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蓉城旧梦 » 第四十二章,站台

第四十二章,站台

    周济民在和李舟山视频通话,说他可能和吴慧娜要结婚了。

    李舟山没有问周济民为什么不追豪门女郎了,他猜测可能是计划失败了。周济民说幸好吴慧娜是爱他的,这多少宽慰了他失落的内心。

    李舟山问周济民什么时候结婚。周济民说可能明年五一。李舟山为吴慧娜感到庆幸,他以为她会被无情的抛弃,同时他也为她感到可悲,始终被蒙在鼓里。

    不过虽有波折,到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周济民开玩笑的说:“我是非她不娶,她是非我不嫁,我们是彼此相爱的。”

    吴慧娜是个好姑娘,李舟山要周济民别辜负了她。

    周济民又问起成都同学的情况。李舟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之后,他欲言又止的告诉了周济民一件事——张婷玉结婚了。

    周济民听到这件事,在电脑的另一端,怔了一会,面色僵硬的说道:“好事啊。”李舟山说她老公是于哲明。

    周济民从僵硬中恢复到玩世不恭:“他们两个挺般配的。”李舟山笑而不语。周济民又问李舟山去参加婚礼了吗。

    李舟山说他和于哲明不往来的,怎么会去参加婚礼?

    周济民劝道都是同学,至于这么大仇恨吗?

    李舟山说不是仇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婷玉以及于哲明都是李舟山的大学同学。张婷玉算是理工科女生中出落标致的,她那时暗恋周济民,有让李舟山帮忙传递过礼物。

    只是周济民当时正一心一意的追一个舞蹈学院的女生,除却巫山不是云。后来周济民表白遭遇尴尬,那个女生根本没有出来应答。

    周济民心灰意冷,却从凑上前来的张婷玉处找到慰藉。周济民曾经带张婷玉夜不归宿,据周济民的“招供”来看,他没有“得逞”。室友们都不信周济民可以引而不发。

    周济民给李舟山说过,都走到了宾馆门口,他突然怂了,撒开她的手,跑掉了。他常拿这件事来论证他并不是一个有花堪折直须折的人,他曾经也是怜香惜玉的纯情少年。不过,他们二人交往了几个月之后便分手了。

    至于周济民和张婷玉为何分手,周济民扭扭捏捏的,不肯吐实情。后来张婷玉又和同班的于哲明谈恋爱了,周济民一直单身到毕业。

    李舟山和于哲明是同班同学,但是却老死不相往来。刚进校门时,总有人会说大家聚在一起是缘分云云。李舟山则认为所谓同班同学就像转乘公交车时,在同一个站台上怀揣着不同心事的人,这些人机缘巧合的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同一个dream,而是蓄势各奔前程。

    李舟山和于哲明就是凑巧站在同一个站台上等车的人,他们由于看彼此不顺眼,而没成为“刎颈之交”。

    为何二人如此看不惯对方呢?缘于各自的家境不同、思想迥异不能共处一个屋檐,又不能说服对方放弃根深蒂固的观点。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于哲明来自大城市,是个不知道水稻要栽在水里的人。而李舟山正好相反,虽然知道如何插秧,却对计算机全然不知。于哲明驾轻就熟的操作着电脑,而李舟山入学前只知道怎么开机。

    有一次上计算机课,老师当时正在演示如何运行程序,老师说按任意键结束。李舟山还举手问老师哪个键是任意键,引得哄堂大笑。现在李舟山竟然成了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真TMD讽刺。

    当然,以上这些,还不至于引得二人彼此视若仇雠。于哲明寒暑假回家向来是坐飞机,他有次当着李舟山的面,说起到火车站去接他哥哥的情形。

    于哲明说当时人真多啊,恨不得拿把机枪扫倒人群,他接着发感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坐飞机要做火车。

    这让当时连火车卧铺都坐不起的李舟山听来,简直要气炸肺腑了。

    不过,通过于哲明的话,让李舟山豁然明白了一件困惑许久的事。晋惠帝司马衷听闻天下慌乱,百姓饿死的报告后,反问臣子:“何不食肉糜?”

    历史学家常把此事当做惠帝弱智的证据,李舟山之前也是这样觉得。于哲明的为何不坐飞机的言论,让李舟山顿时觉得以肉糜的例子不足以佐证惠帝弱智的事实。因为于哲明不弱智,不但不弱智,而且聪明绝顶。

    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如果生在富贵人家,父母又专注于安乐教育,儿女做出类似于司马衷的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

    齐景公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发出“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言论,也是无可厚非的。

    毕业之后,于哲明去国外游学了,或者叫留学吧,前不久刚回来,还带回一张某大学的文凭。这次,于哲明和张婷玉两家联姻,可以说是强强合作。婚宴是在两地各办一场,前来祝贺的络绎不绝,阵仗足可以媲美溥仪迎娶皇后婉容。

    由于李舟山骨子里残存的小农思想作祟的缘故,最终导致了和于哲明的分道扬镳,或者说从未踏足同一条船。

    张振声的情况和于哲明又有不同,张振声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便他送到乡下的爷爷家。

    他小时候因为和叔叔家的孩子争食,遭到了婶婶的冷嘲热讽。婶婶说他是吃白食的,要他滚回去。张振声当时虽然不明白婶婶要他滚到哪里去,但是他能看懂白眼。

    尽管叔叔为此呵斥了婶婶,但张振声心里仍觉得难受。后来父母生活安定之后,接张振声回到身边。张母总为之前没能亲身抚养张振声而自责,所以不免溺爱过度。

    张振声从小便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正是因为李舟山和张振声都有过挖蚯蚓钓鱼以及偷果子、打架的经历,所以他们相谈甚欢,并不觉得隔阂。

    只是张振声则在想方设法掩盖曾经的经历,他不会主动向人说起乡下生活。

    周济民又假装无心的问了一些张婷玉的事,李舟山把自己知道的全告诉了他。李舟山向来是恩怨分明,和于哲明不睦,绝不会牵连到张婷玉。

    李舟山和张婷玉的关系比一般同学友谊要略微亲密些,这还是有赖于周济民的缘故。这次张婷玉大婚,她并没有向李舟山发请柬。李舟山本来还在做思想斗争,若接到请柬要不要去。

    直到婚宴当天,李舟山都没有收到请柬或接到她的电话。对此李舟山感到意外,内心不免有些失落,但他还是安慰自己省了一笔礼金。

    李舟山没把没有收到请柬的事告诉周济民,他觉得这样很没面子。他把听来的有关婚礼的事,一字不漏的讲给了周济民。

    李舟山讲完,看周济民怔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他在电脑这边喊了几声才唤醒周济民。李舟山感觉周济民对张婷玉肯定没有完全忘怀,不然也不会晃神,最能佐证李舟山猜测的是周济民一直回避谈和张婷玉分手的事。

    以周济民的不羁个性,能把细节讲的令人作呕的行事风格来看,他是有难言之隐。李舟山以前问过一次,周济民不肯讲,舟山也就不再问了。

    和周济民结束了视频聊天之后,李舟山看了看时间准备给梦君打电话,这时竟然接到姜梦君妈妈的电话。

    李舟山心中一惊,虽然他手机存着姜父姜母的电话号码,但是从未有过直接联系。他不知姜母为何主动给他电话,忐忑不安的接了。

    姜母先是问了他工作的事,后慢慢就聊到了房子的问题。上次梦君带李舟山回家,姜父姜母通过对李舟山的考核,还算是满意的,唯一让姜母不放心的是李舟山今后会不会回家乡发展,她是决计不允许女儿远嫁他方。

    姜母刚和梦君聊了天挂了电话,便给李舟山打了电话再次探听口风。李舟山也再次向姜母表明没有回家的意愿,是随着梦君落户这里了。姜母又问了李舟山什么时候买房子的事。她觉得早一天买房子,便早一天安心,不然谁知道他会不会回去呢。

    什么时候买房?这个问题,李舟山和姜梦君已经探讨过很多次了。如果不靠家里的帮助,他们二人需要五六年才有足够的钱付首付。

    李舟山不愿意等那么久,他打算再攒一两年的钱,就向父母开口借剩余的。李父五十多岁的人了,仍然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忙绿,其实也是为了李舟山今后的房子。

    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李舟山不忍伸手拿来,那样的话他觉得心中有愧。现在又一次被姜母逼着问房子的问题,他如芒在背,不知怎么应对。

    姜母听到电话那边的李舟山说不出一句整话,她猜想这李舟山可能真是靠不住。她也就没有再逼迫了,只是说了几句让他好好工作的话,就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