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道聚诸天 » 第五十三章 余波

第五十三章 余波

    甲板之上,望着逐渐远去的花城,陆皓东好像看见了一头睡着了的雄狮,叹道:“华夏就像这座黑夜中的城市,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醒来。”

    孙文走到他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会醒的,哪怕敲锣打鼓,也要把他给弄醒。“

    陆皓东笑了笑,没有接话,反而问道:“逸仙,你方才怎么猜到那马车里绑的是张中堂?”

    “那是他说话漏了馅儿,让我听出他是扶桑鬼子。”孙文笑道。“既然是扶桑鬼子,又是一副惶急的模样,除了神奈会馆中人,还会有谁。”

    见陆皓东还要发问,孙文摆手说道:“至于为什么不杀了他,那是因为台州局势紧张,张大人不能死。”

    陆皓东点了点头,赞同地说道:“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逸仙你做得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但这个愿望的实现,却不能以华夏土地的拱手相让为前提。”

    沉默了好一会儿,陆皓东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身从随身的包袱里取出一物。

    迎风抖开,却是一面大旗。

    陆皓东将旗子递到了孙文手中,说道:“逸仙,这是我这两天临时赶制出来的旗子,你看怎么样?”

    孙文仔细看去,却见这面旗子上画着青天白日,旗子被凛冽的海风吹动,发出一阵阵“哗啦啦”的响动声,好似一只大鹏欲展翅而飞。

    看着旗子上的太阳,又望了望从东方的海平面上渐渐升起的一轮红日,孙文的声音变得凝重而坚定。

    “但愿朝阳长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皓东兄,青天白日的愿望固然是好,但没有流血与牺牲,这个愿望又怎能达成,再加一个满地红吧!勿忘烈士,永记国殇!“

    …………

    “中堂大人,你说是孙文那群革命党救了你?”

    纳兰元述一双眼睛睁得老大,里面写满了不可思议。

    也怪不得他有些失态,孙文那群革命党在他看来,和清廷是不死不休的关系,怎么可能会大发善心的去救一个死敌的高层?

    坐在主座的张之洞呷了一口略带滚烫的清茶,慢条斯理地说道:“这并不意外,那些人也是明事理的。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对内,我们和他们虽然斗得你死我活,但是对外,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华夏儿女!现在东南最重要的,是台州之战。这是关乎华夏大局的一件事,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向后放一放。“

    纳兰元述“哼”了一声,说道:“算他们有眼力,知道孰轻孰重!”

    转过头来,望着黄飞鸿陈辩几人说道:“你们是不是也知道孙文那群人的身份?”

    陈辩几人急忙摇头否认。

    陈辩说道:“纳兰大人你怎么能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您要是不说,我们怎么知道他孙中山是孙文?纳兰大人您不也没看出来吗?“

    纳兰元述张了张嘴,无话可说。

    张之洞摆了摆手,笑呵呵的说道:“元述不要寒了这些义士的心。说起来,老夫还要谢谢你们呢。救命之恩,老夫没齿难忘!”

    听到这话,黄飞鸿急忙向张之洞行了一礼。

    “中堂大人言重了,飞鸿愧不敢当。有纳兰大人在一旁,中堂大人只会有惊无险。”

    张之洞“哈哈”笑了两声,说道:“黄师傅,元述是我打小看着长大的,他有什么能耐我心里比谁都清楚。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你们几位的帮助,元述也是孤掌难鸣。你说是不是,纳兰大人?”

    纳兰元述拱手说道:“中堂大人所言甚是。”

    他心中清楚,如果自己不是适逢其会遇见了黄飞鸿一行人,单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张之洞恐怕是凶多吉少,到了那时候,估计自己头上的这顶帽子也要换一换了。

    因此黄飞鸿他们的人情,自己是必须要记的。

    张之洞继续说道:“如今台州一战一触即发,黄师傅您身为岭南武学大师,我想请黄师傅担任广东民团总教练一职,不知黄师傅可愿屈就?“

    “这……”黄飞鸿脸现踌躇之色。“飞鸿一介草民,恐怕是难当此大任啊。”

    张之洞没有接话,反而把目光投向了纳兰元述。

    “有飞鸿兄相助,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纳兰元述喜道,说实话,他在花城这一段时间来,颇有些独力难支之感。以前他在京城还不觉得,如今到了地方上为官,这才发现,这清廷的吏治已经糜烂到了什么程度。到处都是贪官污吏,遍地都是硕鼠蠢虫。都在埋头钻营,找到一个肯干实事的人都是稀罕事儿。

    有黄飞鸿相助,他就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至少,黄飞鸿是一个能干实事,肯干实事的。

    “多谢中堂大人,纳兰大人的厚爱,只是飞鸿已经答应友人,不日就要去津门……”

    “老夫晓得。这事等你从津门回来再上任也不迟。”

    张之洞打断了黄飞鸿的话语,看向站在一旁的陈辩,说道:“你就是黄面虎的徒弟?”

    “您认识我家师父?”

    陈辩疑惑的看着张之洞,没听师父说过他和张之洞有交集啊?

    “当年我在京师时,和你家师父有些交集。”张之洞不急不缓的端起了茶杯,抿了口茶,瞟了陈辩一眼,脸上似笑非笑。“那津门铁刀门的秦开秦五爷,算是我的门下。”

    听到这话,陈辩额头上顿时冒出了冷汗。

    这不是交情,这是结仇啊!

    自己曾听师父说过,他当年少年得志,年轻气盛,无知无畏,听信了当时弟子的谗言,怒闯农先生开的沽月楼,强逼这位秦开秦五爷在寿宴上与他比武,将人给活活打死,导致自己不得不逃亡在外,与农先生断绝了交情好些年。每次提起这事,霍元甲都满脸的后悔之色。

    见陈辩神色紧张,张之洞笑了起来。

    “放心,老夫若是找你的麻烦,你又怎能现在还站在这里。谁还没个年轻气盛的时候,你师父也算收了心改了性,那些往事不提也罢。”

    那你老人家还提这些干嘛?

    陈辩心中疯狂吐槽。

    “我听元述说你师父准备开办什么精武体育会,准备强国强种?这倒是件好事。老夫恰逢其会,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就题字一副,以表祝贺之意吧。元述,去文房四宝来!”

    “霍元甲那家伙倒是走了狗屎运!”

    纳兰元述嘀咕了一声,亲自到后院去取文房四宝。

    要知道,张之洞身为清廷重臣,不是谁都能得到他的墨宝的。

    挥毫泼墨,张之洞一气呵成。

    看着宣纸上写下的“强国强种,尚武育德!”八个大字,张之洞满意的点了点头,将毛笔放回到了笔架上。

    “这是老夫这些年来写的最满意的一幅字了,就送给那头黄面虎吧。”

    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但这副字,却与他往日的风格大不相同,笔力遒劲,如同银钩铁划,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字字如龙,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境来。

    “多谢中堂大人赐字!”

    陈辩急忙拜谢道。

    “黄师傅,等你从津门回来,这两广民团数万弟兄就靠你了。”

    张之洞转身朝黄飞鸿说道。

    “飞鸿必不负老大人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