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保卫村庄开始 » 第九章:改良兵器

第九章:改良兵器

    训练之余,王泽统计物资消耗的时候,发现弩箭消耗得有些快啊。

    弩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箭杆、箭头。

    弩箭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箭头不易损坏,就算损坏了也是可以修的。

    但是箭杆上面沾的箭羽用不了几次啊,多次使用后会出现问题,影响性能,而且坏了就无法修了,只能报废。

    现在箭羽主要用的都是鹅毛,鹅毛够硬,还有部分动物羽毛,是以前打猎的存货。

    只是这年头鹅毛也没多少。

    虽然大家注意省着使用,但很快,动物羽毛那点存货,还有鹅毛都被祸祸干净了,现在村里的鹅见人就跑,就怕身上仅剩下的一点用来保暖的羽毛,再遭人类毒手。

    之前为了节约,王泽把打算制造的三羽箭,都改成了两羽。

    而箭羽是很重要的东西,不能没有。

    箭羽粘在箭杆的后部,在箭的飞行中起到平衡和保持方向的作用。

    通常箭羽的外形轮廓都是流线形的,这种形状有着很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王泽他们的箭羽外形轮廓就是水滴形的。

    粘贴箭羽的方式分三种类型:直羽、斜羽、螺旋羽。

    直羽箭旋转速度最慢,可以说是不旋转的,对箭飞行轨迹的修正能力最弱,但是箭速最快。

    斜羽箭旋转速度居中,对箭飞行轨迹的修正能力居中,箭速也居中。

    螺旋羽箭旋转速度最快,对箭飞行轨迹的修正能力最强,但是箭速最慢。

    现在弩上用得弩箭全是直羽箭。

    以箭羽数量来区分箭矢时,箭矢一般被分为没羽箭、双羽箭、三羽箭和四羽箭四种。

    没羽箭就是没有粘贴箭羽的箭矢,射出时稳定性极差,甚至在半空中打横,箭速最快。

    双羽箭的箭杆上面有两片箭羽,对齐地贴在箭杆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最常见的箭矢种类之一,缺点是箭速稍慢些。

    三羽箭就是拥有三片箭羽的箭矢,其由一片主羽和两片副羽组成,以120度为夹角粘在箭杆上,也是最常见的箭矢之一,优点是稳定性更好,但箭速比没羽箭和双羽箭稍慢。

    四羽箭就是有四片箭羽的箭矢,稳定性贼好,但箭速是几类箭矢中最慢的一个,性价比较低,所以并不常见。

    制作箭羽的材料有很多种,但箭羽对羽毛的大小和硬度都有一定要求。

    动物的羽毛最佳,什么黑雕、白鹇、野雉、鸿鹄、鹅鹳、雁鹜,其中雉、鹇、雕翎的羽毛算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你能大量获得那些动物的羽毛?所以实际上箭羽使用最多的是家鹅的翎羽。

    但现在王泽连家鹅的翎羽都找不到了。

    只有看看又没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替代了。

    箭羽的特性是轻薄、平整、片状,恩...还很轻。于是王泽就向这方向上去找,看看用没有哪些东西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恩,纸好像能满足啊!...但还是不行,不防水啊。

    某些韧性好的植物叶片呢?好像可以。但还要去慢慢找,也不知产量如何,不考虑了。

    再想想,恩...削薄的竹片呢?

    这好像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啊!轻薄、平整、片状,削薄、晾干了也不重,还防水,产量也没问题。

    恩,那就去试试?

    那就试试。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交代好大家的训练任务之后,王泽就来到武器小作坊,开干。

    要想使用竹片作为箭羽,首先把竹片削薄,尽量的削薄,使其重量降下来,但要维持片状。

    然后切割成需要的水滴形的外形轮廓,拿一支没有沾上箭羽的箭,把水滴形的薄竹片沾上,等待胶水干燥。

    再做两支。

    一共三支,拿到旁边实验靶上,进行测试,与使用鹅翎制作的弩箭,进行比较,发现还是有些影响。

    应该是箭羽过重导致了箭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但还能接受。

    看来使用薄竹片作为箭羽还是没问题的,只是这样的箭只能是弩箭,用在弓上容易伤手。

    事情解决了,王泽应该高兴,放松下来。但总感觉有点什么不得劲。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啊哈,原来是箭羽片数的问题啊。

    王泽之前一只想做的就是三羽箭,只是苦于材料问题,被迫选择了两羽箭,现在材料解决了,要做三羽箭的那个念头又冒出来了。

    哎!这该死的强迫症,怎么就喜欢三这个数字呢!!!

    ......

    于是继续干活。

    三羽箭的制作也简单,就是沾三片箭羽就是了,唯一可以说得上是难点的工艺,是如何在一个圆上标出均分的三个点。

    但这对于只要有过九年义务教育人来说,都不是事吧!

    于是三羽箭很快完成,只是考虑到竹片比羽毛要重些,这三片箭羽做得小了一些。

    然后拿来弩一比划,有问题,三羽箭总有一片箭羽会接触箭槽的。

    弩也得改,也简单,在箭槽下面开条小槽,用来放置箭羽。

    三条箭羽,一条朝正下方。

    没问题,射击成功。

    技术上面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就是生产上的问题啦。

    王泽把竹羽的样式画出来,尺寸要求也标记好,然后就安排下去开始生产。

    还提醒竹片容易割伤,需要带着手套制作。

    现在这个武器小作坊也是王泽在管理,人员嘛,主要就是刘叔与铁匠师傅钟师傅了,他俩带着人搞生产。

    生产任务安排下去了,王泽又回到了侦察小队基地,带着众人开始训练。

    ......

    但竹羽箭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带着手套生产,效率低下,不带手套,很容易割伤手。

    没办法又找到王泽这里。

    王泽想了想解决办法,可以加人手,这能解决产量问题,但治标不治本,不可取。

    还是想想解决问题根本的法子吧,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那么就要从生产工具上面去改善。

    于是王泽王这个方向去想办法,可这个方向不就是涉及到机械方面的知识。

    这还不简单。

    很快工具就制作出来了,因为王泽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火器,弩箭只是暂时使用的,也就没花太多心思在上面。

    其实把竹片削薄很简单的,随便找个篾匠出来,他就能把竹片弄得比纸还薄,效率还不低,这是因为竹纤维的特性。

    难的是不借用特殊工具,手工把薄竹片切割成一定尺寸的箭羽。

    王泽做的工具就是用来做这道工序的,

    这个工具说出来也简单,就是个模具,一叠薄竹片送进去,一压,刀就自动把竹片切成想要的形状了。

    切出来的箭羽大小还一致。然后边缘在随便打磨下,不割手就行,然后就可以用在弩箭上了。

    试了试,效果还不错。

    王泽想着三撑弩有点轻了,于是把五撑弩也制作出来了。

    还去找了位善做弓的老猎人,把他请到小作坊来帮忙做一批好弓,当然好弓无论从选材,还是制作都颇为费时,只能慢慢做了。

    ......

    想起训练的时候,大家容易受伤,每次受伤了,去村里大夫那看伤也比较麻烦,王泽就去找老村长解决啦。

    现在训练的人很多,受伤的人次也很多,把大夫请过去坐镇,同时还多购买一点外伤药,或者组织人上山采集也可。

    还要与大夫商量,做一些常见的外伤成品药出来。

    这个大夫是村里的,叫杨志良,但是在这一片颇有一番名气,十里八乡生病受伤了都是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