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禧盛世 » 第八章 北地兴风(三)

第八章 北地兴风(三)

    大同驿。

    浴室温暖如春,汤池雾气萦绕。

    李余懿仅露一张脸在水面,浑身上下毛孔舒展,疲累沉淀,无病呻吟……

    “嘭嘭!”

    门悄悄响起。

    “某已就绪,劳驾之处,不胜感激……”李余懿仿佛梦回京师香水行,眼皮子都舍不得动一下。

    “我!”高继勋沉声道。

    “高刺史?稍等,稍等,这就好……””李余懿猛的一个激灵,手忙脚乱。

    “等什么?某又不是没见过。”高继勋径直推门,把李余懿光溜溜的堵在汤池里,“怎会逾期?”

    “雪大……迷路了,应是耶律谐里故意为之,契丹国主恐有意令刘纬滞留北地。”李余懿犹犹豫豫道。

    高继勋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李余懿,副使为武官,本就肩负正使周全之责,万一弄丢了……

    “我们已在城外住下,刘纬坚持明早觐见,可那萧绍宗亲自出城相请,又说不是迎我大宋正旦使,而是迎贤妃有喜。”李余懿脸上的舒适全然不见,又活在了现实里。

    “贤妃有孕?”高继勋也是一惊。

    “刘纬没否认,应该是真的。若不是贤妃有孕,他也不敢出使。”李余懿道。

    高继勋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让耶律燕哥有子于前,是赵宋朝堂上下的默契所在。

    但这五年,对耶律燕哥生父耶律隆绪来说,肯定是一种无力的煎熬,心中怨气,可想而知。

    刘纬身为始作俑者,却又挂着正旦使的名头,肩负南北国信之礼,不宜苛责、诘难。

    反其道而行之,无疑具有奇效,礼多人不怪,辩无可辩,避无可避。

    而且是双重打击,另一波由赵宋百官自发完成。

    ……

    戌时中。

    风雪依旧。

    中京内城阳德门大开。

    翰林学士承旨裴玄感、翰林学士、石用中领馆阁词臣迎候。

    刘纬不再自称外官,一律回以轻揖:“景仰已久,迄未识庐。”

    北去一里是皇城阊阖门,等同于赵宋宣德门,为天子出入之门,此时紧闭。

    刘纬暗道侥幸,耶律隆绪并未失去理智。

    北府宰相刘晟自东掖门出。

    刘纬小步快跑,上前深揖:“久仰硕望,趋谒无从。”

    皇城内的宽广,远在赵宋皇城之上。

    但让刘纬惊讶的不是巍峨耸立,而是那一顶顶恍若殿堂的圆帐。

    塞外异族之所以屡犯中原,不在其强大,而在其“游猎”这一民族特性。

    契丹也不例外。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而畋渔,岁以为常,周而复始。

    契丹帝室一直保持这种传统,妃嫔子女、北面官及府、少量南面官同行,并将四季迁徙之地称为行在之所,又将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为“四时捺钵”。

    皇城大半空白,不是待建,而是专为“捺钵”而留。

    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族意识,正是契丹开国以建上京、灭渤海以建东京、受献幽云十六州以建南京、和宋以建中京的底气所在。

    再向北一里,风雪走到尽头。

    武功殿灯火通明,映照出两道漫无边际的黑影射向远方。

    是耶律隆绪、萧菩萨哥在殿外廊下相迎。

    亡我之心不死!

    刘纬含泪登阶,急趋上前,及地一揖:“大宋贺北朝正旦使刘纬参见北朝皇帝陛下。”

    李余懿、石贻孙、马忠等使团成员亦步亦趋,有样学样。

    “快快请起。”耶律隆绪前踏一步,老鹰抓小鸡似的抬起刘纬双臂,“十年一梦,嘉瑞如今拘谨许多。”

    刘纬无力、也不敢挣脱,好在之前留了一手:“请北朝皇帝陛下容外臣参见北朝皇后娘娘。”

    萧菩萨哥轻笑:“南朝嘉瑞不必多礼,陛下情出于心,还望见谅,殿外风大,请入内就宴。”

    耶律隆绪的手还是松开了,免得刘晟、耶律世良等南北官心酸。

    “大宋贺北朝正旦使刘纬参见北朝皇后娘娘。”

    刘纬又是及地一深揖,飞快斜退一步,与刘晟并肩,宁可惹耶律隆绪不快,也不敢再并肩。

    耶律隆绪貌似无感,携萧菩萨哥升殿,待五拜讫,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

    刘纬领李余懿等六使再以大礼参拜,并俯伏独奏:“来时圣躬万福。”

    夜宴并非正旦等朝礼,无赐衣、舞蹈等环节。

    答拜之后,舍人传宣:“有敕赐宴”。

    于是,奏乐,置夜宴。

    然而,乐非教坊,其旋律令刘纬等六人色变。

    耶律隆绪、萧菩萨哥举杯。

    歌起:“狼烟起,江山北望……”

    契丹南北两府官员无不面带揶揄。

    以怨报德?

    子系中山狼?

    先前的礼有多重,现在的讽刺就有多重。

    好酒往往与酒疯密不可分,这是契丹又一民族特性。

    刘纬一直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人生信条,即便是黑锅,也得刷成白的,遂于一曲终了,趋至廷中请奏: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自此,中国北患不绝,历秦汉隋唐而不衰。北朝皇帝陛下高瞻远瞩,以唐宗未尽之功为己任,征女真,讨高丽,不负践祚北中国之志,乃千秋万世之业,外臣幸而歌之。”

    睁着眼睛说瞎话,但又同耶律阿保机炎黄子孙之论遥相呼应。

    既然以北中国自居,何必对北虏之号入座?

    刘晟不在北中国上纠缠,避重就轻:“南朝嘉瑞学富五车,可知张冠李戴这一典故?”

    刘纬道:“北朝相国此言差矣,秦汉之后,中国一统,三国、魏、晋、隋、唐皆由北向南中国之,若依北朝相国之论,北朝岂不是仍有南下之心?”

    丹墀之上,耶律隆绪微微一颔首,结束争议。

    舍人宣:“有敕赐瓠。”

    瓠即葫芦。

    刘纬不解其意,也没放在心上,反正又不是赐死……

    可当内侍奉瓠而至时,却引来一殿哄笑。

    瓠是半瓠形器皿,似为盛酒而来,足足三升有余……

    饮一瓠才能就此揭过?

    牛饮之皿,人何以为?

    刘纬松了松腰带。

    乐再起,改奏教坊宴乐。

    侍从抱坛斟酒,倒着倒着就憋不住了,一坛见底,瓠却未满,不得不再启一坛,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李余懿等人有心无力,默默注视案上杯,叹生活不易。

    耶律隆绪举觞。

    歌又起,满是塞外风情。

    契丹南北院官员、李余懿等来使都是双手举杯一饮而尽。

    惟独刘纬抱瓠鲸吞,咕噜咕噜不停。

    耶律隆绪不落杯,无人敢先行,全都捧着酒杯,聚焦于三升酒瓠,左眼见金,右眼见大。

    一息、两息……二十九息、三十息……

    刘纬终于抬头挺胸,上气不接下气的粗喘。

    耶律隆绪落杯,拍案叫好:“善!”

    那么大一个金瓠,没人有脸让刘纬满上,逮着李余懿、石贻孙等人猛灌。

    ……

    三奏教坊乐。

    酒三行,并歌之。

    刘纬再度抱瓠鲸吞,海量惊四座。

    多出一场手伎献艺。

    刘纬胆气渐壮,迷迷糊糊的想着,真不如连饮九瓠,不用坐等酒劲上头。

    “请南朝嘉瑞更衣。”一内侍悄悄绕至身后。

    刘纬摇摇晃晃起身,毕恭毕敬的朝耶律隆绪、萧菩萨哥深揖,随内侍赴殿外西廊幕次小解。

    “瓠为半瓠,南朝嘉瑞无须饮尽。”内侍隔着帷幕传达耶律隆绪旨意。

    一半?

    刘纬手一抖,尿了一地。

    所谓的聪明才智,在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即便有所悟,还敢冒险一试不成?

    刘纬痛定思痛,把手伸进喉咙,吐了个昏天黑地,又借积雪漱口、洗脸,神清气爽的回殿就座,誓要喝得耶律隆绪生出不安。

    酒四行。

    琵琶独弹。

    上饼、茶。

    耶律隆绪致语。

    热腾腾的美食鱼贯而入,献杂剧于廷中。

    ……

    刘纬再次更衣而回,酒瓠已不见踪影,案上多出一只木盒、一杯酒。

    酒七行。

    耶律隆绪又一次举觞称庆。

    酒杯太小,刘纬怎么也抓不住。

    “南朝嘉瑞真是海量。”萧绍宗侧身把酒杯塞在刘纬手里。

    刘纬已经说不出感谢,仰头饮尽,直挺挺倒地。

    武功殿乱成一团。

    好在呼吸平稳,脸色红润,时不时的咂下嘴,似乎意犹未尽。

    酒八行,并歌。

    萧菩萨哥两次举杯。

    击架乐。

    酒九行,并歌。

    耶律隆绪举觞称庆:“卿等同乐!”

    萧菩萨哥连饮两杯。

    廷中,力士角抵。

    两侧,南北院官员轮流向李余懿、石贻孙等五人奉上最真挚的嘱咐,然后彼此再较高下。

    ……

    刘纬迷迷糊糊醒来,略略一扫,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床为紫檀,镶金嵌玉。

    帐为紫红,攀龙附凤。

    他猛的掀开裘被,身无寸缕,隐约可见欢好痕迹……

    再看看屋内圆柱……

    直径六尺、高达四丈……

    是武功殿!

    空无一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他娘的不就是捉奸现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