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华三字经新编 » 065: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065: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简单释义:

    凡是涉及收取和给予方面的事,贵在数量清楚,多少明白。

    给予别人的,应当比公允的量稍多些;收取的应该比公允的量稍少一些。

    剖析缘由: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凡是涉及给予和收取的事,首先不能是一笔糊涂账,糊涂账到了最后,就容易数量有出入而产生纠纷。

    数量清晰的以后,我们给的时候多给,拿的时候少拿,包管对方是十分满意的。对方如果还不满意,那可能就是贪得无厌的坏人了。

    从前有个米店,店老板心术不正,他打算做一杆十五两的秤卖米,(古代十六两一斤,店主打算用十五两冒充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给客户一两米)。

    他的儿子听说了,觉得这样做不好,就主动要求自己去订制这杆特殊的秤。

    到了做秤那里,儿子将秤做成了十七两的(用十七两当做十六两,每卖一斤米就多饶给客户一两。)

    没多久,米店生意特别火爆,虽然每斤米多给了一两,到了年底一算账,米店还是赚了很多钱。

    店老板后来知道了秤的秘密,羞愧的很,就把米店交给了厚道的儿子经营。

    致家长:

    给予和索取,借和还,能做到公允是最好的。

    然而,绝对公允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点,谁又能精准的把握那个点呢?稍微差一点,接受的那个人总觉得自己收到的太少了。

    多给一些,少拿一些。

    这一给一拿之间就出来一个差,这个差就是冗余度,就是富余量,有了这个明确的富余量,就能让对方毫无争议的满意。

    不仅经济问题上是这样,道德问题上也是这样。

    如“兄友弟恭!”

    原本,大哥是可以泰然自若的享受弟弟的尊敬的,可是大哥非要放下身段来友爱小弟弟,这就是多与。

    原本,小弟弟也可以仗着自己小,泰然自若的享受大哥的爱护,可是弟弟非要恭敬和尊重大哥,凡是让大哥拿主意,这还是多与。

    你多与我,我多与你,中间就出来一个很大的富余量,双方彼此都很满意。

    要是大哥倚老卖老,小弟倚小仗小,那兄弟之间还能有什么团结友爱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