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异人奇谈录 » 21,“书生”的批判

21,“书生”的批判

    过了大概半个月,当我差不多把书生忘了的时候他又出现了,晚上七点多就在上次的靠窗位置坐下了。吧台小眉打趣说你的好朋友来找你了。

    他这次点了两支啤酒。

    我走过去打招呼“今天怎么不喝鸡尾酒了?”

    “那东西我根本喝不惯,啤酒其实也喝不惯,不过至少比鸡尾酒好。”他边说也边帮我倒了杯酒,我示意服务员也给我上两瓶啤酒。

    “别学了我的坏习惯,影响你的文学创作,我是无药可救了,不过普罗大众还等着你去救呢。”

    “很多作家其实都是酒鬼。”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吧?”我指着他面前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是原来的那本上集,我不禁诧异问道:“还没看完啊?”

    心里暗自嘀咕——一部《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能看这么久,那《追忆似水年华》不是得看个一年半载”

    “哪有那么快,看书要看透彻,要理解里面的思想,所以要细嚼慢咽,里面关于宗教的论述我真的很欣赏,所以我很仔细在细读,以后对我作品影响应该很大,我必须重视。”

    我们相互敬了第一杯酒。他继续说:“而且我花了几天时间看了你说的《布鲁克林有棵树》,还不错,不过就是一个成长故事,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这么深刻,这么有启发性,当然也不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过对于一些面临困难的人确实很有激励,就像黑夜的一道光,指引着人蹒跚前进。不过我还是喜欢有晴天霹雳效果的作品。”

    我回想我是什么时候看的这本书,恰恰被他一语中的,应该是在我刚破产不久那段失魂落魄的时候看的,那时候除了这本还有一本《创业维艰》,我得感谢这两本书,在我最灰心的时候给了我一些存在的希望。

    “我看书都是瞎看,从小也有这么个爱好,所以一般逮住什么都看一看,觉得有兴趣的就读下去,没有的就丢开,我没想成为一个作家,所以我对自己也没啥严格的规划和要求。而且酒喝多了,记忆也不好,看过就忘了。”

    “能看就好了,现在哪里还有什么人看书。”

    “有还是有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拿个手机在看书你也未必知道,我一个朋友就一直用手机看,还经常守着手机等更新呢。”

    “看那些都是垃圾网络小说,都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这种小说发表了应该是一种耻辱。没有经过历史沉淀过的书肯定不是什么好书。”

    “你对自己高要求,但不能对大众也要求这么高吧,一种东西存在我觉得还是有他存在的意义的,那些网络小说流量小说只要作者有用心写我觉得作为一个故事读一读还是无害的吧?”

    “我也不是非说它有害,而是觉得这种东西(他坚持用东西来称呼)一点营养都没有。没营养的东西吃多了,只会老化跟磨损你的器官,不会有益处的。日积月累从更深层面来说肯定是有害,我们的读者就像一名病恹恹的老人找作者求救命的解药,但是作为“医者”他不看清病症对症下药,净开一堆无用的药丸给你,这样的‘药’让人吃了,根本就是变相地谋财害命吗?”

    我一贯不是作为一个雄辩者的存在,所以到此我又打住了。敬一杯酒打算转移话题,不过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还是带着他独有的批判性继续说道:

    “我们当今社会就是因为太多这种不营养的东西,导致我们的民族越来越缺钙,铁,锌。。。因而越来越不健康了。如果这些能发表作品的所谓作家们有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就应该关注一下信仰,民生,文化的传承。而不仅仅为了自己私利或者爱好而总写一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小说,还美其名叫什么玄幻小说,奇幻小说,还有盗墓小说,最近还有一种最让我忍无可忍的叫什么“赘婿体”小说,所有小说都基于“赘婿”的人设写的,真让人恶心。”

    我哈哈大笑“原来你也有关注当今的潮流啊,最近在手机看到一些,差点把我笑死,真的是狗屁不通。”

    “我觉得这活生生就是社会上一些不学无术的Loser的白日梦,意淫,意淫人生。只有真正的Loser才能编出这样恶心的东西!!”

    “还有人拿着这种东西去拍成电影上映呢!(我受他影响也用上“东西”一词了)。”

    “这是对文学,对思想,对智商严重的侮辱。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不应该改编成为电影的,电影无法演绎出里面的意义。”

    “但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名著都改变为电影上映了吗,电影的演绎有其极限性,不过电影的受众面更大,可以让更多人去了解一部作品,这个我认为还是很积极的,我就很喜欢看电影,而且很多名著也都是从电影了解到的。”

    “电影还是跟原著差十万八千里的,我也看过一两部,但是当你看过书本的原著,你是不屑于去看电影的,里面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心理斗争的忐忑不安,穷途末路的柳暗花明你是很难从一部电影这100来分钟去看出来的。说到底就是人越来越懒,你看一部书我可能一个月半个月才能读完,但是拍成电影就缩减为一两个钟头,所以民众还是很乐意花一点时间去知道一个故事以便日后吹嘘时候可以用到,现在跟离谱的是,一些人把这些电影压缩精简,加上解说花个十来分钟就说完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意义?你说。”

    “这可能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吧!!!”

    “读一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的描写手法,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一种代入感,你可以代入主人翁的角色里面,然后全方位去理解作品里所描述的社会现象,风景人物,感情起伏。有且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让你读懂一部作品,而且好的作品还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每次阅读你都会有新的收获。震撼人心故事,启迪人性的哲理不是几十分钟或者一两个小时就能达到的。”

    “或许电影无法完全诠释一部名著,但是电影也是存在了几百年历史了,就像你说的,经过一百年的洗礼就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了,而却很多好的电影作品也能够震撼人心,远的像《辛德勒的名单》《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近的有《三块广告牌》《绿皮书》都是很不错且看完很值得思考的作品,我建议你有机会可以看看。”

    “你的推荐我会慎重考虑的,但是你也清楚,你所能列举的都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些电影,就电影来说我是肯定其存在的意义的,但是要电影人也有正确的态度去拍出来的电影才有意义,才有启迪性;电影我也偶尔有看,但是对于中国的电影我真的也是很失望,不用去跟美国对比,跟隔壁阿三哥的宝莱坞电影都没有半点可比性,他们的电影都是带着思想,带着揭露现实,带着启迪大众去拍的,而我们国内的很多电影人只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而已。”

    “我也有同感,我觉得最大的厚颜无耻就是拍了亏钱我都不怕,我还怕什么!更别跟我说要影响什么人了。不过一切都是资本的游戏。”

    “所以我们现在是三无国家,一无优秀的编辑,二无优秀的作家,三无杰出有思想的电影人。”他叹息着摇摇头,然后劝我把杯中酒喝了。

    “你也偏激了,优秀的作家电影人还是有的,哪怕现在还不多。”

    “是吗?电影人我不管,作家倒是说来听听。”

    “像韩寒,还有前几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还有得茅盾文学奖的阿来,刘震云,我看过的就这几个觉得都挺不错的。”

    “韩寒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本土作家,虽然年轻但是文笔跟思想一点都不年轻,我关注他的时候是刚上初中,那时候他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可谓是一鸣惊人,几篇文章都是惊为天人,所以后来他有出新作品我都必买来看,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恰同学少年,意气奔放,指点江山,不负韶华。”不过这几年都变了,你知道他现在不是玩赛车就是拍电影。拍电影,呵呵。。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了?我读他最后一本书是《我所理解的生活》,说到底就是一些新闻采访加几篇随笔随意拼凑出来的一本书,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书。打那以后我就不再关注他了。”

    “或许他拍电影是想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和他的表达,而且据说票房也非常不错,一本书可能只能卖个几百万,现在一部电影动辄都是十亿以上的票房,对于他们不难选。”

    “他怎样想我们真干涉不了,但是真的很可惜。然后你说的莫言,其实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在我们国内他的作品受众面其实不大的,得奖后才排山倒海去拜读,但是真正去读且读懂他作品的有多少人呢!相反我更喜欢在当年诺奖被他败给他的对手的作品。”

    “国内受众面我倒不清楚,不过外国很多作家,评论家不是说要读懂现代中国必须读莫言吗?这可是很高的评价,他也确实把很多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探索现象写了出来,诺奖是个很大的肯定,错不到哪里去,至于你说败给他的对手是指村上春树吗?”

    “是的,村上春树,一个既有销量又有实力的作家,笔耕不辍写了三四十年了,一直保持产量输出,又不会有滥竽充数的质量问题,所以我觉得如果是他更实至名归。他的一直没获奖反倒是给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响亮的耳光。”

    “诺奖可能未必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奖,各花入各眼,我记得有一年诺奖因为丑闻停办的一年,搞了个备胎诺奖,要颁给村上春树他还婉拒了。他们在不在乎我们不知道,我们这种凡夫俗子看看笑笑就好。”

    “话虽如此,但是确实他在当代作家中是难得的优秀。”

    “但是你不是说你只看百年以上的作品吗?”

    “我是说百年以上经过时间沉淀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不是非得读百年以上的作品,一些紧贴我们时代的作品也该偶尔看看的,不然会跟社会脱节的。”

    “我总以为我们是已然脱节的人了,呵呵。。。”我敬他一杯酒。

    ‘书生’还是照例十点多就回去。

    他的理想跟自律是我永可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