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禧盛世 » 第六十章 以孟代孔,初言神佛。

第六十章 以孟代孔,初言神佛。

    学前,先拜至圣先师。

    孙奭居首,赵祐居中。

    刘纬在后排陷入恍惚,孔孟并列,赵恒想干什么?(真宗以前仅孔子为至圣先师)

    因赵祐年幼,繁文缛节已尽量简化。

    赵恒虽将《孟子》定为皇子开学首经,却又给予孙奭一定尊重,首章由其自主。

    孙奭九经及第,仕途并没有进士及第那般顺畅,但专攻九经之人,毅力往往甚于常人,骨子里以忠孝为宗旨。

    所以,资圣堂开学首篇为“万章章句”。

    绕来绕去,还是回到原点。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

    卢守勋脸色在开讲那一刻就塌了下去,一直没缓过来。

    赵祐倒是精神奕奕,六岁启蒙,已有一定的文字根基。对他来说,能自深宫出,一窥天地宽广,就是无比新奇之事,如果能不读书……就更好了。

    刘纬的神情极其专注,视线一直停在孙奭滔滔不绝的嘴上,但心已经不在了,正揣摩赵恒抬举孟子初衷。

    开封与孟子渊源极为深厚,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开封,桂陵兵败之后,施纳贤之举,孟子携徒应征,这才有《梁惠王章句》的诞生,孟子思想得以成形。

    虽然孟子一直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实际上孔孟思想有很大差异。

    前者为“儒”之根本,较为中庸。

    后者则偏向“王道”、“教化”,锐意进取,甚至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颠覆儒家忠孝理念。

    孔子后人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因为孟子这句话,心安理得的见谁跪谁,成就千年世家。

    那么,赵恒又是因为什么抬举孟子?

    刘纬魂游天外,证得三点。

    一,孔子后人更像门阀,而非士大夫,骨软、节短。

    二,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句话赋予王朝兴替无比正当性,为赵宋所急缺。

    三,孟子教王行道,可谓帝王之师,这是在暗示宗亲、文武百官、国戚勋贵不要成天胡思乱想,绝不可能一错再错。

    事实上,孟子的历史地位,正是赵宋君臣不余遗力的堆举而成,第一座孟庙建成于三十五年之后。

    为什么会这样?

    刘纬忽然想笑。

    贵族出身的孔子神似赵宋开国勋贵,坐着不动,好吃好喝供着。

    孟子呢?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无不在说孟子出身贫寒。

    学而优则仕,不正是当今士大夫的写照?

    如今,孟子没能做到的事,士大夫做到了,与帝王共天下。

    历史醇香如酒,令人如痴如醉,刘纬嘴边微笑终究还是无声绽放。

    “何事可笑?”孙奭执尺发问,神色慎重。

    “回侍读,朝闻道,夕死可矣。”刘纬毕恭毕敬的深揖而答。

    众人齐松一口气,七岁孩子好哄,闻名天下的九岁神童却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少年得志,心高气傲,欺师灭祖不是不可能。

    刘纬态度谦恭,让人着实放心不少。

    “请殿下稍事休息,待会说史。”孙奭却是没心思再讲下去,颔首招呼一圈,入暖阁温养情怀。

    如果没有刘纬这个伴读官,皇子侍读绝对是最有前途的职事。

    明明是顽童之龄,却已著经有成,词动京师,拿什么去教?

    又或者,伴读官如此出色,将来皇子所学不显,会是谁的责任?

    朝中流言更让人难堪,传闻赵恒先指定伴读官,再挑诸师人选。

    尽管心中也有忐忑,孙奭还是奉诏而行,九经通读,纯臣是也。

    说书、记室等人的心情要复杂一些,种放之鉴,近在眼前,他们在意的并不是崇政殿童子试前因后果,而是刘纬拼着不受出身也要把种放撵回终南山的决绝。心眼不是一般的小,保持距离最好。

    赵祐未如江德明期望那般移步偏殿更衣,红扑扑的小脸转向刘纬,既有雀跃,也有忐忑,“刘卿?”

    刘纬离案作揖:“殿下请吩咐。”

    赵祐拿出早已备好的腹稿:“你我同窗,无需多礼。”

    刘纬婉拒:“君臣有别,殿下宽厚乃恩赏,臣谨守是本分。”

    台词不对,明显不在七岁孩子应对之内。

    卢守勋抢先接口:“殿下所言甚是,资善堂内,奉礼郎无须拘谨。”

    虽然刘纬嘴里称“是”,心里却已打定主意,绝不越雷池半步,否则孙奭等人会更加疏远。

    果不其然,被人再三叮嘱的赵祐尽展天真,“刘卿,孙行者将来会成佛吗?”

    不远处的记注官如坐针毡,若信国公第一天就被带进沟里,该怎么落笔?

    卢守勋、周文质、江德明的前程尽在帝、后一念之间,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不论有什么错漏,最终都会变成他们的责任,只能寄希望于刘纬不负神童之名。

    刘纬力求让每个人都满意,斟字酌句:“回殿下,孙行者成佛与否,全在一念之间。心猿意马能缚,水到渠成。心猿意马难缚,走火入魔。”

    赵祐听不出其中的规劝之意,反而振振有词的打抱不平,“那些妖怪吃了很多人,不用偿命?”

    人人侧目,就连孙奭都闻声而动。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刘纬朝崇政殿作揖,“亘古至今,天地时时都在,从不曾因为某人某事而变得有所不同。

    先不论荒唐言的真假有无,本质上来讲,神佛妖怪均属非人事物,应划为一类。

    人以鸡鸭猪羊果腹时,可曾在乎过它们想法?”

    赵祐半张着小嘴,见半晌无人应援,便又可怜兮兮的问:“刘卿以为世上并无神佛?”

    “何为神佛?不过是绝望之下的期盼而已。泽盼晴,旱盼雨,恙盼安,久而久之,心魔就成了神佛。”刘纬斩钉截铁道,“自帝启家天下以来,夏末、商末、周末、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无一例外的世道沉沦、民不聊生,神佛何在?

    力挽狂澜者,皆人主是也,太祖、太宗、陛下亦因此应运而生。”

    赵祐心中牵挂全落在空处,没了再问的兴致。

    孙奭、卢守勋以下则是接不了这么大的话题,遑论对错?

    赶在课间来问安的周文质躲在门外抓狂:果然乱套了,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奉礼郎此言差矣。”陈姓记注官打破令人尴尬的沉默,以《唐书》为证,“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众瞩目。”

    “陈先生见谅,伪晋刘昫、张昭远等学士所撰《唐书》错漏颇多,本朝已有共识,此段真实性存疑。”刘纬略一沉吟又道,“即便当时大众所见为真,也不过是为障眼法所惑而已。在下不才,略知一二,还能更胜一筹。”

    赵祐喜笑颜开:“刘卿会障眼法?”

    “障眼法并不难,精髓全在一个‘骗’字,臣失礼,为殿下示范一次。”刘纬自袖中取出备用的发髻束绳,飞快缠绕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上,摊开手掌展示一圈,停在陈姓记室面前,“请先生吹一口气。”

    “我来。”赵祐雀跃上前,俯首吹气。

    只是轻轻一晃,拇指、食指、中指上的束绳便套在了无名指和小指上。

    赵祐的“哇”声之中,刘纬又极其缓慢的重复一次。

    众人不是恍然大悟,就是若有所思。

    然后又是一套铜钱穿眼的小把戏,依旧是快慢各一次的同一动作。

    陈姓记室还在坚持,“就事论事,不可同日而语。”

    刘纬自谦一笑:“先生向往的那套障眼法,学生能做得更好,但怕至圣先师从此不让学生进门。”

    “好了。”孙奭心情突然转晴,“既然殿下一心求知,就请严先生说章史书。”

    赵祐以下作揖入座。

    严姓说书客套两句,便顺着赵祐兴致讲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通读全章,然后是一小节一小节的剖析讲解,不知不觉又是一堂课过去。

    赵祐移步偏殿休息,御厨房呈上各式各样的糕点、瓜果任众人取用。

    “老夫能教奉礼郎什么?”孙奭剥夺刘纬果腹机会,在资善堂外向阳处来回踱步,一前一后,心思各异。

    “先生腹藏千经,处处端正,言行举止尽为师表。”刘纬毕恭毕敬道,“学生虽夺早慧之利,迥异于同龄,却无根基可言,只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请先生严加教导督促。”

    “我不是自珍,也不是自谦,就是想不出能教奉礼郎什么?”孙奭不接刘纬高帽,也不愿以师自居,疏离之意实实在在的同时,却又带有几分挚诚,“信国公学业按部就班,奉礼郎若有疑惑,可私下相询。”

    “学生定不辱先生清名。”刘纬深揖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