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再遇老子 » 第二十一章 可怕的想法

第二十一章 可怕的想法

    “你的思想有些可怕!”

    听到陈博士这么说,陈乐没来由的产生了一阵惶恐,好似有什么东西即将威胁到自己一样。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陈博士终于回过神来。

    此时的她,看上去有些憔悴。

    “100多年前,这里原本没有这个湖,是一场地震让这里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这里原本是个堰塞湖,大自然塑造了这里的环境,而环境塑造了这里的生态。也正是这里的生态,让一个人产生了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创造了今天的社会形态。包括你已经看到的一切,以及你未来将会看到的一切!”

    她陷入了回忆中,慢慢地讲述着。

    这些话让陈乐肃然起敬,开始对那个人感兴趣起来。

    “你知道那个人是谁吗?”她看向陈乐。

    陈乐很自然地摇摇头,他自然是不知道的。

    “还记得早上那张榜吗?”

    成了点点头,“当然记得!”他答道。

    “那不朽榜的前三位呢?”她又问。

    陈乐想起来,不朽榜的前三位都是佚名。

    “前三位都没有名字,我也正为此纳闷,还想找机会问你呢!”他回道。

    “我可以告诉你,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我刚才给你提到的这个人。”陈博士此时显得很庄重。

    “那排在前两名的又是谁?”

    既然提到这个话题,陈乐打算一次问个明白。

    “第一名是‘规则’,也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什么。第二名是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所有一切,包括自然界也包括所有人,曾经存在过的,和现在存在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那为什么第三名也没有名字?”

    前两名这样解释可行,但第三是一个人,总该有名字才对。

    “因为那是一个代表,他代表世间的每一个人,也代表世间的每一种生物,或者可以说,是对他产生影响的环境。”陈博士回答道。

    “环境?”陈乐有些迷糊,这环境是什么说法,他实在想不明白。

    “是的,就是环境。我周围的一切,我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我的环境,包括你,也是我的环境的一部分。

    对你来说也是一样的。你周围的一切,你所接触到的一切,包括我,也包括你曾经的过往,都是你的环境。

    环境能改变你的想法,塑造你的思想。而你的想法和思想,又会成为影响别人的环境。”

    她此时的眼神极其深邃,让陈乐第一次感觉她像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这话倒是没有错的。”陈乐想了想,点头表示认同。

    “那个人一定很伟大吧?”他感慨道。

    “不,他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老人,退了休,在这地方养老,经常喜欢出来走走。

    有一天,他在这湖边缅怀过往。那时的毒虫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湖面也没有现在大。湖上有船,他坐在船上,在湖心随波逐流。

    过了很长时间,老人发现一个规律,船在湖中的运动轨迹,要么是圆形,要么就是沿着某种幅度的波浪线往某个方向移动。

    这让他好奇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为此每天来湖上观察,了解水文特征。

    过了很久,他才想明白,不同温差的水流会带来动能,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都是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推动的结果。

    这还是得益于他曾经是大学教授的身份,对各种理论知识涉猎广泛。

    他总结后得出结论,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框架内,两种力量的角逐,必然导致现象变化的方向呈不规则的圆形。若是没有这个框架的限制,就会沿着某个方向以波浪线的形状向前推进。

    老人最先想到的是社会经济的走势。不管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都是以一种上下起伏的波浪线方式往前推进。

    后来,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生命中的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一定有两种力量在推动。看似人们出于自愿作出的选择,都是当时环境下,做出的身不由己的抉择。

    “等等,等等!”陈乐赶紧打住。

    “这话我听不懂,你是在说宿命吗?”他问道。

    “这么说吧,选择可能根本不存在,看似有两条路可以走,但是最后总会走向特定的方向,不管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身不由己,你都会觉得这条路对你来说是对的,并不会为此而后悔。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你所有的想法,都是过往的一切经历,和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这话陈乐听明白了,虽然仍就将信将疑。

    陈博士接着讲述,”后来,他将这种思想用在了哲学上,用于探讨人生的各种根本性问题。就比如人的本质,人性的善恶等等。

    人之所以不同,是身体的不同,也是灵魂的不同。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体和不同的灵魂,这个世间才有了形形色色的人。身体和灵魂的对立,正是推动人做出各种行为的相对力量。

    他将这些想法,同他的好友进行讨论。后来这种观念不胫而走,一些人尝试着用这种观念的解释当时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间接引发了一波社会思潮。

    当然,这并没有形成主流的观念。直到10多年后,一位物理学家受这种观念启发,找到了光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形式。

    这就是你在堡垒里面所看到的,所有的关于光的应用。以前人们也能运用这种转化关系,但并不明白两者之间到底是如何进行转换的。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界,人们才开始真正正视起这种思想。从事各种学科研究的人,开始寻找每一种现象背后的两种推动力量,从而把握学科可能的发展走向。

    以后的十年间,人类社会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得益于这段时间的重大发现,又推动了人类在哲学上的极致升华。对’人性’,方才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对待。

    而这一次升华,直接影响了后世人类的走向,也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形态。

    今天对你来说是好的东西,可能明天就会给你带来灾难,因为好与坏,总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件事物之中。如果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那么另一面必然会让你措手不及。

    就像这个地方一样,这里自成生态,环境的美让人心情愉悦,但隐藏在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会给没有准备的人以致命的威胁。

    即便我们清除了这些毒虫,只要环境还是这个环境,毒虫的威胁就永远存在。人们虽然可以在其中享受美带来的乐趣,却也时时提心吊胆,处于恐惧不安的情绪之中。

    若是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那么美也就不存在了,或者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行去改变它,而是将自身抽离出来,虽然有所限制,却能享受它美好的一面。

    不进入生态环境之中,就能独享一份安宁,对于我们来说便是美好的环境。

    然而,对于生存在期间的动物昆虫们来说,也许毫无美感。因为它们时时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都不过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

    若是我们强行加入进去,也就等于我们进入了它们的食物链之中,可能是它们的克星,但也会成为它们的攻击目标。这又是何必呢?

    其实这个地方还有另外一个功能。你猜猜是什么?”

    陈博士怎整个人轻松下来,带着几分调皮地问道。

    陈乐却显得很沉重,他机械地摇摇头,表示不知。

    “这里还是我们的地质灾害观测站之一。历史上的好几次自然灾害降临之前,这里的动物们都会给出预警,让我们可以有时间启动堡垒的灾害应急机制。

    所以与其消灭它们,不如与它们和谐相处。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才是这个世界最好的哨兵。而我们要做的,非但不是消灭它们,而是尽可能保持它们的生态环境稳定,自成体系。”她说。

    ………

    陈乐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他自言自语道:

    “当你成为了别人的威胁时,你自己也就失去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