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逆宋 » 第五十四章 端平入洛

第五十四章 端平入洛

    李嘉瑞一直以为赵昀的皇位是继承而来,哪里想得到竟然是政变的产物,非常震憾。

    黄大毛他们哪个不是如此?

    刘莲把李嘉瑞他们的震惊样儿看在眼里,很是满意,一瞧就知晓你们没见识,好看的嘴角微微翘起,说出的话更加石破天惊:“蒙鞑与赵宋结盟,灭掉金国;端平入洛失败,赵宋朝廷被蒙鞑压着打,都是史嵩之的手笔。”

    李嘉瑞:“……”

    黄大毛他们:“……”

    蒙宋结盟,共灭金国,这是著名的历史事件;端平入洛,同样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事件,窝阔台正是以此指责南宋败盟,以此为借口,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长达四十六年的蒙宋战争拉开了序幕。

    这两件大名鼎鼎的历史事件,都是史嵩之的手笔。

    这太出乎李嘉瑞的意料了,震憾无比,心中翻起惊涛骇浪。

    黄大毛他们就身处这两大历史事件的漩涡中,深受其害,那感觉比谁都强烈,震憾得失语了。

    刘莲的嘴角翘得更高了,你们这些没见识之辈的表情真是太精彩了,本娘姑好想大笑一通:“蒙鞑崛起于大漠中,骑射无双,天下无敌,当世第一,然并非无敌。成吉思汗在野狐岭一战,打败了金国,金国实力大损,被蒙鞑一而再,再而三的攻伐,国力日屈,不得不南迁汴京。”

    野狐岭之战,是蒙金战争的决战,成吉思汗以少击多,以弱胜强,打败了金国主力。自此以后,金国惧怕蒙鞑,在蒙鞑的进攻下丢土失地,国力越来越弱,为了不被蒙鞑灭掉,不得不南迁汴京。

    刘莲接着道:“即使局势对蒙鞑有利,然蒙鞑也不能独自灭掉金国,因而成吉思汗在临死前制订了‘盟宋灭金’的战略。窝阔台登上汗位后,为了灭金,派出王楫南下,见的就是史嵩之。”

    李嘉瑞只知蒙宋结盟,却不知具体事宜,耳朵竖得高高的,想要听到秘辛。

    黄大毛他们也是如此,个个凝神静听。

    果然,刘莲没有让他失望:“史嵩之此人有才气,负军略,但是野心极重。当时,史弥远年迈,离死不远了,史嵩之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把这事告诉了史弥远,由史弥远决断。灭金之后,史嵩之在朝野的声望之隆,无人能出其右。”

    李嘉瑞大为惊讶:“联蒙灭金不是赵昀的决断?”

    刘莲不屑,一扯嘴角:“赵昀,不过是史弥远手里的傀儡而已。”

    黄大毛恨恨的骂道:“史嵩之误国,他和蒙鞑人结盟,只是口头约,没有订立盟约,后来蒙鞑反悔,不认账,出兵攻打朝廷,就有了后来这么多事。要是史嵩之当时和蒙鞑立下盟约,不会有后来这么多事。”

    “是啊,都是史嵩之这奸贼误国。”

    “要不是他没有订立盟约,我们哪会落到今日这般困境。”

    一片喝骂声响起,个个愤恨无已。

    这在当时,属于主流看法。

    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刘莲听在耳里,不住撇嘴。

    李嘉瑞摇头:“你们如此想那是没见识,不管史嵩之有没有和蒙鞑订立盟约,都是一样的。一纸盟约,有个屁用,有用的时候拿出用用,没用的时候扔了就是,谁把那玩意儿当真,谁就是傻子。”

    在当时认为史嵩之误国的主流看法下,李嘉瑞另有看法,还切中要害,刘莲颇为惊讶,瞄着李嘉瑞,微微颔首。

    黄大毛不太信:“不会吧?都是这样说的啊。”

    李嘉瑞冷笑:“蒙鞑要打宋廷,那是因为宋廷弱蒙鞑强,这才是根本原因,而不是因为没有订立盟约。自古以来,强打弱,谁在乎过盟约?”

    黄大毛不太敢相信,但又没法反驳,乖乖闭嘴。

    杜可用他们也是如此。

    李嘉再看着刘莲:“端平入洛失败,为啥子是史嵩之的手笔?”

    端平入洛开启了长达四十六年的蒙宋战争,影响巨大,黄大毛他们作为这次事件的受害者,无不是盯着刘莲,想要听到秘辛。

    刘莲一脸激赏:“蒙宋结盟,灭掉金国后,两国间就变得很微妙起来,蒙鞑攻宋的苗头已经露出来了,两国间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时,赵葵提出‘收复三京,据关守河’的战略。要求赵宋朝廷出兵中原,收复三京,拿下潼头,以此为基,守住黄河。”

    啪啪啪。李嘉瑞双手重击三下,发出清脆的响声,重重颔首:“赵葵挺有眼光,更有胆略。反正蒙宋大战不可避免了,何不先下手为强,收复中原,占据潼关,让宋廷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到时,要打就打,谁怕谁啊。”

    刘莲很意外:“世人都说赵葵是痴心妄想,怂恿官家出兵,导致蒙鞑来攻,因而被人骂为‘三京败事者’,你却是赞成,赵葵听见了一定会引以为知己。”

    李嘉瑞想了想:“要我说,光收复三京拿下潼头可不够,还得拿回关中。如此一来,整个战略态势大变样,蒙鞑不一定敢来攻。即使蒙鞑来攻了,谁打谁还真不好说。”

    刘莲好看的小嘴微张,俏脸上满满的诧异:“你是不是见过赵葵,咋和他想到一起去了呢?赵葵也是如此说的,赵昀命赵彦呐从四川出兵,进攻关中,然而他没有出兵。”

    四川人既恨蒙鞑,又恨宋廷无能,在南宋中最恨的就是酿成蒙鞑屠川惨祸的赵彦呐,一听到他的名字,黄大毛的黄板牙快要咬碎了:“这奸贼就该死!”

    “就罪该万死!”杜可用他们咬牙切齿。

    等到黄大毛他们的咒骂声停下,李嘉瑞这才问道:“如此良机,千载难逢,赵彦呐为啥子不出兵?”

    刘莲一耸肩:“因为史嵩之不让他出兵。”

    李嘉瑞:“……”

    刘莲好看的嘴角翘起,俏脸上全是嘲笑:“赵葵眼光独到,抓住了佳良机。当时,经过灭金之战,蒙鞑虽然灭了金国,然而伤亡惨重,难以再战。不说别的,就说三峰山一战,拖雷以少胜多,歼灭了金国主力,金国灭亡已成定局,然拖雷伤亡也不小。因而,蒙鞑极需要休整,再加上粮草不济,主力不得不北撤,中原只有蒙鞑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赵葵率军北上中原,如入无人之境,转战千里,顺利收复三京……”

    停了下来,俏脸上的嘲笑更加浓烈。

    李嘉瑞他们的耳朵竖得更高,凝神静气,生怕错过一个字。

    吸口气,刘莲咬牙:“然而,就在这时,缺粮了。”

    李嘉瑞很意外:“缺粮?如此大事,干系国之危亡,岂能不准备粮草?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赵葵不会不懂吧?”

    刘莲不顾形象骂道:“这是因为史嵩之这奸贼不给粮,导致端平入洛失败。”

    李嘉瑞再次用了敬语:“还请细说。”

    刘莲白嫩的右手握成了拳头:“粮草干系何等重要,赵葵知晓,郑清之知晓,赵昀也知晓,就把这事交给了史嵩之去办。当时的史嵩之坐镇刑襄之地十余年,积粮六十八万石,粮草充足。而荆襄之地离三京潼关最近,由史嵩之备粮是最好的办法。谁也没有想到,史嵩之领旨后,竟然没办理。”

    声调转高:“赵葵也不知道,率兵收复三京后,到了中原,这才现史嵩之没准备粮草,不得不从两淮之地紧急调粮。不得不说,赵葵是一员良将,哪怕事发突然,他也筹集到了粮草,朝中原紧急运送。就在这时,蒙鞑为了阻断赵葵粮道,掘开了黄河大堤,黄河泛滥,淹没了赵葵粮道。”

    李嘉瑞右手握成了拳头,手背上青筋突突的跳:“没了粮草,端平入洛焉能不败?史嵩之为何不给粮草?”

    刘莲恨欲狂:“蒙鞑灭宋时,史嵩之给蒙鞑运去了三十万石粮草,而翌年,端平入洛,他以荆襄遭遇天灾,没有粮食为由,一粒也没有给。”

    蒙鞑灭金,史嵩之粮草充足,给了一半积粮,而端平入洛,仅仅过了一年时间,荆襄就遭灾了,没有了粮了,这借口真拙劣。

    李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