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禧盛世 » 第五十一章 凡事反常必有妖

第五十一章 凡事反常必有妖

    独处更易交流,更加深入。

    施护直言最大隐忧:“贫僧并无著经之想,亦无著经之能。”

    刘纬全力以赴,“上古仓颉造字千余,如今仅常用字就超过三千,另有五万字库,明明几十倍于前人,谁又敢称造字圣人?

    孔孟之后,儒家明明已壮大千万倍,可为人师者数不胜数,为何无人敢再称至圣先师?

    并非德才不配,而是没能跳出前者框架。

    大师则完全不同,无道统,无掣肘,无竞争,天然一张白纸,任意挥墨泼墨。

    大师只需超越自我便可,半日礼法,半日读书,佛儒兼修,互补长短。

    涅槃十年,西方净土自然重生,纵有些许差异,谁又能指摘?谁又敢指摘?谁又有资格指摘?”

    施护怦然心动,欲拒还迎:“道统之争,不亚于生死之争。东汉以来,中土所焚伪经不计其数,固然以涉伪为主,经义不和者,也不在少数。”

    “症结在此。”刘纬轻轻一拍仪轨经,“请大师上疏天子揽罪,一定要表明洗心革面、绝不再犯之心。”

    施护心领神会,这样以来,赵恒肯定会下诏安抚,日后篡改经书也就有了正当性。

    刘纬再度开口:“如果真有后来蕃僧不识法身,比照异端处理即可,大师和在下有生之年,绝无后顾之忧。”

    “贫僧还有一处难安。”

    “大师请讲。”

    “心”

    ……

    刘纬一阵无语,暗自啐道:老子还没提要求,你倒是没完没了。

    另一边,慈恩寺内。

    残雪未尽,室外建设暂停,处处都是破败景象。

    独独大雄宝殿外形完整,周边洁净,是唯一具有庄严气度的场地。

    “都是那帮秃驴害的,处处为难,进度一拖再拖,我石家又不是没钱?”石保兴大发牢骚,指着秃子骂和尚。

    郑守均正要反唇相讥,却见中庭香炉里有几柱傲迎风雪严寒、但又完整无缺的檀香,凑近一看,原来只是瓷形,气极反笑:“慈恩寺真是别出心裁,处处出人意外,檀香也能周而复始的使用,能省不少钱吧?”

    “监院不识字?”石保兴指着炉身铭文念道,“香也,异也,虽可驱蚊,也可伤身,久则不豫,我佛慈悲,礼而不燃亦为敬。”

    “哪来的歪理?”郑守均不以为然。

    “某亲身体会,监院也可试试,定然神清气爽。”石保兴不屑道,“监院这眼力劲让人不敢恭维,只见香不燃,却不见香不燃之利。”

    是火灾!郑守均一点就透,黑着脸埋头前行,腹诽不已: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东西,再也不能自取其辱。

    “净手!”石保兴拽了一把想要直接踏进大殿的郑守均。

    郑守均脸红脖子粗的卷起大袖,探进水缸,冰冷入骨之际,默默发誓:老子要是再来慈恩寺,就跟你姓石!

    石保兴好心递来一条毛巾。

    郑守均扭头避过,匾额上“万佛朝宗”四字分外刺眼,他微微一愣,若无其事的步进大殿。

    殿内广阔,却无半点陈设,空空荡荡,惟有视线尽头的莲台初具雏形,十来个工匠正在佛像上下忙碌着,佛像头部似已完工,以红巾笼罩。

    石保兴轻声道:“诸位今日歇歇,工钱照给。”

    工匠们小心翼翼的躬身倒退,下了莲台才不停作揖道谢,“多谢两位官人,多谢两位官人。”

    郑守均若有所思的看着佛像,综合石保兴行为得出结论:有蹊跷!

    “请监院一观我佛慈悲。”石保兴扯动红绳,自揭谜底。

    佛相帝貌,洒脱飞扬,极似六年前初登帝位的赵恒,英气勃勃,栩栩如生。

    “你……”郑守均瞠目结舌,不知所措的指着石保兴。

    “宝相庄严!”石保兴自夸自赞,“万佛朝宗会不会言过其实?”

    郑守均毕恭毕敬的三鞠躬,倒退出殿,铁青着脸发问:“大郎无职一身轻,不在乎御史弹劾?”

    石保兴自食前言,嘴里不干不净道:“监院说的什么屁话?石家因为慈恩寺掏尽家底,御史还要弹劾我?”

    郑守均有苦说不出,拂袖而去。

    自古以来,天子从不立生祠,寺庙道观多置“天地君亲师”牌位供人礼拜。

    帝貌佛相也不是没人做过,但武则天是女帝,佛像也没建在眼皮子底下。

    郑成均若是上奏此事,几位宰臣定会围攻石保兴,哪怕是以巧合为借口,佛像一样必拆无疑,难就难在赵恒心里会怎么想。

    以郑守均对赵光义父子的了解,生米煮成熟饭之后,赵恒很可能只是下诏申饬石保兴,佛像却能以靡费过重、坊间非议为由得以保存。

    下不为例是最有可能的结局,连续两代天子得位不正,赵恒急需黎庶认同,帝貌佛相未尝不是一种上佳的潜移默化手段。

    郑守均走着走着,竟然生出了一股隐退之意:童戏乾坤,人心险恶,不如归乡养老……

    “监院!”远远落在后面的石保兴声若洪钟,“传法院若想在慈恩寺借住,可是一钱都不能少!”

    郑守均心里一紧,撩袍疾行。

    这一刻,施护和刘纬也在谈钱。

    “贫僧这几日参详奉礼郎入京往事,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奉礼郎为何能与石家这般无间?”施护自问自答,“一者图安于今,一者图兴于明,珠联璧合,各拥春秋。”

    “大师这样想也不错,欠钱的是大爷,石家不得不陪在下胡闹。”

    “奉礼郎以十岁之龄名闻天下,未来可期,选择众多,为何中意石家?”

    “互补性最强,再者……债虽多,债主却只有一个。”

    “奉礼郎从不掩饰取财于石家,是让京师百姓见证作保?以千古之名免去石施主身后之忧?”

    “大师到底想说什么?在下尿急。”

    “贫僧心有不安,欲寻安放之处。”

    “若大师胆敢破戒生子,中土再无立足之地。”

    “戒?贫僧严守中土戒律,却从未受戒,也无破戒之想。”施护幽幽一叹,呼出万千不安,“已在中土蹉跎二十三个春秋,俸禄添支之外,另得先帝、陛下年年厚赐,如今也算小有身家……”

    刘纬毫不犹豫的拒绝:“大师的钱……在下不敢要。”

    施护淡淡的道:“奉礼郎不收,贫僧心不安。”

    刘纬心直口快:“童子等的起,先送送大师。”

    施护不为所动:“万里奔波的血汗钱……奉礼郎于心不忍?”

    “不是一回事。”刘纬索性把话挑明,“官家仁厚,不代表以后也是。石家是巨富勋贵,乃领军之大忌。三代以下,若无建树,钱财只能是祸根。石家子孙想要有所作为,必须自散家财。此前,向敏中、张齐贤同薛居正儿媳柴氏之间的瓜葛,不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施护沉默好一会才道:“贫僧钱财能花出去?”

    “不关在下的事,用法师的血汗钱,有损声誉。”刘纬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大师貌似憨厚,实则心如明镜,拿这钱是在和天家争财。”

    宋制,主亡、户绝、无亲者,家财充公。

    施护锲而不舍的针锋相对,“奉礼郎的用心也不单纯,法相宗若依慈恩院模式走下去,能幸存的只是佛门教义,而非佛法。仅是我佛慈悲人人会唱,同绝后又有什么区别。”

    “总比现在强……”刘纬心中一动,鬼使神差的来了句冒昧之问,“大师有家室?”

    “不错,贫僧和家兄皆有家室,远在汉唐故土。”施护大大方方的承认了,眼中带泪,“奉礼郎殿试之日,锋芒毕露,光复汉唐故土之心,天下皆知。若有那日,请送贫僧与家兄魂归故里。”

    邓守均匆匆回到茶寮,诡异气氛依旧。

    施护正红着眼计算家底,“……试鸿胪少卿月三十五贯,试鸿胪卿月四十五贯,另有布帛、岁赐、节赏、推恩等等,二十年下来,应该能折钱万贯以上,是不是?监院?”

    “嗯……某怎么知道!”郑守均气不打一处来,就出去一会儿,施护这蕃僧不止是哭过,还开始倒家底。

    慈恩院……太邪门了!

    “在下一定会把显教大师的心意转达给法相宗,惟净法师、持正法师、谨严法师过得都不宽裕,需要显教大师施舍的地方很多。”刘纬坚决不受。

    “万贯啊……显教大师可以在隔壁再建一小寺,做不了一家人,可以做邻居啊。”石保兴心动不已。

    “二十三年未睹家乡月,无数次梦中惊坐而起,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曾想……身在慈恩寺,却如梦回故里。”施护毫不犹豫的倒贴而上,“石施主盛情相邀,恭敬不如从命。”

    “慈恩寺简陋,请显教大师择近新建。”石保兴也反应过来了,倒贴都不是什么好事。

    “善哉,善哉,这些年贪图安逸,几乎忘却东渡使命,入慈恩寺方照见本我,有如醍醐灌顶,贫僧欲借此地闭关四十九日,请石施主成全。”施护宝相庄严。

    “不行!”郑守均一脸铁青。

    “院务停滞不前,在此参悟大有裨益,请监院成全。”施护分外决绝,“传法院用度奢靡,有失我佛本心,贫僧不日便会上疏陛下,请改慈恩寺译经。”

    “反客为主既非佛祖本心,也非为客之道。”刘纬笑道,“慈恩寺紧凑,也无可供译经之处,显教大师莫要误人误己。”

    “贫僧之请,正因为经无所出。混天度日,何必以身许佛?”施护合什一礼,“贫僧西来至今,仅有寥寥经书呈奏,愧受两朝帝恩。今日得遇天材地宝,愿以身家性命作保荐之,备陛下垂询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