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土财主系统 »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公考合理备考时间问题,实际上当然是因人而异并且个体之间差异巨大的。

    公考合理备考时间由两方面决定:你的水平(智力、积累、学习效率)和目标职位难度。

    有一种说法是,备考时间越长越好,时间越长水平越高(虽然公考不一定这样),不管考什么职位上岸的概率都能增加。但这种说法的一个前提就是你可以长时间持续保持学习激情,如果可以,并且认准考公,那么提前一年半载也完全可以。否则的话,继续往下看。

    确定合理备考时间,首先要熟悉公考基本规则,去相关官方网站查阅考试公告、报考指南等等,同时考虑清楚自己是倾向于国考还是省考,一般建议有机会都去考,但通过考虑部门倾向(除了有志于中央部委,报考时国考和省考的区别在于部门不同)和职位设置报考条件等等应该有个大致目标。如果你的专业可选择余地比较大(比如法学、经管、计算机)那么往往不太难考,如果你还是党员或者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甚至是三支一扶并且有专门设定的职位那一般相对而言上岸就更容易了,然后查阅往年能考或者想考职位进面分数发现与当年其他职位相比分数不高,那么就确定了你是属于比较容易上岸。而不太容易上岸的,往往是专业对口职位不多,考三不限一般而言难度要大一些。以上所讲难度的对比是同一地区同一级别而言,比如同样属于武汉市的某两个市局就是城市级别一样,如果拿荆州黄冈区县三不限跟武汉强势部门限专业比,难度就得看具体情况了,可以参照往年进面分数来预判,查询方式是去市人社局通知公告栏翻面试复审公告,有各职位进面名单和每个进面者分数。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确定合理备考时间,你得先判断自己上岸难度。

    然后就是对自身水平的判断,我看很多人在论述自身素质是怎么来的怎么提高的,咱们不需要去分析智力如何、基础怎样、积累多少,咱们简单粗暴地做个判断就行了。如果之前几乎没怎么接触过公考,那么直接拿两三套国考行测真题模考试试。模考方法参照这个答案的部分内容2018国考求指导~??

    如果在初始阶段的两三套模考只有四五十分,不要气馁,这是绝大多数考生的水平。如果你要考的职位难度一般,那么提前三五个月扎实备考应该会有不错的结果,你的重点是夯实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方法,不要迷恋眼花缭乱的秒杀技法;如果你要竞争难度比较大的职位,那么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要做好半年以上持久战的准备,这对你来说可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人生的乐趣不就在于挑战困难突破自我么。

    如果刚开始就能稳定在六十多分,那说明你是有一定天分的,只要不去挑战竞争激烈职位,按部就班复习两个月以上还是比较有希望的,至少行测不会拉后腿,你的重点应该是补足除了常识以外的明显短板同时着力增加推理和资料的熟练度。但如果要竞争热门职位,则需要行测具备相当的优势,那么学习方法和解题技法的掌握以使数量资料的水平提升是行测突破的关键,此时同基础水平四五十分的考生一样,想在某一次考试中就上岸多少还需要一些运气,所以只能尽力提升实力来减轻对运气的依赖。

    如果第一套模考就70+,总结完试卷第二第三套就冲着80+去了,那么着重训练一下数量资料的速度,行测打磨十天半个月就能有相当大的优势,关键研究清楚申论,然后可以在自己能考的职位里挑个最好的了,难度不是你需要考虑的。

    以上重点就行测来说的,因为在我看来行测60到70再到80的鸿沟很难逾越,申论却可以相对容易的大幅提升,行测更能代表公考水平。当然,申论大幅提升虽然容易,也得有正确门路才行。行测备考如登山,各人身体素质不一样,甚至有的人一开始就站在半山腰了,但无论谁再往上爬都有点费劲,好在虽然费劲但时常能感受到自己离山顶更近了;申论备考则如入门,摸到门在哪推门而入即可,摸不到门则往往费力不讨好,虽然各种能力的差异也会起作用,但前提是对申论心中有数。

    最后,现身说法,我就是上面说的那种“第一套模考就70+,总结完试卷第二第三套就冲着80+去了”的选手,但你的同职位竞争对手里面几乎不存在这种选手完全不必担心,即使是“刚开始就能稳定在六十多分”的选手也是少数,通过对自身情况的估判选择合理目标并付出最大努力方是上策。附上我当年公考分数,笔试全市第一。

    其他一些答案为什么公务员录取不按照学校择优录取?-知乎?

    关于言语的纠错本和方法到底改怎么做?-知乎?

    行测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知乎?

    你们行测的资料分析怎么做到那么快的?-知乎?

    公务员考试如何利用早起时间,评论文章和热点如何利用??

    申论怎样写才能有深度,才能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