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袁熙的争霸系统 » 第57章 袁绍病逝,三子争位

第57章 袁绍病逝,三子争位

    这两年,四家诸侯,很热闹。

    孙家的老家主孙坚当年偷匿皇朝玉玺,妄图据为己有,袁绍命令刘表阻拦。刘表派兵在战场上杀了孙坚,这笔血仇,孙家人当时没能力报复。

    现在有了。

    孙权坐稳江山后,接连讨伐刘表,屠城。

    但他不管怎么折腾,有一个原则:绝不惹曹家。

    不是因为效忠曹家,而是现在时机未到。

    时机到了后,曹家不惹他,他也会主动挑衅。

    刘备在汝南结连黄巾余党刘辟、龚都等人--刘备大哥做事,向来是不得罪利益,其实三国时代的其它人也是一样,以前所有诸侯都因剿杀黄巾贼得位,但当和黄巾余党合作可以得到利益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刘备许以重利,让他们和自己联合起来,乘虚攻击曹操。

    道义什么的,那都太虚了。

    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最有用。

    但尽管他们人数不少,最后还是被用兵如神的曹操以奇计袭取汝南,刘备再次败走,气的想自杀!

    总想当皇帝,却总败!

    见一次曹操就大败一次!

    好不容易拼了命用各种手段攒起来的家底,再次被人打光!

    而且现在你就是想投降,人家也不可能容你了。

    以前不知道你有大志,以为你可以像驴一样当曹家驯臣,人家才允许你投降。

    现在知道你这么大野心,那必须除掉啊。

    最后在孙乾等人的劝说下,刘备率残部,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

    一把年纪了,折腾半生漫说连半点地盘都没有,当皇帝这事(当然对外要说成匡扶汉室)似乎永远是个迷梦。

    就是这个破烂军队,自己万一死了后,都没主人可以追随,只能当孤魂野鬼。

    “俺老刘还没生出儿子啊!”刘备想到这,对着天空大哭一场。

    可能哭真的挺管用的。

    哭完就有儿子了。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刘封,刘备很喜欢他,就收养了。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

    三国演义直接说成是刘氏子,这是典型的扯蛋。

    后世很多野史,说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或是养子,这种说法都不贴切。

    其实,最恰当的描述是,继子。

    什么叫继子?

    刘备日后如果运气好,打下了万里江山,却没儿子,那么刘封是有资格以亲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并且他还可以继承父亲的一切财富,以奉宗祧,承后嗣!

    孙家和刘家的事暂时告一段落。

    曹家事情也很多,虽然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强敌袁绍,但自家伤亡也不少。

    正史上,曹操之所以能打赢官渡之战,固然有其极高的军事天赋和统战才华,最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他有着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好运气。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平定冀州叛乱之后,袁绍病逝于家中。

    官渡败阵,冀州这边也不稳了,反叛者不想再让袁绍这个废物主子统治自己,于是频繁叛乱,袁绍以病躯亲自上阵,消灭了他们后,自己的生命之光,也到了尽头。

    但直到这时,他仍然没立继承人!

    遇事无断制,当立不立,这就给了老大和老三争位的机会,也给袁家覆灭埋下了祸端。

    而曹操趁兄弟相攻之时,逐个克之,遂平定河北,夺走了袁家的一切。

    这便是正史上的戏码。

    若早定继承人,袁家还有相当实力,曹操也不是神仙,他也需要休养生息,隔着大河,他也没那么容易攻破河北。

    况且各路诸侯的位置,数曹操最烂。

    身处四战之地,稍有差池,就是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然而现在攻守之势相易了。

    官渡之战,曹操打出了威风,天底下是个人都怕他。

    所有诸侯都不敢偷袭他的后方了,孙权这么牛的人也不敢。

    以曹操现在的实力,其实他远远没有那么可怕,只是世人对他的畏惧,助长了他的可怕。

    以前他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很多人认为他在放屁。

    要么就觉得他在意淫。

    现在他说什么,别人信什么。

    百姓箪食壶浆来谢王师,曹操的个人声望已经达到了极点!

    在荀彧看来,袁绍不过是个“布衣之雄”,一个很平庸的首领。他有“帝王之资”,却无“帝王之略”,刘备是有“帝王之略”,却无“帝王之资”。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当年投降曹家时,没人想要除掉他。

    甚至青梅煮酒之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时天上惊雷掠过,正好此时刘备吓得筷子落地。

    然后他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认为这只会种菜的憨货,竟然怕雷,竟有轻视之意。曹家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刘皇叔没有远志。

    他们又没有前后眼,哪能想到,刘备其实比袁绍难对付多了。

    曹操开府设宴,问诸臣接下来往哪打。

    很多人说应该追杀刘备这个反复小人,顺带攻击刘表。这样胜算大,刘表太弱。

    郭嘉说应该继续扫荡袁家。袁家还有相当大的实力,若不趁其内哄之时攻之,待其死灰复燃,悔之晚矣。

    大计就此定下。

    打袁家。

    袁绍死后,被刘氏强行扶上大位的袁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着他老娘刘氏,把父亲的五个宠妾全杀了。

    杀完把娇美的脸庞砍坏,嘴里塞糠,以发覆面,让她们到阴间也不能跟袁绍相会。

    之后大旗一举,宣布河北新主继位。

    袁谭不是没想过这一天。

    父亲袁绍强行把他过继给已经死去的哥哥作儿子,还把他打发到青州做刺史,把袁熙打发到幽州,唯独留下袁尚在冀州重地任显职,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

    如果按照袁绍的安排,一切应该是很顺利的,但偏偏问题出在袁绍死的太突然了,没立继承人就死了。

    袁尚近水楼台先得月,继承了袁绍的大部分势力,又有冀州这个大本营作为根基,成为了袁氏的新统治者。

    而袁谭则有嫡长子这个身份,并且也占据了青州地区,随时准备向袁尚发难。

    两人表面虽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袁氏内乱是先由袁谭引起的。

    支持袁谭的主要是跟颖川派,如谋士辛评等人,还有袁绍的外甥高干。

    支持袁尚的,主要是审配、逢纪这些冀州本地士族。

    这两派早就水火不容,互相攻击,即使在官渡之战时都不消停。当时,审配查抄颖川派的许攸,甚至引发了许攸叛变,出卖袁家机密的严重后果。

    所以袁谭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派心腹使者给袁熙去信,约他同攻冀州,事成后,中分河北。

    他心里打的算盘是,老二手下全是外来降将,比如高顺等人,全不是河北本土派。

    占不了多少分量。

    若肯帮助自己夺位,再找机会阴他就是了。

    若实在斗不过他,那就附从他,但还要再多分点土地。

    反正不管怎么着,都比听命于袁尚这杂碎要强万倍。

    他俩明争暗斗多年,比仇人还仇人。

    落他手里绝对没有好下场。

    所以在他看来,袁尚必须死。

    以前他也和袁熙说过这事,但对方精明,不把话说透。

    他估计袁熙那种人,心里真正想做的事,对神明都不会讲。

    所以这次去信,再次把话挑透:你要自立,还是帮我,你给个准话!

    这事拖不下去了。

    发完信,袁谭假意调军队到黎阳,佯装攻打曹操,以此来向袁尚要兵,只要袁尚敢不给,就是不识大体,那么这个该死的新主公就不合格!

    就会授人以柄!

    袁尚智商不高,但他身边谋士智商不低,看穿袁谭的计谋后,他们为袁谭派出一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

    其中还有缺胳膊断腿的大侠。

    也有一些体型完好,但年龄高达70岁的,走路需要拄拐的。

    此计不能奏效,联合袁熙的事,也败露了。

    他的信使,被袁尚抓住,斩首了。

    他没能和袁熙通上消息。

    他的地盘和袁尚挨着,袁熙的地盘在最里边,想要越过袁尚的地盘,去和袁熙通消息,也确实挺难的。

    新主公袁尚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把袁熙拉到自己这边--他到现在仍然瞧不起袁熙,武功高又怎样,没有掌控实权的河北旧臣支持你,你能翻出花来?老实呆着吧--他亲笔给袁熙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上是责骂、威胁、恐吓的语气。

    说自己身为主公,大度容人,知道这全是袁谭狗贼的错,不干袁熙之事,这次孤不处罚你,只是警告你,以后少和他来往,以免自误!

    只要最下流的人,才会用用威胁这种最下流的手段。

    袁熙扫了一眼那信,然后找个有缘的垃圾桶,扔了。

    袁谭、袁熙在老爹尸骨未寒的时候,互相算计,打了个有来有回。

    当然,袁尚肯定占上风。

    可惜这些跳梁小丑,自以为是这出戏的绝对主场。

    却忽略了另一个超级主角的感受。

    “想让老子演配角,你们这帮猪,吃狗屎吃多了吧!”袁熙看着地图,面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