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骑驴觅长生 » 第23章 清风城见闻

第23章 清风城见闻

    大风王朝初代国主赵德柱,雄才大略,初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不断,赵氏崛起于极西之地,黑山白水之间,以数万民众,数千士卒揭竿而起,在清除原先领地势力之后,迅速龟缩防御,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启全民农耕时代,随后靠着强大的经济偷偷发育,遇事不表态,不站队,两头不粘锅,逐渐蚕食周围地域,直至天下诸雄拼的弹尽粮绝,突然发现极西那苦寒之地在自己的放任下,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孕育出了这么一股毁天灭地的可怕力量。赵氏一朝举旗,天下似乎手到擒来。

    时代的局限性之所以涵盖整个时代而不是所谓个人的局限性,完全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的平均人民素质决定了这个涛涛大势走向,赵氏是最先发现这种土地兼并、奴隶人民的扩张手法的局限性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自己手里的这些人攻城掠地之后,就会迅速形成新的势力割据,但是当赵氏发现这个现象并且想要加以抑制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对手们败的太快了,自己还没来的及消除这种隐患,来自于极西之地的一批批军队在强大的后援之下就已经迅速的攻占了各个城池,各地不战而降者比比皆是。于是赵氏尴尬的发现,自己辛辛苦苦一大场,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新的势力分布又形成了最早的样子,只不过一批新人换旧人。表面上大家还客气客气,拱手称一声大家都是大风王朝臣子,和睦相处不好嘛,转头就说要我上供,你算老几呀,想要钱,派兵来打呀........

    赵氏在为这种人性所导致的社会形态表示深深的无奈,为这个自己建立的畸形大风王朝表示无语。当然赵德柱不愧是罩得住,他在深入研究这种现象背后复杂的人性社会时,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思想一统才能达到王朝一统,于是赵氏联合亲信部下在王朝之东庆阳城亲自下场,自导自演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大戏。赵氏借口举行立后大典遍邀天下诸...呸,自己的这群老部下。庆阳城是新王后家乡却地处偏僻大军不易驻扎,当这群老部下听到是王后老家庆阳城,顿时放了一半心,就乐滋滋的领了亲兵去了,当然去了之后亲眼见到了赵氏这个老领导本人,又看到庆阳城只有简单的军事部署,另外一半心也就跟着放下了,同时有些人怕还生起了另外的心思。

    不过像这种桥段下,肯定是避免不了一番所谓的老兄弟多年不见,再次相遇后热泪盈眶的戏码。能混到这个地步,基本上都是人精了,没一个傻子。而赵氏就是这群人精里边的人精,但赵氏如果只是个人精的话他是没法把这群山里的土嘎啦带到这富丽堂皇的宫殿的,赵氏他不仅是个人精,他还是气吞万里的枭雄,是个心狠手辣的第一代开过君主,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于是,他在大婚当日,诸侯来朝的时候说出了那句震惊天下的话,“我与诸位共同见证天下大一统”。

    大婚宫殿新筑,以松木为基,藏以火油,当赵氏站在高台说出那句话时,藏于殿外亲信迅速封闭各处院门,点燃各处引信,整个宫殿迅速陷入火海。赵氏的狠辣震惊了所有人,以自己与王后为饵,亲手把建立大风王朝的一代功勋全部送入地下。与此同时赵氏提前预备好的法令开始不断颁布,赵氏嫡子——赵信,迅速接手各项政令机关,派出检视官员、巡查卫队,迅速接管所有大城的政令机构,军队事务,好多原先各地党派嫡系武装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儿就被斩首示众。

    “诸侯谋反,先王驾崩于庆阳城,儿臣赵信不孝,暂代国家事务,拟令清除各地反叛势力,另颁布新法,焚毁原先各领地的丛书、典藏,统一文字,策令全国各地改学大风王朝新礼。统一法度,统一度量,无论是钱财,度量,行路标准....,即日施行,凡在此政策推行当中有阻拦反抗一律处死”

    ........

    不得不说有这么一个牛批的老子,还是很不错的,于是乎,赵信心安理得做了几十年皇帝,平常的工作内容就是把自己老子的各项法令稍微修整修整颁布出去,一天工作时长可以稳定的控制在6个小时以内。有时候还能抽空光顾下后宫,看看哪个嫔妃整了些新花样出来,适当放松放松身心,小日子过得是颇为不错。当然,大风王朝建立了一百多年就换代了,但是大风王朝所留下的这股思想影响了所有人,所以尽管改朝换代这么多次,国号换了一批又一批,这种一体化的国家思想一直扎根在所有人心中

    ........

    清风集市内环往西,越过一片年久失修的土墙,入目是一条笔直的驰道,宽十米,两边以石板界限。大风王朝自赵德柱嫡子赵信继位以后,颁布了各项先王法令,大城之间主路行道标准,城镇之间行道标准,这套标准涵盖了整个大风王朝各个行政机构,形成了以王朝帝都为核心的一个行路网,随后又在各个朝代下改制扩展,形成了如今这般的密密麻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据说大风城与各地首府的官道能宽达数百米,听的小道士一阵咋舌

    老道士将之前买的两匹布在裁缝店做了两套衣服,给小道士整了一件道袍,随后把之前已经泛黄的破烂阴阳幡换了一面崭新的幡,大摇大摆的走在行道上。小道士出门的时候跟老道士,说要穿新衣裳,老道士说这玩意儿得在宴礼上才能穿,说的小道士蛮不乐意。老道士在路上拄着阴阳幡,跟背着药篓的小道士有一句没一句的讲着大风王朝的历史,讲一些风土人情,讲一些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思想自由化加深造成的国家动荡,随后又是如何变成如今这种愚民政策,小道士就跟听奇幻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双眼冒光,听到高潮处,小道士还作手舞足蹈状,恨不得跟随人民一起推翻暴力统治,让老道士不得不感慨年轻真好,真有活力,真有冲劲,当然也真是图样图森破。

    随着离清风城越来越近,路上行人也越来越多,骑马、赶车、骄子还有好多挑着担子的买卖人,而且路边开始出现乡镇聚集地,由最早的一些生意人逐渐汇聚起来的村庄。穿着华贵的人也越来越多,路过一些交易区还会显得特别拥挤。偶尔一些高头大马奔驰而过,丝毫不顾虑路上行人,扬起的灰尘经常搞得小道士一阵皱眉,总是忍不住要出声,老道士则赶紧拉住小祖宗,别惹事儿,都是一些军官贵胄,在惹不起的时候先忍着,等惹得起的时候连根打死。

    道士在大风王朝的礼遇并不算好,没有工资,没有编制,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给予一定的口头地位,是一种统治者对平民治理的另外一种小手段,他们给予这类民间组织生存空间,但又不允许这类组织大肆发展,处处打压,所以老道士在附近虽然有点声望,但在那些上层人眼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一旦不好用了随时换一个,当然老道士也乐的如此,山中苦修清淡,却乐的自在

    从清风集市到清风城并不远,不过二十几里地,两个道士脚步走的都比较快,尤其是老道士自己本身就被功法加强过腿部力量,在明月家山后的神秘物质加强后更是脚上生风,小道士得很费劲的才跟上,不过小一个时辰,一个庞然大城就出现在了一老一小眼中,五个鎏金大字,在太阳映照下发出刺眼的光芒,“清风城东门”,看着小道士不住的流口水。

    老道士瞅着小道士,自顾的说着一些山野杂史,介绍着清风城,听得小道士心里一阵唏嘘

    清风城不算大城,如果说大风城算是一线城市,清风城大概就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不过自王朝稳定,动乱变少之后,近千年来,这清风城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像以前的城墙那都在老里边了。当然这些现象都归功于现有的政策,该政策是最适合民众生养的,国家对平民不设置娱乐场所,同时对人口数量又不加以节制,乐的有更多人干活,没有外在威胁,内在斗争又不涉及人口,大部分平民晚上吃了饭没事儿干,除了造人也没其他有娱乐活动,人口爆发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不是医学不发达,人民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大风王朝能拥挤到什么地步。况且对各地区统治阶级来讲,人口扩张,城宇扩大,直辖地域间接性增加,年年可以申请经费,这种好事怕是做梦都能笑醒

    ........

    城外来来往往的人更多了,好多达官贵人夹杂其中,不过就这密集的人流却没有任何生意营生稍显诡异,令的小道士稍显疑惑,向旁边的万事通师傅请教

    老道士说早年的时候,由于城外地界便宜,管辖不严,自会催生好多在外扎摊过日子的群众,当然城中各司上请说这种沿城小本经营场所常年混乱不堪,影响市容市貌不说,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更是数不胜数,应加以管制,收取合理费用。但是收取费用和合理管制的时候出了问题,就这部分市民营生所收所得而言,一来没有明细记载,二来都是一些芝麻大的油水,油水大的早就进城做生意了,还何苦在外边餐风露宿,所以城中各衙门也就是当初颁布一条政令之后也就再也没下文,听之任之了,花精力在这么一帮子升斗小民身上,纯属浪费时间,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巡查的人过来,这些个小贩就拿起家伙闻风而逃,个个长短跑小能手,还都是负重的那种。

    最近城主女儿满十赐福,附近各个州县大城都会有达官贵人前来观礼(联络感情,官官勾结),这个面子工程肯定得稍微意思意思,城周限商也就不出所料了。

    一老一小来到城内后,时间刚过早市一个来时辰,正赶上人潮的最高峰,两个道人在人潮中挤来挤去,不过两三里脚程硬是用了约莫小半个时辰,当一老一小终于从纷杂的闹市中冲出来后,来到一个离城主府不算太远的一个街区的时候,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个街区被官军驻守,自城主发布公告后便被圈定专门用来招待城主宴请人员,设隔离带,安静出尘,跟外边简直两个世界。

    老道士引着小道士来到一个小巷子里,把新衣服换上,然后一阵捣扯,随后就拿出那个折叠好的请柬朝着预订好的客栈走去,看的小道士一阵嘀咕,山林里丢了那么多东西,怎么这玩意儿也没丢,真不知道老道士藏哪了,老道士看着自家徒弟怪异的目光也是一阵不自在,恶狠狠的瞪了小道士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