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筑梦荣光 » 第四十章 胶东之行

第四十章 胶东之行

    “外甥,坐累了吧,这次出门跟着舅舅受苦了,等到了地方,让你大姨给你做好吃的。”燕平看着硬座上伸着懒腰的邵野,安慰着。

    邵野想起远方的周妍,心中一颤。“为了妍儿考上大学,我必须要离开她一段时间,让她好好复习。”想到这里,他的心还是隐隐作痛。

    “阿嚏,好像有人在叨咕我。”周妍打了一个喷嚏,对着李玉说到。

    “妍儿,你产生错觉了,哪有心灵相通的。我们现在首要的目标是学习。”李玉虽然紧着转移周妍的注意力,但是她心里知道,两个人都在彼此挂念着对方。

    “平舅,我大姨家住山上么?我们又坐火车,又坐汽车的,现在还要走多远?”邵野一瘸一拐的跟在燕平的身后,边走边埋怨着。

    “年纪轻轻的,走点路算什么,你舅舅我当兵的时候,走的路比这个难走多了。你现在不锻炼锻炼,以后当兵了怎么行?跟上我,走快点。”燕平看着步履蹒跚的外甥,笑了笑,加快了行走的步伐。

    燕丽的家住在临近黄海的小镇里,这个镇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曾在这里拜七岁神童为师,《三字经》记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大姨、老姨、姨姥、姨姥爷你们好啊。”邵野坐在大姨燕丽的身边,端着啤酒杯敬了一圈。

    “妈,爸,这是我大姨让我捎来的土特产。”燕平从兜里掏出两个野山参,放在父母的面前。

    “哎呀,还是我姐姐想的周到,外孙,你姥姥、姥爷身体还硬朗啊?”宋梅摸着邵野的头,欢喜的询问着东北老家的状况。

    “姥姥,姥爷身体还好,姨姥,姨姥爷不用惦记。”邵野站起身,扶着姨姥的肩膀,轻轻的捶着。

    “看看宝珍的儿子多懂事,比我那两个孙子强多了。”

    “妈,瞧您说的,您大孙子在冷库上班,二孙子在读书,哪像我外甥刚毕业,正悠闲自在。”燕丽接着宋梅的话,用筷子夹了块鱼肉放在邵野的碗里。“外甥多吃啊,到家了,别客气。”

    “不用夹了,大姨,我能吃到。”邵野看着这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心里顿觉暖洋洋的。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鸡还未打鸣,燕平就拉起正在熟睡的邵野去爬山。

    邵野和舅舅漫步于镇内,有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山在城中,城围山转,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身处镇中,似人间仙境。

    二人登上东面的山坡,看着浩瀚壮阔的黄海,回想一百多年前的那场使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的海战,不仅黯然神伤。邵野踏上山顶,看到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怪石幽谷,冠与群山。感叹这自古“叠嶂矗霄真如画,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称。

    邵野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丰富的林草植被和碧绿如茵的松林,山上松林涌动,绿波漫卷,阵阵松香沁人心脾;尤其正值这春夏之际,山坡上蒿草青青,野菊花、蒲公英等多种名贵药材漫山遍野,争芳斗艳。此时,天空中飞过成群结队的喜鹊、杜鹃、猫头鹰等飞禽,让这片绿色的海洋,充满诗意。山、林、鸟、水在这里相依相存,休戚与共,构成一方青山巍巍,绿水悠悠,自然和谐、天人和一的生态乐园。

    邵野从舅舅燕平口中得知这山叫阿掖山,阿掖山共有七大景观。位于阿掖山主峰南侧,以“两峰争出,形如笔,故名笔山”。笔山以山石美而见长,两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驼峰石,从山下向上看,似一骆驼引颈长鸣,笑傲东海。熬头山、飞来石:为阿掖山南峰巅。《安东卫志》记云;“顶有峰墩,墩兵见旗鼓于其上”。自古就是军事上的信号台。因山顶有巨形怪石如海龟状而的名。其巅峰东侧有一巨石孤立,硕大无比,曰“飞来石”。老爷顶观日出: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立于其上,向东可观日出扶桑,飘渺三岛,南视“秦山海市”为佳景,令人叹绝。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渔港码头人头攒动,如龙卧波;南望渔港灯火辉煌,灿若繁星;远望巨轮穿梭,灯火通明,一山观三港,唯有此处。阿掖山主峰北侧有一天然洞穴——“仙人洞”,说大,数十人可同时坐卧,说小,七、八个人可依壁小憩。位于阿掖山主峰西南山腰,洞阔13米,高3米,深6米,内有一石坑,一缕山泉由此涌出,常年不断,自明代以来游人至此题诗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达15处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剑山岩际,今朝豪兴多”、“清流浴石,胜北山河”等等。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有一遗址,玉纳内生金银花,春夏之交,山花烂漫,满院飘香。位于阿掖山峰北侧山下,有一卧佛寺,据说唐代兴建,距今约1100多年,几经损毁,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寺内有两株千年怀抱三子银杏树,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苍翠茂盛,世为罕见。传说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题诗,如清代诗人宋琬的诗:“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薄暮投石床,阑干醉复平。

    “平舅,我们回去吧,我累得走不动了。”邵野抱怨着,虽然美景很多,但是他浑身的力气,已经被崎岖的山路磨损的没有了棱角。

    “这才哪到哪,跟上舅舅的步伐,让我看看你的潜力。”

    “明天我们去沂蒙山看看老区人民的热情,让你看看你姑爷爷和姑奶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那可是多少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啊!”燕平自豪的夸赞着那一片圣土,他的话让邵野瞬间觉得满血复活一样,家族传承的顽强作风,让他的脚步不再沉重。

    当邵野成为共和国军人时,才深深领会胶东之行,凝聚了长辈们对他的从军之路,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