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帝王传之刘协重生 » 第二十五章 难道是曹操

第二十五章 难道是曹操

    吾虽生于黑暗,可我向往光明——剑

    刘协打算在河北县休整一晚,第二天还要赶回大营,准备剿灭李傕郭汜的最后部署。

    奔波交战之后,刘协是真的又累又饿,他的体能比张飞差远了。

    县令王渔过来禀告宴席准备妥当请陛下入席。

    刘协让贾诩和那几位美女一起入席。

    宴席设在县令王渔住宅正厅,县令请了本县名厨和本县最好的酒舍厨子掌勺,做了足够多的准备。

    卫士们已经提前在检查给刘协用的餐具、餐桌和环境。防止藏毒。

    汉时吃饭是跪坐在榻、蒲团或席子上,面前放置餐桌。通常是一人一席,或排排坐长方形餐桌相连。

    刘协让县令把属官也找来一起入席,县令表示县吏地位卑微,不敢与至尊同席。

    刘协跟王渔说要在席间传授他们制作罐头的方法、养水禽的经验这些东西,让县令找人拿笔记录,把重点记下来。让县吏们入席,让他们也听听,以便日后在实施这些项目的时候,能更好的管理。

    卫士们表示护卫陛下的职责在身,不能入席。刘协考虑到卫士们一直尽心护卫,也一直奔波劳累。刘协让卫士们分成两队,十人一队,轮流护卫,轮流吃席。考虑到入席人数增加,让在偏厅增加席位。

    菜已经上了,但是刘协吃的食物上来新鲜的,卫士要现场试毒,其他人也要等刘协先吃才能动筷。

    刘协主位席的长方形餐桌虽然不及皇宫的御用餐桌宽敞,但八道菜不显拥挤,凉热俱全。有一道黄河酥鱼,属于本地特色菜,让刘协想到自己未穿越之前吃的八宝酥鱼,也是用黄河鲤鱼做的。这时候调料远不及后世齐全,很关键的花生等配料这时候还没有传入华夏,味道比后世星级酒店做出来的八宝酥鱼差了点。但比自己平时食用的御膳味道略好,御膳讲究的是造型第一,彰显尊贵!

    刘协前世对海参情有独钟,还喜欢吃驴肉、鹿肉和海产鱼类,对虾和蟹反而不是特别钟爱。刘协家乡风味小吃非常丰富,外地传入的特色美食,在自己家乡都能发扬光大,美味常常能超过原产地。可惜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穿越过来之后,国难当头,酷爱美食的刘协跟本没机会把美食发扬光大!一个个人渣等着自己去剿灭,还有天灾不知道何时会发生!

    刘协让张飞和贾诩坐一张桌,坐刘协右边第一桌。河北县的人对于贾诩这个匪首入席很惊讶,刘协告诉他们贾诩之前是被李傕郭汜胁迫为他们做事,所以贾诩才会约束手下不准他们强抢民女,贾诩现在已经归顺朝廷。河北县吏表示明白。

    席间刘协给王渔和河北县吏们讲解了罐头的结构和原理,现在不好造玻璃。刘协让他们找木匠,先做一些可以密封盖严不透气的木罐。重点强调了罐装罐头的时候要装满,保证密封之后里面尽量没有空隙(空气)。并告诉他们制作布口罩的方法,制作食物的时候要戴口罩。再弄些酒瓮酒坛子,能密封不带空隙的,试验效果。刘协主要考虑酒坛子易碎又笨重,而且不像木桶木罐那样容易密封,容易漏气,所以只让测试效果,如果保鲜时间够长,再设法改良。这些都被记录的书记官记录下来。

    接下来刘协又告诉河北县官吏,养殖水禽,人工选择的方法,如何快速培育高产品种。这种方法比自然进化快几百倍上万倍。像鸭子喂养的话,三个月就能长大,让他们把下蛋勤,长肉快,还有羽毛多的个体挑出来,区分标记,让这些优良的个体繁衍,然后从它们的后代中挑选更优秀的个体,同样让它们繁殖,以此类推…这样几代,数十代之后就能培育出优良的品种。鹅和鸭子的培育方法相同。初期刘协不要求产量和回报,以培育优良品种为主。捕鱼多出来的,如果来不及做成罐头,可以拿鱼肉来养鸭和鹅。

    坐在旁边吃席喝酒的张飞和贾诩,则对皇帝陛下小小年纪懂这么多很惊讶,就是他们这个年纪也不懂这些。而且皇帝陛下所说的听起来很合理,他们虽然不懂科学,但陛下说的道理,很好理解!

    河北县众人听懂刘协说的也觉得有道理。只是对于培养下蛋勤和长肉快的水禽能理解,但是对于要羽毛多的不知道有何用?

    刘协跟他们说这个自有妙用。总之优秀突出的少数个体留下来繁衍,相对不够优秀的多数个体变成肉蛋资源。羽毛洗干净,晾晒干净,收集起来。

    之后朝廷会用钱粮资金补贴河北县,大力促进这些项目的开发进度。朝廷会派些人才来河北县改良和开发新技术。

    刘协让县令和县吏招募一些擅长捕鱼、养殖和建造的人,招募外加自己培养。按照屯田兵的编制,设置渔政校尉和水禽都尉。建造冰窖则让河北县官吏负责建造,找专业工匠指导和规划,确保工程质量。

    吃饱喝足,刘协感觉很惬意。比宫里吃的舒服。可能是因为自己敲定的项目能够实施吧,县令和官吏们听的很认真,记得也认真,刘协说完后,能看出他们跃跃欲试的心情。皇帝陛下也说了朝廷会支持。皇帝陛下看重河北县,他们都想好好表现。

    县令把自己家最好的房子收拾妥当给刘协住。刘协看王渔似乎有话说,就问他到底有什么事。

    王渔说他的夫人和子女想参拜陛下。

    刘协知道他想的什么。在古代能当面参拜皇帝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皇帝陛下来河北县,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来,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他儿子够优秀,那见过陛下,如果给陛下留下好印象,以后入仕途,也会有很大的好处!他看刘协吃完饭心情不错,现在正是机会。

    想着王渔把自己招待的不错,为官也用心,刘协准了。

    王渔领着他的夫人和三个儿子以及一个女儿,来参拜刘协。

    参拜完毕,刘协让他们平身。

    王渔的夫人三十多不到四十岁年纪,比王渔小个五六岁,是个美貌少妇,看来年轻的时候是个大美人。大儿子二十岁左右,一看就是个文人,就是说王渔的夫人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给王渔生了儿子。老二,十六七岁,没有大儿子那么浓的书卷气,长得挺帅,像他娘。老三大概十三岁,正是爱玩的年纪。最小的是个女儿,十岁左右。王渔看女儿的眼神明显非常宠爱,女儿奴一枚!

    刘协想到了一些事。看来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重男轻女!平民百姓家,很多吃不饱饭。女儿养大之后,嫁人之前要交税。女儿嫁了人,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儿子却可以承担体力劳动,种地干活都能让全家更容易解决温饱问题。女儿养大白养,儿子却能承担家庭重担。老百姓的人心不是肉长的吗?都是生活逼的呀!而像王渔这种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官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明显儿子就变成了土疙瘩,女儿变成了千金宝贝。这四个不用说都是嫡子嫡女。不知道王渔有没有小妾或者庶子。

    如果有地方重男轻女,那一定是穷造成的。后世为什么有那么多女儿奴?因为儿女在赡养父母上,法律责任是一样的。等儿子长大了,要给他娶老婆,房子、车子、彩礼等等,都够全家喝一壶的,对很多家庭来说,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女儿就没这种问题,有些还能靠女儿收一笔彩礼。跟古代重男轻女是一个道理。当然不排除有些是天生喜欢女儿。

    刘协勉励了王渔的三个儿子,让他们好好努力读书习武,如果是栋梁之才,朝廷会重用,入仕途要像你父亲一样,做个好官。然后刘协又夸了王渔的女儿聪明乖巧,从小就长相清秀,天生丽质。王渔听到皇帝夸他女儿,比夸他本人还高兴,一副我女儿就是如此优秀的表情!

    劳累一天,刘协让卫士们分五批轮流值守,这样每人都能休息四个时辰(八个小时)

    第二天刘协和众人过黄河回大营。把新招降的上百新兵留下,训练成捕鱼兵。还有十几个李傕的老兵,刘协是想把他们收监,他们个个都有血债在身,让他们以后服劳役赎罪。但贾诩劝谏,刘协改判他们挖地窖和水渠,表现好以后学打渔,转成捕鱼兵。

    那个叫陈火的兵长,刘协问他有什么打算。他原本是想跟着刘协的,但是他看刘协对河北县打渔和养殖水禽的事很在意,就主动请缨愿意留下来招募水兵,刘协封他做屯长,让他带着新兵一起招募水兵。等他招够四百水兵,升他做司马。捕鱼或者养殖水禽如果能做好,就升他做校尉。

    刘协一行回到大营。徐荣就有很多事向刘协禀告。

    弘农的探子传回消息,打探到曹字旗号大军三万余,入河南尹,因为某些情报未探清楚,已经再探。

    曹字旗号的应该就是曹操,刘协心想。徐荣也推测是曹操。

    还有长安司徒王允有紧急军情上奏。潼关张辽亦有表上奏。

    追击郭汜的吕布暂时没有太重要的消息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