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深圳第一代农民工 » 第一七一章:开工加餐蒸鱼头

第一七一章:开工加餐蒸鱼头

    天气晴朗,万里晴空飘荡着朵朵白云。气温已经回升20°以上,真的春暖了花就该开了。公司初八开工大吉,谢总八点准时放鞭,老房东带阿姨特意来敬神,相当隆重。蕾蕾“爷爷、奶奶”娇滴滴地叫几声,立马就有拿红包。

    厨师大清早买了菜回来,仓管在过称。我跑厨房看看,老哥说中午加餐,问了陈姐,她也不晓得到底吃啥,等董事长来了再说,就没买其他的,老大你看要不现在再去买。

    拿一只胶箱放后备箱里,叫大厨跟我一起再去菜市场转转,见啥好吃就买啥。刚到菜市场,前面一台皮卡拉一车鱼停下来,赶紧叫大厨上去问,拉的什么鱼?

    “老板,买鱼呀?全是两三斤的大头鱼!”

    “我靠,那么大,有多少条?”

    “七十八条!”

    “七七八八,这么巧的事儿呀!拿回去每人半只鱼头只多不少。尾巴慢慢红烧。”

    “全部要,多少钱,搞便宜点儿?”

    “老大,一次搞这么多,得吃多久哇?”

    “全要批发价,四块三,不够鱼塘还有!”

    “要这么贵乜?三块八,行就跟我走,卖了你回去再拉!”

    “老板真会讲价,是真的鱼塘已经网好了,不然少了四块不卖的。”

    走五金店买几把铁刷子,车到厨房门口,仓库拿几只胶框,叫个仓管看着称鱼,乖乖,200来斤。都说董事长一出手,就是大手笔,非同凡响!

    付完钱问鱼老板:“留个电话吧,以后饭堂吃鱼你直接送行不行,一定按批发价给我们,老板穷,吃不起高价鱼!”

    “绝对行!一看工厂规模就是大老板,十条八条的都可以送,我就在附近,胖头、草鱼、塘鲺鱼、财鱼都有!”留个电话给厨师,我也留了手机号码给他,鱼塘里不好卖的鱼可以找我,工厂一餐至少消化五六十斤,关键是便宜、好吃、新鲜。鱼老板连声答应,兴高采烈地走了。

    “兄弟们好好干,年底发财了,赶一群黑山羊回来烫火锅,记得到时候提醒我啊,哥记性不太好!”

    “老大,你请个人在后山放一群羊嘛,过年可真就有得吃啦!”

    包装部几个小伙子抬一只台面放篮球架下面,然后一起帮忙杀鱼,鱼小号的头就切大一点,搞均匀,别中午分鱼头的时候打架!个个忙得嗷嗷直叫,不清楚的以为老板改行了。

    “中午加餐蒸鱼头,每人半只,鱼身子刷干净抹盐装冰柜里过几天油炸鱼块!都是自己吃的,收拾干净啊,不然挨骂我可不管!”然后每人发支烟点上,叫得更欢!开工第一天,做好吃的就是要热闹,讲究的就是个氛围,让全厂都晓得,老板卖了几百斤大鱼,在院子里宰杀!

    十一点,蕾蕾跑进来告诉我:“爸爸,妈妈要吃红烧鱼。”

    “是蕾蕾想吃红烧鱼吧,姥姥嘞?”

    “姥姥在炒肉肉儿。”

    抱着蕾蕾来厨房,姥姥在弄菜。冰柜里扒扒、看看都差不多大,选两条大的鱼身子,一条也有两斤重,划刀抹盐擦生粉,找一只大的手炒锅,等姥姥忙完俺就烧鱼,第一条烧熟了装盘子,叫小嫂端给二楼果果姥姥尝尝。第二条烧来咱们餐桌上吃,饭堂大厨第一次见哥露一手,很是惊讶,没想到咱老板年纪轻轻的还烧一手好菜。完好无损的一条红烧鱼尾,装长条盘子里,摆几根香菜装饰一下,色香味俱全,蕾蕾看着就差没流口水了。

    中午吃饭,喊了小哥过来喝一杯,开饭也丰富,红烧鱼尾、一盘腊肠、腊肉,厨房菜上海青、两块蒸鱼头、开门红烧肉、一盘咸鸭蛋。两位领导、梅姐、姥姥都不喝,跟小哥俩开一瓶黄鹤楼,慢慢喝,蕾蕾坐上来就要吃红烧鱼。

    “还是俺哥这红烧鱼尾经典,成色很足,有看像!饭堂大厨没表扬你吧,哥?”

    “大厨说,哥再这样搞下去,他就失业啦!”

    “一听就是在吹!”

    “嗯,外焦里嫩,小雷,真不是吹的,很香!”小哥也夸一句。

    “小哥,那边中午加餐了吧?”

    “加啦!每人一只大鸭腿,新鲜的,回来自己红烧。”

    “哇塞,还行!这边每人半只鱼头,跟我们桌上的一样,明早上厨师买完菜,叫他开三轮过来,拉十条鱼尾巴回去中午红烧鱼块。都是三斤左右的鲜活大头鱼,上午买了200来斤。不然哪来这么多鱼头。”

    “可以呀!在家腊肉吃多了,是要吃点新鲜鱼解解油腻开开胃。”

    “小哥,那边人到齐了没?”

    “到了四十个,也算齐了,那几个开料的小师傅也都到了。”

    “老娘跟老弟在一起,身体还硬朗不啦?”

    “老娘身体还好,过年你小嫂去给接咱家里来过,我没去老房子哪里,看见老弟没话说,也说不投机。”

    “你哥俩儿也是,一年不见也不一起喝一杯。他还是在单位待着,也算稳定呀!”

    “国营单位,工资想起来发,想不起来就发几袋米,一壶油,连水胶鞋、厨房的围裙都发,工资只见流水不见钱,反正不让饿死。”

    “公家单位,我家老三去年就脱离苦海了,也是几年不发薪水,他后来把一台破皮卡开回家,就两清了。”

    “强子你不晓得,以前呢,见面就是诉苦,需要花钱的地方你给他一个亿都不够,除了谈钱没别的话题,我也没得给他的,伤感情也伤脑筋!开年他也不来给我拜年,老娘送回家咱们就走了,也是两清。”

    “所以我就不回去,想老娘了打个电话就是。回到家里,以为在深圳的都是大老板,说了我也就几千块钱的工资,还要养车,打死他们都不信。还不是那个死老邱,到处宣扬我两家公司,都赚大钱!”

    “他今年也没带你鹏鹏去我家给姥姥拜年,估计嫌小哥穷,管不起年饭,也好,巴不得,姥姥也省了压岁钱!一年一年的,不来也就算了,算了也就淡了,长大了最好不认得这个舅舅才好,两不相欠啊!”

    “梅姐,你俩今年不加工资呀,跟陈姐打个报告,加1000大洋呗,这样大家扯平了。咱们家董事长搞得年底才发工资,我去年回到乡下董事长老家,又开一台商务车,谁见了都说是深圳大老板回来了。哈哈,想想都搞笑啊!以为深圳的钱都是台风刮来的。还有几个邻居更离谱的,跟老奶奶说他们家孩子想来我们厂打工,问坐我的车来深圳中不中?我告诉老奶奶,第一车子肯定坐不下,第二我也是打工,来工厂上班,招不招人我说了不算数。”

    “咱们这儿不同老大工厂,离家近。我原则上不招村里老乡,一个乡里最好都不要。老家的人,你混得好,妒忌恨,混的差,回到家添油加醋滴八卦你。沾点亲带点故的,总认为你不待见他们,得哄着,多累呀!况且咱还没到‘兼济天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