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47章 里克悲剧1:劳苦功高又如何,里克自演悲情剧

第47章 里克悲剧1:劳苦功高又如何,里克自演悲情剧

    里克迎立了晋惠公,劳苦功高,自我感觉也非常良好,此时朝中众臣也基本唯他马首是瞻。

    他等着晋惠公兑现自己的承诺。想到自己将要当上晋国正卿,并得到一块汾阳封邑,非常感慨:自己算是功成名就了,平定骊姬之乱青史留名,且自己又得利很多,身为人臣,也已算是到达顶点了。

    但里克一直没去考虑什么叫高处不胜寒。他也可能忽视了一点,功高当然是好事,但功高盖了主则是坏事!

    几百年后,在南方有一个叫越国的强国,功臣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夺得江山之后,劝老战友文种离开越王勾践。

    其中一段著名的话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里克没能穿越到未来,所以他没有听过这句话,于是他不知道,晋惠公自即位起,自己就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晋惠公即位的第一天,便准备着手对付这位对自己有着莫大功劳的里克。不过,这个真的不能全怪晋惠公,甚至他后来做出的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真的不能全怪他,我们细细道来。

    晋惠公即位,其中齐国是出了力的,而且这个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齐桓公主导下的中原列国诸侯,尤其是完全听命于齐桓公的周天子承认了晋惠公,解决了晋惠公继位的合法性问题。

    如果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晋惠公哪怕是有秦国人的支持也是半拉子即位,不能算真正当上了晋国国君。

    齐桓公的要求就是晋国必须全面贯彻癸丘会盟精神,即尊王攘夷!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齐桓公有权对诸侯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予以干涉。这种干涉一般是两个形式,一是直接出兵讨伐。这个齐桓公已经出过兵了,只是没能让晋国服。

    二是弑君事件必须得有人承担责任!在齐桓公看来,晋国必须要有人承担这个责任。他心中已经有了这个责任承担对象,晋国一代名将里克。

    里克连弑两君兼一个正卿,尽管晋惠公许诺了里克正卿以及汾阳之地的封赏,但如今已经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这个时候晋惠公在选择满足齐桓公的要求和满足里克的要求中,当然只能选择满足齐桓公的要求。这就注定了里克的悲剧。

    晋惠公不动声色地践行着他对齐桓公的承诺。首先是限制里克的权势。他不但没有任命他为正卿,反而通过安插亲信至军中,一点点蚕食着里克的军权。

    当然,对里克开出的汾阳封邑赏赐,现在完全沦为一张空头支票。晋惠公对里克是这样解释的:手头还有大量的事要做,此事先不急。

    是的,晋惠公要做的事当然很多,一下子不可能兑现诺言也算是一个理由。但对里克来讲,他开始失望和郁闷。

    哼,里克啊里克,寡人就是要让你郁闷,因为你一郁闷,你便可能犯错。

    里克果然犯了错,而且是一错再错。

    里克应该明白晋惠公的此时面临着的各类难题!晋惠公着实不容易,比如他答应给秦国的河西五城。

    当年他送出去时,那时的河西五城不是自己的,是晋国的。现在晋国是自己的,河西五城是什么样的战略地位,他当然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很快便作出了决定:不给。

    在晋惠公看来,自己现在已经当上了晋国国君。晋国的背后,有着中原第一强国齐国撑着!

    更何况,你秦国算老几?一个边陲诸侯,打打西戎还行,与强大的晋国相比,你秦国嫩着哩。

    的是,不要以为秦国一直很强大,那是战国时代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才算开始走向富强。春秋时期的秦国,嘿嘿,那是要仰望晋国的。所以晋惠公才会有这个底气。

    里克没帮晋惠公去考虑这件大事,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既不明智,更令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然后是新的权力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除骊姬的过程,申生、重耳、夷吾以及里克自己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迅速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骊姬一派被清除后,这个临时结成的同盟迅速瓦解:夷吾派现在已经成了国君派,其余的可以说是另一派。现在晋国的国内权力斗争已经是老一派与国君派的斗争。

    国君派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掌控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再加上有周天子的支持,还有齐国、秦国以及中原诸侯的认可,晋惠公的地位已经已经无法撼动了。

    在此基础上,晋惠公着手开始拉拢申生派力量的行动。晋惠公即位后第二年,即公元前550年春,晋惠公下令重新安葬前世子申生。

    在晋惠公看来,整个晋国最大的势力便是申生的旧部。当时世子申生位高权重,不但是世子,未来的储君,而且申生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尤其是晋国下军,各路将佐几乎都是申生的旧势力。

    申生的冤死,更引发了晋国人民对申生的同情。申生死后多年,民间还有祭祀申生的活动偷偷在开展。

    骊姬虽然也开展过对申生一党的清洗,但又怎么清洗得了晋国人心中对申生的爱戴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晋惠公下令为前世子申生平反,重新厚葬申生,亲自主持葬礼!

    这一招在权力斗争中的杀伤指数是超高的,这一举使晋国人几乎都拥护起他们的新国君:看看,咱们国君确实是一位好国君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