿着鄂嫩河方向继续向北来,到了石勒喀河附近绕过石勒喀河抵达漠河,重新回到了大宋的境内。

    霍青云部斩获颇丰,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战功,整个铁骑的夏季进攻形势一片大好。

    端平八年的攻势,以宋军的夏季攻势胜利而告终,但是宋军同样损失惨重,宋军的铁骑伤亡超过了八万余,让整个宋军铁骑的总量下降得非常的厉害。

    这也给宋军敲响了警钟,宋军必须得想尽办法更好的办法来平定蒙古铁骑,否则的话无休止的消耗战,宋军实在是消耗不起。

    损失了八万余铁骑,且不说这些马匹非常难以补充,最重要的是优秀的士兵。

    马匹再难补充,但是大宋有了塞外牧场以后也没有那么的困难,马匹也是可以经过时间来弥补的,但是优秀的作战将士却是越打越少。

    以前的大宋百战之兵实在太少,所以每次打完仗士兵的综合素质反而是在一个进步的阶段,可是现在随着宋蒙之间战斗越来越频繁,宋军每一个士兵实际上都身经百战。

    这些士兵每死一个都会给大宋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更别提一下损失八万余。

    宋军哪怕立刻训练十万新兵,他们的战斗力也绝没有这八万老兵的实力强悍,且不说新兵士气怎么样,单说训练的程度,对于战术的理解,以及指挥官们下达命令执行的程度,甚至是在战场上判断战争形势的能力,这都是天差地别的差距。

    可是对于这种情况大宋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如果不把蒙古铁骑彻底镇压的话,蒙古铁骑随时都能卷草重来。

    他们是草原上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不把他们彻底镇压,彻底打服了,他们就不会停止他们的方式,他们永远会成为大宋的心腹大患。

    唯有采用分化包围的形式,才能够将他们彻底的平定。

    赵与芮的大宋采用的方式并不是说将他们直接全部镇压,全部赶尽杀绝,大宋还是有着很多自己的方法的。

    他们能够给予蒙古牧民更多的牧场,更多的田地,更多可以安稳定居的生活,以此来吸引蒙古牧民,主动加入大宋的阵营当中,大宋同时在占领了几个牧场,非常善待蒙古的牧民,这些牧民都能够成为大宋力量组成的一部分。

    大宋的铁骑当中有不少原本还是蒙古的牧民或者是士兵,他们成为了大宋的将士,并且帮着大宋来训练部队,提升骑射技术,同时改良作战军械等等。

    大宋从来没有说要将他们彻底的给消除在这个地区的人,而是要将他们成功的纳入统治纳入体制之下,让他们成为体制的一部分,不让他们轻易得出格。

    只要他们成为了体制的一部分,那么它们就成为了安稳的因素,成为了安稳的因素才能够真正的长治久安。

    大宋立刻开始筹集大量的物资,恢复已经建制残缺的部队,这些部队急需新的有生力量补充,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物资来激励他们。

    封赏还在继续,大宋重新夺回汪古部草原后,有了较大的牧场,不少的士兵他们不愿意种田的话也可以选择来放牧,只不过这样的人比较少。

    同样的,在辽东半岛地区赵与芮带人开发了当地的一些土地,一些土地同样可以开始种田,不少人也愿意前往那里,因为毕竟前往新地区开荒的话可以获得加倍的土地以及更多的安置费用,所以他们也对于迁徙地方并不是太反感。

    只要有够多的钱才够多的田地,谁还不愿意讨一个更好的生活呢?

    假如在南部地区他们一个人大概能耕种个二三十亩的田地,那他们到了辽东半岛地区一下分到了三四百亩地,这么大的差距肯定能够吸引不少的人前去。

    也正是由于产生差距才能够驱使人们朝着辽东半岛地区迁徙,才能够去开荒那里的土地。

    所以,内部的土地情况再有所缓和,同样的辽东半岛地区的人口也开始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