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遇法 » 第二十一章 洪都

第二十一章 洪都

    列车飞驰,杨遇靠着窗,看着外面景物划过。

    快要入秋了,暖阳依旧,但风亦渐大。

    “这么多天了,暂时没有发现异常,应该还算安全。”

    远方隐约出现一道巨大的天堑,看不见尽头的赤峰崖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直插天际。

    再前进一些,便是洪都三景之一,天刀开日。

    赤色崖壁远远看去如染血锋刃,突兀而起,将中天之上的煌煌大日一劈为二,斩开了灿烂天光,破开云海,在大地上投下深沉的黑影。

    洪都处于平原地带,科考结果显示其下并没有石脉根系,赤峰的存在就像是从万里外被人取来,刻意插在这里的一般。

    赤峰的存在诞生了从天而降的赤水,而赤水的出现则养活了平原上的一族人,进而演化成了现在的洪都。

    洪都就在赤峰的另外一面。轨道穿过赤峰下的天然隧道,进入其中,山体内的模样一览无余。

    赤砂层足有三米厚,完全遮掩住了石质的蓝灰色。

    这条隧道在每一年的冬日都是附近流民们的天堂。赤砂在能在冬日的寒风里依旧保持三十以上的温度。

    在东原寒冷的秋冬季,洪都是仅存的温暖如春之地了。

    穿越隧道,眼前豁然开朗。铁轨被透明的玻璃罩保护在内,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条大江穿流而过,一栋栋摩天大楼沿江而建。

    时不时可见显眼的赤色巨石小山屹立在城市之间。小山顶绿意盎然,古木苍翠,为洪都带来自然的生机。

    杨遇出了车站,并没有选择打车,而是背着背包沿街漫步。

    他深嗅了一口空气,引来路人看神经病的表情:“洪都的空气啊,充满了安全感和熟悉感。”

    “以后没事,还是别出门了,外面的世界太危险。”

    穿过一条条熙熙攘攘的街道,杨遇来到一座临江的赤山下。

    小山接近二十米高,处于几栋写字楼和公寓楼围成的一个半圆内,面向清澈的赤水。

    人流在大厦脚下形成了一片混杂的集市,包围着面积不算大的公园。

    现在已是下午两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午休,只有少数人还在围绕赤山建造的小公园里玩乐。

    “小杨回来了?”

    杨遇刚到公园入口,就听到保安室里熟悉的声音在打着招呼。

    他看去,保安室的门前站着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手里正拿着吃了一半的水果。看到杨遇抬头,中年男人和善一笑,隔着四五米抛来一个水果。

    杨遇接在手中,这么长时间以来头一次发自内心露出轻松的笑容,将水果放进口中:“谢赵叔!”

    “谢什么谢,多大点东西。”赵伟夫走出保安室,向着杨遇漫步而来。

    他是公园的保安队长,早年曾跟一位老术者学过擒虎手。虽然因为根骨不好,一直未能入世,但身手单挑五六个普通人绰绰有余,在加上为人和善,品行端正,在附近颇受尊敬。

    杨遇吃着水果,和赵伟夫走在石板路上,身边是公园里的溪水和已经开始初现高大的移栽树木。

    杨遇问:“我算着今天应该不到赵叔值班啊,秦叔哪儿去了?”

    赵伟夫把果核往一旁的垃圾桶扔去,在保安服上擦干净手,悠闲的解释:“小曼开家长会,你婶子不是要上班吗,老秦去了,所以我今天帮他看一会儿。”

    “这不就正巧遇到你回来吗。”

    “嗯,是啊,小曼也快到进书院的年纪了。”杨遇沉吟。

    赵伟夫不提及,杨遇自己都快忘了以前跟在自己后面蹦跶的小丫头片子,现在也已经十七八了,马上就要进入书院,或许就不在洪都了。

    今日一别,恐难再见。这种事情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太过常见,杨遇也遇到不少。

    发达的交通和科技的进步会让人在思想上觉得相隔异地,纵使万里,想见上一次也总是轻松的。于是总想着以后再见,总觉得通讯就够了。却不会发现每一次聊天都在减少,每一次对话间隔都会变长。

    杨遇自诩是个感情很单薄的人,他能将一个人在心里记得很久很久,可能会时不时想起谁,但却不会像是电影里那样对某个人思之如魔,念之如狂。

    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足够的理智,不会被杂乱的情绪操控,看待事情很清醒。

    但单薄并不是淡泊。

    相比于常人,杨遇会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边又有谁离开了。在你将每个人都记得很深的情况下,任何一次别离会带来的影响其实会比别人更高。

    赵伟夫没去打扰杨遇,默默走在对方身侧,看着后者有些空洞的眼神,莫名心疼。

    他在这里做保安的时间比杨遇的年纪还长。不止是他,经常来公园散步的老人们都是见证了这个孩子的全部人生的。

    他们熟悉杨遇,或许更甚于杨遇熟悉他们。

    赵伟夫第一次见到杨遇,还是对方只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

    杨先生在冬日里外出,回来时怀中多了一件小棉袄。那时候还没有名字的小杨遇被杨先生抱在怀里,不哭也不闹。小脸黑乎乎的,但赵伟夫看见他时,他还龇着刚冒出的两颗乳牙对着自己笑。

    后来只要天气好些,杨先生总爱抱着那个小棉袄在公园里散步。第一次照顾孩子的杨先生也才不到三十岁,做事毛手毛脚,总弄得米粥撒了小家伙的一身,引来老奶奶们的责骂,又把小小的棉袄接过去,小心的照料。

    过了一年,公园里多了个小小的身影,在草地里踉踉跄跄的跑,去追蝴蝶被跌进了泥潭,去抓蚂蚁被蚂蚁咬。

    一小只坐在地上含着眼泪却不哭,杨先生又是生气又是心疼,爷爷奶奶们更是忙着又送糖又逗笑,生怕给孩子吓到。

    再往后开始能说话了,一群活了七八十年的老爷爷老太太们却陪着杨先生坐在公园里犯了难。

    李爷爷说叫为民,张奶奶说要叫长寿,大家吵了半日没结果,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周爷爷说这娃是和咱有缘分,大伙儿才能遇到他,又是杨先生捡回来的,干脆就叫杨遇得了。

    等长大了些,也讨喜了,成天蹦蹦跳跳,见人就笑,逢人就叫,会给爷爷奶奶们捏肩捶腿,会摇着头跟着杨先生念书学字,可让得邻居们爱得不得了。

    就这样一直长啊长,从桌子那么高,一下子变得和杨先生肩膀一样高了。

    小伙子又聪明,学什么都快,长得也白净好看,从跟在爷爷奶奶们屁股后面,变成了自己后面时不时多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丫头。

    附近哪家有点事,他总是第一个到的,只做事不说话,还爱害羞,不敢去爷爷奶奶们家里吃饭。

    也开始时常跟着杨先生外出了,每次回来总会给爷爷奶奶们带些小玩意儿。

    成年以后人就长得愈发英朗了,爷爷们下棋下不过他了,他就总在下到一半以后开始乱走,也会和叔伯们坐在树荫下聊天,谈一谈内心的一些奇思妙想。

    婶婶奶奶们呢,总时不时问他有没有中意的女孩子,说出来大家伙舍了脸皮也要去给他追过来作媳妇儿。他就摇头委婉拒绝,说还小,不到时候。

    直到两年前,杨先生出门以后再没回来。杨遇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山顶的庭院内,大家都很担心他,却又知道他是个有主见的孩子,都束手无策。

    一个月后再出现,人瘦了许多,也不爱笑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活泼,时不时会坐在公园角落自言自语,好像多了一个不存在的朋友,看得大家很心疼,他却总会安慰大家没事。

    这两年间看着他越来越成熟,赵伟夫他们却感受不到一点见到孩子长大的开心,反而越来越担忧。害怕他去寻找杨先生,也怕他心里堆积太多事压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