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长河奔逝 » 纯化风暴

纯化风暴

    芦港村,是冶父山脚下的一个村庄。这里属大别山余脉,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东挟黄陂、白湖、北襟巢湖,属于平原和丘陵相间的地形,水网发达,湿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是粮食多产地区。

    离从湖北宜昌回乡,才一年多的时间,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应接不暇,如同暴风骤雨击打。

    曼群手执着羊鞭,跟在山坡上一群悠闲吃草的羊群后面。

    望着目前自己身处的环境,感觉犹如梦境一般,直觉命运的荒诞无常。

    这是陆港农场下属的养羊场。

    现在,曼群主要的工作就是赶着羊群到附近山坡、河滩吃青草、喝水。

    陆港村这一片山水,有独特的水网区域和丘陵、平原相间的环境,地处冶父山深处,虽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倒让家禽养殖减少了禽病侵入的可能,提供了优越的养殖环境条件。

    与曼群一同抵达这个山村农场的,还有几人。听说是旧职员、伪官吏及家属、钱庄老板。

    抵达羊场的第一天,农场负责人严肃地向他们宣布了新的工作内容,核心就是通过劳动接受新社会的改造。

    短短一周时间,曼群学会了怎么搭建和维修羊棚。

    这里的养羊专家老张,倒是一个随和的人。他会认真细致地,反反复复向这些新队员交待每一桩养羊的重点:“羊怕潮湿,不能直接放在地面上饲养,要用木头搭起架子,让它们住高架床上。”

    “羊圈要勤打扫,它们喜欢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怕湿、怕蚊蝇。湖羊怕光,尤其是怕强烈的阳光,喜欢较暗的生活环境。因此,羊棚要搭得严实一些。”

    白天,羊群在山上吃草。老张就会带着曼群他们去四周拾羊粪。

    “新鲜草料,羊最喜欢吃。羊粪可沤成有机肥,可以保持地力呢。”老张一边熟练地拾起这些散落在草丛中的“羊豆豆”,一边大声地说着。

    “我们这地方春夏时节,以放养为主;进了腊月,就需要以备用的口粮喂养。”

    冶父山周围山区盛产红苕、花生、玉米,老张带领他们就用手推车收藤蔓、秸秆,一车车拉回来晒干,以备冬天之用。

    农场饲养的是湖羊。

    毛白,无角,头长,耳大下垂。头狭长而清秀,公、母羊均无角,鼻骨隆起,眼大凸出,大耳下垂。

    据历史资料记载,南宋迁都临安,黄河流域的居民大量南移,同时把饲养在冀、鲁、豫的“大白羊”携至江南,在南方缺乏天然牧场的条件下,改放牧为圈养。南方盛产蚕桑,早期饲养的方法,就是利用青草辅以桑叶的办法进行舍饲。

    在终年舍饲的环境下,经过多年人工选育,羊只逐渐适应了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蒙古羊在太湖周围的杭嘉湖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今日的湖羊品种。

    已经是九月了,山区的夜开始有些寒意。

    棚子里羊群发出“咩咩”的叫声,老张叮嘱过,湖羊喜夜食,长期舍饲形成了“草来张口,无草则叫”的习性。因饥饿引起,应及时喂草。

    曼群赶到草料间,匆匆抱起一堆草料,急急地倒进羊圈里。羊群顿时安静了下来。

    清冷的小院里,清冷的月色,倾泻一地,曼群望着自己的影子,有些出神。

    因为此地相隔巢湖不远,山区的夜晚很静,曼群甚至能够感觉到,来自巢湖饱满的水汽,乘着这夜风,到达这羊场的上空,飘进自己住的小屋。

    “这也算是回到了巢湖之畔?”曼群回忆起,在宜昌与江朝交谈的那个晚上,讲起自己隐秘的旧事。

    他对一起来羊场的那对旧官吏夫妻心生羡慕,虽然是来放羊,但他们总归在一起。

    大时代的剧烈变迁,犹如巨大的漩涡,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任由命运的大手,反复揉搓,如暴风吹过的池塘,浮萍乱成一团。

    自宜昌的侥幸离场,已经一年过去了。

    在川江航路断绝、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如火如荼,看来短时间与江朝相聚已无可能。惶惶无奈之下,曼群决定先回家乡,为今后的生计碰碰运气。

    合肥已经于年初解放了。

    曼群辗转回到家乡合肥,一日,在大街上,他幸运的碰到了老乡也是中学校友周庆云,交谈之中,得知他正在负责筹组庐州中学师资队伍。

    “曼群,你是大主编,你的能力水平我肯定是放心的。合肥刚刚解放,各种人才奇缺,正需要你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只是当中学语文老师有些委屈你了吧?”周庆云诚恳地说到。

    “千万别这么说,过去的事情,不提请不要再提了。很感激你信任我,给我工作的机会。”曼群心有余悸地一边解释,一边微笑着致谢。

    在周庆云的校长办公室窗户看出去,这座学校校园中西建筑风格兼有。校门口,一座书写着“庐州中学堂”的古牌坊,矗立在由银杏树组成的甬道中间。在十月的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圣的光彩。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一个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之地。

    庐州中学是可以称得上是资历最老的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的“横渠书院”,后又改称“庐州书院”,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子侄、邮传部侍郎李经方又将学校改为“庐州中学堂”,至此成为“西为中用”、“除旧布新”的新型学堂,成为合肥有名的学府。

    “曼群,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时不我待,我的意见你就一边开始教学一边适应吧。你刚回来,估计也会回老家看看,那下一周就来学校报道,怎么样?”周校长说到。

    曼群收回目光回答到:“好的,我回家安排下,下周来学校报道。”

    出了合肥城,往东十余里,就是肥东。

    湖滨平原的风光,一览无余地映入曼群的眼帘。

    在心里,曼群的确更喜欢家乡的视野开阔的地貌环境。曾经居住过的巴山蜀水,在这一瞬间,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梦境。

    清代至民国,合肥县分东西南北四乡,以及东北角梁乡。1949年2月1日合肥解放后,析合肥县东乡、北乡、梁乡为肥东县。西乡、南乡为肥西县。

    肥东依山傍水,山河秀丽,县内地势北高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于县境北部,形成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境内河渠交错,主要河流有南淝河、店埠河、滁河、池河等。大别山余脉逶迤,主要有四顶山、白马山、青阳山、双山、龙泉山、浮槎山等。全国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肥东有其水域45平方公里。湖上烟波浩淼,景色如画。四顶山的“四顶朝霞”素称“庐阳八景”之一,自唐代以来,无数骚人墨客、文人雅士漫游于此,写下许多酬咏诗篇,为千古所传诵。

    浮槎山海拔419米,为合肥地区最高峰,山上泉水汩汩,清冽甘美,欧阳修畅饮此泉后,曾挥笔写下《浮槎山水记》,誉为“天下第七泉”。此地昔为佛教圣地,号称北九华。

    在排头村头等候自己的依旧是若愚。

    他依然用仿佛昨天才分开,今天又见面的口气,平静地说到:“回来了,路上顺利吧?”

    “回乡之路一言难尽啊,家里怎样?”曼群对这个特殊的“兄弟”心存感激,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地,老家的事情全靠他帮忙维持照应。

    若愚有些沉重地说到:“虽然合肥迎来了解放,但是目前形势却并不太平。”

    “说起来原因你应该大概了解的,东乡的娄老大那些人不老实,多少年了还在搞事,听说还与国民党中统特务搞在一起,干了不少坏事。也不看看现在已经改天换地了。”若愚有些气愤不平。

    作为土生土长的肥东人,曼群大略知道若愚提到的东乡人。

    合肥东南濒巢湖,西面临大别山,历史上是湖上的“湖匪”与山中的“寨匪”勾通必经之地,也是倾轧必争之地。合肥东郊大部分区域解放前为合肥东乡,部分区域属合肥北乡,这个地区历史上地主封建势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反动势力,在当地均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依赖这些势力而滋生的土顽、恶霸、匪特,解放前非常猖獗。

    “曼群,听说你后来工作的《川鄂日报》也跟中统局有关?”若愚低声地问道。

    “是的,社长就是中统宜昌部的负责人。幸好,这份报纸存续时间不到一年,否则,你我见面都难。”

    “但是,我对这份报纸从一开始就是内心反感和抵制的。颠倒黑白,粉饰太平、欺骗大众,毫无基本操守和新闻价值。”曼群有些激愤地说到。

    “那个社长后来怎么样了?”

    “宜昌解放时,在对各行业的接收工作中,发现了他图谋破坏新政权,就被依法逮捕了。”

    “唉,合肥这边的形势要复杂得多。1949年初,国民党在合肥地区的反动统治虽土崩瓦解,但仍妄想伺机作乱,溃逃前有组织有计划地部署大批特务潜伏下来,勾结当地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头目,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破坏交通,焚劫仓库,组织暴动,危害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解放后,若愚作为进步教师,成为肥东店埠镇联防治安委员会的成员,组织开展防匪、防特、防盗、防火的“四防”工作。所以对近期的清剿匪特工作情况很熟悉。

    “就是你回来的上一周,滁州定远的匪霸谢麻子,曾在合肥东乡杀害人命百余条,血债累累。此次清剿匪特时畏罪潜藏合肥,在户口查登中被捕获了。”

    “说到原国民党中统特务,在合肥,他们也很不消停。听说他们发出所谓的“应变”指示,秘密布置一批特务,建立秘密情报站和联络点,大肆进行破坏活动。党通组在合肥除建立了合肥县干部联席会、合肥县党政军联席回报室等核心机构外,还有大生公司、群益通讯社、二八行业工会和“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等外围组织。”

    “曼群,回来进入庐州中学迎接新生活是好事。不过你毕竟有历史背景,目前的形势下,还是要注意低调行事啊。”若愚望着曼群,欲言又止。

    其实曼群对目前的社会气氛,是有很强的直观感受的。

    在庐州中学以及合肥城各大街的公告栏里,张贴着合肥联防治安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开展社会治安联防的布告。新政府要求各地加强户籍管理,开展户口登记,公安机关配合驻庐部队,积极侦破潜伏城内匪特,集中搜捕逃窜进入城市的散匪。

    在这份布告的旁边,往往还张贴着近期清剿匪特的战果公告。出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曼群都会认真地阅读这些内容。

    一则公告上是讲述的肥东李庄的三十多个农民,自带干粮,把当土匪的儿子、丈夫、兄弟找回来,向政府坦白自新。

    另一则公告讲述了隐藏的中统特务,看到搞武装游击与人民政府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于是,改变策略指派十多名中统特务伪装进步,混入革命队伍。中统特务瞿生、中统中心组长王芳、中统总务干事王樵等,先后混入合肥军管会、文工团和肥西电话总机室伺机搞破坏,被人民政府逮捕的事情。

    在合肥城里逗留的几日里,除了见到周庆云外,他还凑巧碰见了几个故人。他们都是老乡,小学、中学、大学同学都有。当初从学校毕业分开后,因为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天各一方,难得一见。

    这些同学之中,曾在原国民党政府部门、军队、银行、大学工作的都有。在偶尔的消息之中得知,绝大部分都过得还不错,除了张本尧位居高位之外,还有什么“张处”、“李董”、“赵团长”、“刘教授”等等称谓不一胜数。

    而这一次,听说很多人都回到家乡了,除了已经去往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同学。

    张百闻是曼群的小学同学,后来在国民党部队当了团长。关于这位张团长的军旅生涯到没听说什么,但他曾在丰乐老家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宅院的消息,倒是传得很远。这是当年听本尧讲给自己听的。

    很让曼群意外的是,自己会在建筑队遇到他。

    那是曼群从庐州中学出来,在回东条街租住地的路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拆除一处破旧的房屋,听说此地改成城市道路。一个体格壮硕的工人正在用手推车搬运建筑残渣。

    曼群觉得这个背影特别眼熟,步伐慢了下来。正好这个工人调转身来。

    “啊,是曼群吗?”这个健壮的工人大声的问道。

    “是百闻啊!”曼群也大声的回应到。

    “堂堂团座,你在这里干啥呢?”因为是小学同学又是儿时朋友,曼群开起了玩笑话。

    “哈哈,一言难尽,新社会了,我也算自食其力吧。”张百闻军人爽朗豁达的性格还在。

    “你也回合肥了?大主编,你目前干啥呢?”

    “我在庐州中学谋了个教书岗位,不至于饿饭呢。”

    “哈哈,你适合教书,我适合干活,这倒是各得其所啊。”

    两人站在街头,就这样兴高采烈的聊着。

    “张百闻,别闲聊了,过来帮忙搬下木料,一个人拿不动。”另一个工人大声地喊到。

    “曼群,不好意思,我先过去了。改天等你安顿下来,我请客,我们好好聊聊。”张百闻略带尴尬的边说边走了过去。

    这根木料估计有点沉重,张百闻蹲下去、站起来,腿有些轻微打颤。

    曼群突然心里涌出一种酸涩的感觉,他急忙转身,匆匆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