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二十五 莲叶田田虔州行(三)

二十五 莲叶田田虔州行(三)

    周先生这边结束了和孟教授的见面,那边周璋在程颐的带领下也完成了入学手续的办理。虽然是到虔州府学来借读,其实和正规的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区别。填写资料、办理学卡、等等一切手续办好,最后的最后程颐笑眯眯的看着周璋道:“为了尽快帮你融入虔州府学融入这个新的环境,我把你收到了我任教的班上。以后你在府学的日常就归我管理了。当然你是我的师弟,我用戒尺打时会轻一点。但是呢,为了对自己的师弟更加严格;所以会多打几下”。周璋大大的无语,目光坚定的说道:“师兄先生你想多了,我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浓眉大眼的程颐不是最传统的道学先生吗!?怎会有如此可爱的人情味啦,唉、真是全信书不如无书啊;周璋不着边际的想着。

    晚上,吃过晚饭的一家人围坐一起;橘黄的灯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显得特别的温馨。如果在点上一个火炉,围炉夜话说古谈今多好的画面啊!周先生心里这样想着;可惜了,没有火炉更没有夜话。数学(二)的课程好难啊,我已经四十五岁了,还要如此的用功学习,这个未免卷的太厉害了吧。周先生抬头看了一眼正用一丝不苟的眼神,严肃的看着他的周璋和周苹,轻轻叹了一口气,无言的继续做题目。周苹和林芝都已经学过不少的数学二的部分,少你时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最强大的时候,比周先生要好的多;所以此时的周苹可以轻松的指点父亲的功课,监督和指导的任务也就多数落在了周苹的身上。

    另一边周璋也做完了功课,嗯,我的学习已经很累了,已经被程颐师兄逼得不得不拿出全部的力量了。还要配着父亲你学习,望父成龙的儿子有几个啊,我好棒啊!周璋在心里鼓励了自己一下。要是林芝在这里就好了,她们两个可以一起教父亲数学了。嗯哼,我怎么又想到她了,她现在在干什么呢,也会在想我吗?灯花忽然跳了一下,周璋满意的点头嗯了一声,小丫头也在想我呢。

    进府学已经三个多月了,为了加强和提高周先生在府学的江湖地位。周璋制定了严格的老父培训计划,每天晚上一个时辰的一对一讲解,之后再做半个时辰的题目。把一贯好学上进的父亲,差点逼成了厌学中年。其间让父亲把数学(二)给了周敦颐先生一本,濂溪先生如获至宝,潜心研读。回家的次数也明显增加。当然多数是到周璋他们这边吃饭研究数学,顺便再指点一下周璋的经义、和他们一起聊聊儒学的历史和以后发展的方向。大儒独到的见解高屋建瓴的总结,使得周璋对儒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周璋的学问上的指点,也让他受益匪浅。周璋也愈加尊敬周敦颐先生,在迷茫的世界中,探索前路的先行者都是伟大的,也许付出终生努力的方向,最后的价值就是告诉后人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周敦颐先生此时已经是当世儒学探索者中,走在最前面的人了;他的两个弟子程颢、程颐正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完成了儒学的进化,创建了理学。

    南方的雨季要是多烦人就有多烦人,听着窗外雨打竹林的声音,周璋无可奈何的放下了手中的笔。今年的雨季特别的长,也特别的多。山上的洪水让府学里积了一尺多深的水,几间杂物间也因为长时间浸在水中倒塌了,幸好没有伤到人。为此,府学休息了半个月。

    正好周敦颐先生应邀去庐山去参加文会,经过周璋的苦苦请求;程颐师兄也在一边说情;周敦颐先生同意带周璋一起前去。周璋很是开心,程颐心里也一样的高兴,带着个小师弟嘛,很多服侍师父的事情就不用自己动手了。当然不能让小师弟轻易看穿了,欲擒故纵的把戏嘛还是要玩玩的,不然如何让小师弟心甘情愿呢。

    好容易获得跟随周敦颐先生一起外出的周璋,现在被雨水阻挡着无法前行。的的确确的让人心烦意乱啊。坐立难安的周璋,连最爱做的事情,检查父亲的作业都没有兴趣了。

    或许老天也被周璋唠叨烦了,两天后终于雨过天晴。周敦颐师徒三人加上几个护卫终于出发了。行走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上,一行人悠哉悠哉的赶着路一点也不着急。沿途的驿站也都恭敬的接待着。第一次享受公费旅游的周璋,好像也没有羞愧的感觉,心里反而还有一丝小小的得意。两辈子加在一起活了快四十年了,第一次享受公款吃喝玩乐,还真有点小爽啊。

    路虽然走的很慢,总也有到达的时候。在周璋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庐山脚下。庐山东偎大湖、北枕长江,群峰耸立。自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天下。文人雅士多会于此,留下了不少的名篇。如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更是脍炙人口。周璋前世今生对庐山都充满了向往,不光是庐山奇绝的风景,还有几次影响深远的会议,都让庐山在青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早有文人名士在当地的士绅名流陪同下,一起迎接濂溪先生的到来。大宋承平日久、文风昌盛。一帮友人今日山里寻幽探景,明晚江上泛舟赏月;兴之所至,诗酒唱和,好一番风雅的操作。作为大佬的两个跟班,程颐先生年纪虽轻,但起码也算半个大佬;诗文酒令倒也驾轻就熟,丝毫不逊别人。这就可怜了小周璋,主角的光环并没有笼罩他。端茶倒水忙活了十来天,众大佬愣是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不过周璋倒也没有任何怨言,听着一帮大师高谈阔论、纵横论道听得他心花怒放,以前觉得自己还不含糊;原来是没碰到高手啊。其实小周同学是妄自菲薄了,能和周敦颐先生坐而论道的无不是当世的顶尖人物。以他的年纪能听得懂还能思考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玩的很开心,但主人邀请一帮大佬来此,可不是游山玩水的啊。文会啊,如果能出一篇千古闻名的文章,那就是青史留名的文会啊。在感觉已经玩的差不多的时候,主人提出在半山间的别院举行文会。众人也心领神会的点头答应。院中绿树成荫,几座假山掩映在一片竹林中,一股细细的清流围绕着假山在竹林里缓缓的流淌,最后流进了院中的一个池塘。此时正当盛夏,池塘中的荷花盛开,洁白的荷花,碧绿的莲叶,清洌的水波、还有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的鲤鱼,构成了一副夏日清凉的绝美的图画。在荷叶荷花的掩映中,池塘的中央有一个大大的亭子,一众大佬就在亭中,望着远处的庐山写诗作赋,兴之所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你一首诗,我一首词,不时再来一篇奇文共赏,真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

    当然大佬之间也有最大的大佬,周敦颐先生在众人的期盼中最后一个登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文既出,四座无声。前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后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濂溪先生。正是这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君子,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文明,千年来屹立不倒。坐看世界其他文明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虽历经磨难总能浴火重生的民族,与这些精神的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文会在爱莲说的横空出世中,达到了最高潮。主人更是兴致到了最高点,千古名篇出世想不出名都很难了。周璋很是眼疾手快,借着伺候先生写字的机会,已经把爱莲说的原稿拿到了手中,并立刻请先生把原稿送给自己。哈哈,着可是绝对的传家之宝,嗯,就是字面上的传家之宝,‘爱莲堂’后世周姓以此为堂名源于此处也。

    在座的一干人等,都很想收藏周敦颐先生的墨宝。现在被周璋先下手为强拿了过去,倒也无法再争夺。但心里终究有些不甘,给小朋友出个难题,增加点趣事无伤大雅还是可以的嘛。主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微笑着站了起来对周璋说道:“小友既然是濂溪先生的弟子又酷爱文学,定当功力不凡。难得又此机会集各位前辈大家在此,可否请小友做诗文一首,也可成就佳话一段”。

    周璋看见众人诗词歌赋妙不可言,早就跃跃欲试了。可是知道自己的水平确实未到此种水准,也就一直忍着。现在收获了爱莲说的原稿,一下子成了焦点人物被众人注意。此时却也无法再推却,以免伤害了周敦颐先生的颜面,想到这里只有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