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雨夜短文 » 第31章 高谊无声

第31章 高谊无声

    高谊无声

    人生在世,在寻常等级上,被米麦果蔬喂养;在至高等级上,由一系列美丽的景象滋润。一切美丽的景象都会沉入脑海,铭刻心底,构建成一种乐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哲学。

    人际交往中也有一些美丽的景象。这些美丽的景象,一般都是在危难时刻突然出现,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我说过,平生遭受最大的诬陷之一,是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建了三个图书馆,因为没有转经中国红十字会的账号而被几个网络推手诽谤为“诈捐”,居然引发全国声讨。连接受捐赠的灾区人士不断提供反驳的证据,也被声讨所淹没。

    无数事实证明,很多起哄者不想知道真相,只想看人笑话。我捐献的,是我们夫妻两人三年薪酬的总和,而且,从来没有向媒体宣布过,不知“诈”从何来?既然已经说不清,说了也没人听,那么,“诈”就“诈”了吧,好在三个图书馆早已默默存在。

    正当我觉得一片天昏地暗之时,很多硕大的信封默默向我飞来。拆开一看,是天南地北很多杰出文化人为那三个图书馆的题词。

    我看着每份题词后面的签名,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面容,不禁在心中轻问:你们,怎么全都知道了我的处境?你们,怎么就那么干脆地肯定了我的捐献,连问也不问一句?

    北京寄来的题词,是王蒙的签名。

    天津寄来的题词,是冯骥才的签名。

    西安寄来的题词,是贾平凹的签名。

    宁夏寄来的题词,是张贤亮的签名。

    香港寄来的题词,是刘诗昆的签名。

    台北寄来的题词,是白先勇的签名。

    高雄寄来的题词,是余光中的签名……

    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只是相信了一个人,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姓名交给了这个人。

    同样的情景以前也发生过。上海一个文人诬称我的书中有大量“文史差错”,全国一百五十几家报刊转载,几乎成了定案。但后来听说,远在境外,就有不少大学者在报刊上不断为我辩护,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著名作家倪匡,著名学者焦桐,著名评论家陶杰……

    由此我相信了:高谊无声。

    由此我相信了:越无声,越入心。

    在无声中飞来的一个个大信封,飞向压城的黑云间,飞向喧嚣的旋涡中。这景象,也以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阐释了生命哲学,必定成为我的终身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