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禧盛世 » 第三十六章 深不见底

第三十六章 深不见底

    景德二年十月十二日,黄昏。

    马翰闯洛阳人家,锁赵谏。

    秦翰围西城赵谏宅,擒赵谏胞弟赵谔以下丁壮,并将妇孺别院安置。

    看热闹的从来不嫌事大,赵谏宅水泄不通。

    刘纬领马忠经后门进入,耐着性子,一封一封的检视拜贴、来信等文书,以免重蹈覆辙,再撞上向敏中那样的庞然大物。

    夜色降临。

    负责搜检的吏卒无不精神奕奕、红光满面,宅外则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有心人士。

    “纬叔,南厢巡检想进来,让不让?”马忠捧着一幅仕女图附庸风雅。

    “赵谏阵仗如此之大,厢巡检不会不知情,问问也成。”刘纬道。

    “哦。”马忠明目张胆的把仕女图揣进怀里。

    “搜检可有讲究?”刘纬若有所思。

    “就知道纬叔不会不食人间烟火,秦都知遣来的梁指挥还怕纬叔不通人情世故。”马忠笑了,“逻卒两百钱就算多的,有阶加倍。”

    “赵谏家财货不少?”刘纬问。

    “仅钱就不下万贯,但赵谏罪名未明,他们没敢多想。”马忠道。

    “哪里是浪荡子,分明是掮客。”刘纬微微一惊,“罪名已经差不多了,这趟差事不会走空。逻卒每人千钱,一阶翻一倍,让他们好好搜,特别是文字相关,千万不要落下。”

    马忠乐不可支的去了,又领南厢巡检来见。

    那南厢巡检万万没想到主事者竟是一半大少年,急促不安道:“不知是哪位贵人在此?”

    刘纬轻拍三尺案牍,咄咄逼人:“巡检与赵谏、赵谔关系匪浅?”

    那厢巡检一个劲儿的摇头:“卑职不敢,赵谏乃南厢大户,丁口百余,每月朔望,卑职都会亲自上门核查,登记增减在案,仅限于公事往来,并无私交。”

    “巡检怕是不知道,赵谏惟恐尔等某一日翻脸不认人,特录往来及书信以证。”刘纬一边挥手,一边吩咐马忠,“请巡检暂时留置,等你爹来了送皇城司。”

    那厢巡检惊慌失措:“贵人未示身份,也无上意,怎能私拘命官?”

    刘纬不耐道:“把他的嘴堵上,再去厢公事所把赵谏宅咸平六年至今的户薄寻来。”

    马忠这一来一回,又是小半个时辰过去,马翰依然不见踪影,但赵谏宅又有了新的进展。

    梁姓指挥使一脸仓惶的怀抱一尺见方木箱亲至,内装《三命通会》、《星气》、《开元占经》等书,另有零零散散二十余张卜筮、巫言、祝诅等经。

    在刘纬看来,赵谏已是将死之身,禁书不禁书的其实无所谓。

    但梁姓指挥使并不是因经书内容仓惶,而是那二十余张卜筮、巫言、祝诅等经实以销金笺、金凤纸为底,乃亲王、三公、三师、宰相告身专用,产出皆有定制,官诰院之外,再找不出第二家能有如此数量,除非赵恒亲赐,譬如安王元杰好学好书……

    刘纬万般无奈:“请秦都知过来一趟。”

    秦翰来的很快,老奸巨猾不输卫绍钦,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

    刘纬担心马翰迟迟不至,是突然有了变故,不敢藏着掖着:“三种可能。

    第一,栽赃陷害。

    可能性最小,安王之所以遭人裹挟,应该就是因为以销金笺、金凤纸奉咒,字迹很难作假。

    第二,安王薨,自东宫流出,为赵谏所得。

    第三,本是申宗古诣登闻鼓院的底气所在,为赵谏所得,或是自保,或是有求于人,隐而不发。”

    秦翰频频点头,还是不愿表态:“奉礼郎所言极是,呈奏官家裁决?”

    “得把中间人拿了再说。”刘纬气呼呼的问,“崔白、满子路之名,都知可曾听过?”

    秦翰摇头,见刘纬神色不善,连忙又道:“若是赵谏之流,马翰更清楚。”

    刘纬唤来马忠去提南厢巡检,然后阴阳怪气道:“马翰若至,哪敢劳都知大驾?都知这不知、那不知,拿两个人也不行?”

    秦翰干笑:“这两人从哪冒出来的?”

    刘纬没好气道:“南厢户薄上不是写着吗?几个关键时间段,崔白、满子路频频进出赵谏宅,我问过坊正,这两人闻名京师内外,目无法纪……”

    秦翰的玉带绯袍很能吓唬人,尸山血海之气更是非常人能有。

    厢巡检一见即跪。

    刘纬愈加来气:“崔白、满子路何在?”

    “我知道。”马忠兴奋不已,“强横任侠,名闻都下,满子路是也。”

    刘纬怒斥:“别胡说八道,没看秦都知在座?官家圣明,与民休养生息,何事由其任侠?吃白食?吃百家饭?”

    马忠拿厢巡检撒气:“还不快从实招来?将功赎罪?”

    厢巡检道:“小人知道崔白所在,但满子路横行外厢,实在开封、浚仪二县辖区,而且了无牵挂、居无定所……”

    秦翰第一次露出凝重之色。

    外厢即护城河以外,是赵宋都城特殊存在,有着近三十万人口。

    周世宗柴荣当政期间,曾有诏:俟将来冬末春初,农务闲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春作才动,便令放散,如或土动未毕,即迤逦次年修筑,所异宽容办集。今后凡有营葬及兴置宅灶并草市,并须去标志七里外,其标志内,候官中擎划、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可以说,正是柴荣这封别筑罗城诏,一举奠定百万人口基础。

    但开放型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混乱。

    在资讯落后的年代,地下秩序远比繁琐的官方运作方式更有效率,在市井氛围极为浓厚东京内外更是如鱼得水。

    所以,赵谏之流能勾搭上张耆(后世J卫局局长+G安局局长)、枢密直学士(副部)边肃、两浙转运使陈象舆(正部),而无违和感。

    ……

    秦翰身份敏感,不可能深更半夜去龙蛇混杂之地大动干戈:“满子路明晨赶早,先办崔白。”

    刘纬怏怏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跑了就跑了吧。”

    “谁要跑?”马翰姗姗来迟,同秦翰见礼之后,支开马忠在内的闲杂人等,“快去张落一桌酒菜过来。”

    刘纬展颜道:“来的这么晚?赵谏招了?”

    马翰满头银发熠熠生辉,又有转乌迹象,自满又自得:“坐吊篮进出,能快到哪去?赵谏嘴硬的很,但有张耆连夜自劾在前,他难逃一死。”

    原来,张耆曾命皇城司第二指挥强夺赵谏审讯一事。

    马翰不仅硬顶了回去,还在卫绍钦、刘承珪居中斡旋之时、皇城司南北二厅众目睽睽之下,指证张耆有把柄在赵谏手上,并涉申宗古一案。

    张耆身为赵恒潜邸旧臣,哪敢跟赵元杰一案扯上关系?连夜赴内东门请对,不是自辩,而是自劾:受赵谏献金,为其门人求荐于吏部。

    赵恒怒不可遏,乡间浪荡子门人也敢去吏部讨出身?公器何在?公信何在?国法何在?遂下张耆御史台狱。

    ……

    马翰笑的较为矜持:“官家命我先管着南厅那一摊子乱事,满子路我责无旁贷,请都知这就行文开封、浚仪二县配合缉拿。”

    秦翰略一沉吟,有拒有允:“夜间动静不宜过大。”

    马翰意气风发:“任侠而已,百人足矣!”

    秦翰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刘纬不好越俎代庖,拉着马忠嘱咐几句,便目送父子俩以下十余人奔赴景阳门,经吊篮递至外西厢。

    秦翰遂驻赵谏宅,和衣而睡。

    凌晨五更鼓响。

    步履匆匆,纷至沓来。

    马忠哽咽高呼:“纬叔……我爹落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