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是武当二师兄 » 第二十九章 诗战江陵

第二十九章 诗战江陵

    血老魔看着唐浩胸有成竹,从储物袋内翻出纸笔,递给唐浩。

    唐浩看着这粗糙的纸张直皱眉,略一沉吟,矮身写下:

    “妙手题诗化意飞”。

    血老魔接了过来,看了看童子的上联,又看了看唐浩的下联。

    不错,应该不错。

    顿时对门前的年轻人喊道:“喂,我们对上了一联。”

    年轻人一顿,走上前来。

    血老魔递过下联:“对的最右边童子的。”

    年轻人点点头,朗读起来:

    “闲心饮酒为解愁,

    妙手题诗化意飞。”

    周围不少看热闹的各类人士,都听到了此联,纷纷议论开来。

    “妙啊,正和此情此景!”

    “是啊,有酒有诗,人生足矣。”

    “当真是这几日最最奇妙的对联了。”

    年轻人也是仔细品味,不得不赞叹道:“绝世好对,绝世好对啊!不知二位哪位作此下联?”

    血老魔接过话来:“这是我家公子,自幼无法说话,一切都是我来操劳的。”

    年轻人点头:“那请二位入内,今日的第一道题已经出了,不限时间,不限数量,只要作答即可。”

    随后又是一名童子,将二人领进了内院。

    此时江南书院内已经有三十多人在此,或坐或站,大多一脸沉思状,也有少数的几个人相识,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众人见有新人进来,颇感意外。

    有些诗才本事的,早早就进来看题了,没有本事的,憋个一天都对不上来。

    血老魔和唐浩找一空处坐下,童子便低声说道:“二位先生,这第一题便是“劝学”,作好了叫院内的童子即可。”

    说罢就要离去,唐浩赶紧抓住了童子,“啊啊啊”地说着。

    血老魔立刻拿出纸张,唐浩写下:还有其他要求吗?

    童子耐心解释道:“没有了,只要是“劝学”的诗、词,都可以。”

    随后告辞而去,血老魔看着唐浩:“怎么样,行不行。”

    唐浩翻了个白眼,心道怎么可能不行,脑子开始思索劝学的诗句。

    正在此时,一名年轻人摇着扇子走了过来:“二位请了,在下江陵许安许维年,添为江南书院教习。”说完遥遥一指,那边正有六个年轻人向这边看来。

    “也是那边白衣诗豪刘松刘公子的好友,若不嫌弃,一起研讨诗词如何?”说完一抖手腕,“啪”的一下打开了折扇,上面赫然印着“江南才子”四个大字。

    血老魔看向唐浩,见唐浩无动于衷,当即对着这年轻人就是一个字:“滚!”

    许安顿时面色难看,“哼”了一声又回到刘松几人当中,低声说道:“乡巴佬,不识抬举。”

    众人面色不善,打量了唐浩几眼,也不再理会。

    唐浩沉吟片刻,正要提笔,就见一童子从侧院出来,朗声道:“王远《劝学》,刘松《立志》,许安《劝君》,三位公子通过第一题考验,请随在下前往侧院进行第二题。”

    顿时三人面露喜色,互相拱手进了侧院。

    三人身影刚刚消失,院内就响起了很多声音。

    “这五日一共才进了五人,怎么今天一下进了三人?”

    “嘿,估计是入选的人太少,江南道的面子挂不住了。”

    “那王远是什么人啊?”

    “听说是皇家书院出来的,在泉州书院任职。”

    刚才还冷清的院子,顿时热闹起来。

    血老魔目光灼灼地看着唐浩。

    唐浩心无杂念,提笔写道: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冰生于水寒于水,青出于蓝胜于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浩收笔,“啊啊”了两声。

    血老魔拿来先品鉴一番,不错很不错,找来院中童子,将其递了过去。

    童子拿来简单一看,眼睛一亮,随后说道:“还请署名。”

    唐浩拿过纸来刚要提笔,就听到血老魔的传声:“不要写真名,编一个。”

    唐浩一顿,提了名字。

    童子拿着急匆匆地向侧院行去。

    众人还在聊着刚刚进去的刘松作了怎样的诗,就见新来的两人叫来童子,递了新诗。

    刚和刘松、许安窃窃私语最多的一位中年人嘲笑道:“乡巴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唐浩却是闭目养神,毫不担心。

    侧院,加上新来的三位,此时也只有五位年轻人在场。

    新来的三位,听着童子简单地介绍:“不可交头接耳,诗题“报国”,限时一日。”

    刘松顿时面如死灰,许安也是脸色难看,只有王远表情还算正常,选了一个位置坐下深思。

    院内其他两名学子也是坐在角落,写写划划,就是扔纸的速度有点快,显得有些着急。

    肖阁老正坐院中,拿着本古籍,正在专心研读,旁边江南书院院长作陪,也拿本书籍在读。

    还有几位江南书院的高级教习,坐在身后,低声品评着这几日的新鲜诗句。

    其中一人言道:“看来此次文比,应该就是陆照通夺魁了,这首“我欲浴血照南国,不破敌虏身不还”,当真是荡气回肠啊。”

    另一人道:“应是如此,王远也有诗才,不过小了陆照通几岁,怕是经历不足啊。”

    又一人言道:“昨日那位江南才子也是才气惊艳,“劝学”为题作的真是不错,可惜“报国”这题太大,一日内也没有一首让肖阁老满意,甚是遗憾啊。”

    众人皆是江南道的教习,可惜到目前为止,只有皇家书院曾经的弟子陆照通一人进了第三个考场,其他人几乎全军覆没了。刘松、许安之流,都是本地人,自是知道他们腹内有多少墨水。

    正在嘀咕中,忽见正院的童子拿着一张纸走了进来:“院长请看。”

    肖阁老为了展示对江南书院的重视和皇家书院的公平,无论正院、侧院,所有的诗词都是先交给江南书院院长先过目,若是不错,才会和肖阁老一起评定。

    江南书院院长接了过来,也不敢做猫腻,朗声读道:“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肖阁老也是接受院长的好意,放下了书籍仔细听着,以示尊重。

    众位教习频频点头,低声道:“这句有点意思,枯木逢春尚且努力,劝进少年莫要懈怠。”

    “应能入选侧院,看看“报国”作得怎么样。”

    肖阁老也听到了众人的议论,知道这次文比江南道发挥不佳,皇家书院比较知名的两位,都入了侧院,所以刚才放了几位勉强进入侧院的江南书院弟子。

    中部和地方的博弈,自古就是一门学问。

    肖阁老刚想开口放人,就听院长继续道:“冰生于水寒于水,青出于蓝胜于蓝。”

    众位教习瞬间鸦雀无声,肖阁老也睁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