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情感与生活随笔 » 读《目光》

读《目光》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年初被砍伤的陶勇医生新出的书,叫《目光》。

    自我感觉,太动人。

    起先是在微博上看了一段他的采访,讲的正是书里的一个故事。

    是说陶医生在江西做公益时,遇见了一个阿婆,驼背近90度,腹腔内有瘤,白内障严重,生活在黑暗中。

    想要帮她恢复光明,需要做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并且当时阿婆病况并不好,能留在人世的时间也已经不长了。

    这种公益医疗,老师告诉陶医生的是“复杂的不要去碰,因为你很有可能失败”,但阿婆的故事还是让他决定做了这个手术。

    故事是这样的:

    阿婆的丈夫在十年前去世,唯一的儿子也于五年前事故离开,所以她在黑暗中孤独地过了五年。

    想让眼睛恢复视力,是因为阿婆希望能在临走前给自己缝制一件寿衣。

    因为江西部分地区有一个习俗,穿上自己亲手做的寿衣,才能在离去后和家人相见。

    而陶医生,也是江西人。

    于是最终,他选择做了这个手术,并且破天荒地双眼同时进行,手术很成功,阿婆的视力恢复到了0.6。

    后来陶医生就离开了这个地方。

    结果在半个月后,他收到了联络员带的话,联络员告诉他,阿婆在手术成功一周后,就离开了人世。

    临走前,她亲手给自己做了件寿衣,把丈夫和儿子的照片缝进了寿衣的口袋里,这样就永远不会掉出来。

    她很感谢陶医生,并请联络员告诉他:“这些年,她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单、很想回家,谢谢他,帮她找到回家的路。”

    我读了三遍这个故事,给身边的人复述了五六遍,每次讲到这一句鼻子都很酸。

    人世间很难,但陶医生为阿婆和家人之间,铺了一条路,让她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至于走的太蹒跚、太黑暗。

    书里讲了很多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叫天赐的小男孩儿。

    他两岁就摘除了一只眼球,随后被父亲带着在BJ漂泊了十几年。

    生活异常艰苦,但父亲坚持用微薄的收入给天赐看病。

    一次,陶医生的另一个贫困患者薇薇,将“某白血病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的5000元奖金,分出1000元捐给了天赐。

    这已经够动人了,同样贫困的两个孩子,在互相救赎。

    但在陶医生出事后,天赐贫困的父亲坚持把这1000元转给了陶医生,希望能助他尽快康复。

    天赐的爸爸说,这一生只哭过两次——

    “一次是天赐摘除第一只眼球是,一次是陶医生受伤后,他躲在自己物流工作的卫生间里哭了一个下午。”

    那种情感太真挚了,是一种有力量的相互关照:你救过我,那我拼了命也要留住你。

    更有患者的妈妈,在陶医生出事后告诉他,愿意把自己的手捐给他,毕竟那只做手术的手,曾给过她巨大的希望。

    而陶医生,也是靠着这些力量,坚持了下来。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故事,讲不完,也讲不出那种命运相连的感动。

    所以这本书,我真的是含着泪看完的。特别是每每想到,陶医生在写这本书之前经历了被砍伤、昏迷、住进ICU,直到现在也只能用一只手洗脸、穿衣、吃饭,就更加鼻头一酸。

    我记得在后记里,帮他记述这本书的朋友李润有说,刚出事那会儿,大家都在群里给陶医生祈福。

    直到几天后才等到他艰难的回复:“我很好”。

    后来就没了音讯。两天后才等到他第二次回复,只有一个字,“疼”。

    看到这个“疼”字,我真的十分揪心。

    很难想象,他到底是怎么熬过那一场砍伤的,但也令人庆幸的是,陶医生最终熬了过来。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位医生用一颗温柔又勇敢的心,为很多人创造了光。

    我也一次次,被这种光和煦的、平实的、温暖的照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