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救赎之同源人 » 第005章 “温暖”小山村

第005章 “温暖”小山村

    吴拝只能化悲愤为食量。出门洗漱,准备吃完饭上学,直至坐到饭桌前,吴拝才发现了上一世的他从没留心过的一件事——他们的餐食。

    在这个物质并不富庶的年代和这个信息、交通相对落后的小山村,他们的餐食是如此的丰盛:早餐基本是鸡蛋、羊奶(没养牛)、肉酱面、水煮蔬菜;中餐以肉类、蔬菜、杂粮糙米为主,当然精米也吃,但只能是秋收那一个月,油炸、煎炒等多油的烹调方式是不行的,基本是水煮还低盐,因为条件只允许这样;晚餐基本以面条为主,少量肉、蔬菜管够,俩老爷子都是北方人,中午能吃一顿米已经很给面子了,虽然实际情况是面粉没那么多;睡前还有一杯羊奶,而且羊奶是村里每个15岁以下孩子都有的。

    前世的吴拝,对于餐桌上的这些食物早就习以为常,从未思考过在这个时期的华国是何等的不平常。

    现在仔细一想,家乡的小山村虽然家庭可支配收入相对县里和镇上都不算富裕,但村民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水平,绝对是整个县里甚至市里数一数二的——农产品基本不缺,精粮不多、粗粮管够,鸡鸭鱼肉样样都有,隔三差五还能沾上野味。周围十里八村想嫁过来,天天吃饱饭、沾点荤腥的人家多了去了。

    如此境况,肯定是与老爷子脱不了干隙,因为老爷子过去是“罗家梁子劳动队”的“大队长”,现在是“罗家村”的“村长”兼“罗家梁子小学校长”。

    那么老爷子干了些啥呢?首先,整个村子早在50年代中期,就将村边靠近小河、方便灌溉的土地统统平整为水田;将周边较为平缓的山地整理成旱田。由村里的几个种田“老把式”一人带几个徒弟,负责整个村子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土豆、萝卜等高产粮食的种植,这被叫做种粮工种,也叫种粮中队;有粮还得有菜,又组织老弱妇孺在道路边、田埂上、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种上常见蔬菜瓜果作为粮食的补充,这被叫做种菜工种,也叫种菜中队;接着,又依靠当时还在西蜀省城工作的大爷爷找了省农科部门的专家来村里探查地貌,教导几个能识字、写字的年轻人栽种适合当地的果树,这就是种果工种,也叫水果中队;其次还有养蜂、养鱼、养鸡、放羊等小工种;农闲时节又组织村民干老本行——上山采漆、打猎。就这样熬过了“一穷二白”和60初年代,整个村子硬是没挨过饿,偶尔还略有余粮。

    到了风雨飘摇年代初期,大爷爷和几个“Old9”被“分酉己”到村里后,养鱼、养鸡、放羊这些小工种迅速扩大,因为教大学的“Old9”们,只用了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部分时节饲养牲畜食料不足的问题——用人工培育的蝇蛆、蚯蚓替代部分天然饲料,再用猪粪培育蝇蛆,很快就办起了鸡、鸭、羊、猪、鱼饲养场,而饲养员除了“Old9”们带领2个稍懂技术的大队干部,主要劳动力就是村里的大、小孩子们,据老爷子说那时候15、6岁的大姑娘都能给猪、羊接生;到了风雨飘摇年代末期,随着几个“Old9”脱去帽子返回岗位,村子里还用蜂蜜、生漆换来了当时紧缺的塑料膜,盖起了还没在全国流行的蔬菜大棚——不为卖钱,只为村里人填饱肚皮。

    十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内容不便展示)

    ——

    一是村里人基本没啥文化和见识,自从有了老爷子这个“德高望重”的带头人,也懒得动脑子,叫干啥干啥,反正在周边都饿肚子的年代,村里人还能穿暖吃饱,甚至支援邻村亲戚,从一个税都没人收的“穷山村”变成了六十年代初期都让人羡慕的“温饱村”,不得不承认这大多是“带头人”的功劳;

    二是刚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时,老爷子就非常注意公平公正,而不是“平均”,何况村里基本也没有偷懒的人。曾经也有过偷奸耍滑的“精明人”,被老爷子及时发现,在大喇叭里吼上一通,不但爹妈妻儿、兄弟姊妹没人和他说话,吃饭不同他一桌,整村人都教他明白了啥叫“惭愧”。自感“没脸”,连夜跑河滩没日没夜开了半亩荒地,将功悔过才被村里人原谅;

    三是大爷爷出身燕京大学,学的就是经济,本身也是国家经济模式的先行探索者之一,知道“效率优先”就必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还得保证公平公正而不是平均主义,所以村里在那个年代就有了“竞争上岗”和“技术革新”这些理念;

    最后就是分工合作习惯了,村里人包括孩子,都有固定工种,每天干什么活,干多少,全都心知肚明,既熟练了工序技术,也提升了效率。突然“分家”:每家八分大棚、一亩三分水田、三亩七分旱田、三头猪、四只羊、七只鸭子、九只鸡。有人擅长种水田,不懂种旱田;有人只会种果树,不懂用大棚……一到农忙季节,男的吼、女的叫、猪羊到处跑、鸡鸭四处跳。总之,是一个村子不得安宁。

    俩老爷子只得叫来其他村干部一合计,得,咱村还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连吴拝现在回忆起来都对当时的生活水平感到惊叹:粮食、蔬菜、水果绝对是纯天然,鸡、鸭、鱼、肉绝对是无污染,偶尔还有野味开开荤,放三十年后,家里只有一个矿的都不敢这样造。而这一切,主要就是两个老人的功劳,一个有文化,一个胆忒大,俩人威望又高,再加上山里都是宝,所以他们村率先迈入了生活水平的小康,只是俩老人对于“钱”没啥想象,又限于当时的经济政策,所以村里一直算不上世俗的“富裕”。也就是近两年,村里出去见市面的年轻人多了,大伙对于“金钱”的想象力才逐渐提升,才靠山吃山地办起采石场和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