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拳激 » 第九十章 悟

第九十章 悟

    任何事情,只要说出来,就有三分假,再写下来,就假七分了。几条鉴别假新闻的心得:

    一,看消息出处,路透社新华社美联社一类大机构靠谱一些,那些压根就没有来源的消息,不可信;

    二,看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比如网易转载过钢水壶有毒的新闻,是一家晚报采访一个在读博士生后得出的。稍微有点职业素养的记者都知道,一个博士生不权威,不够大新闻;

    三,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不可信。某人能在某领域成为权威,并不代表他的道德完美。现在的权威越来越容易被收买成卖瓜老王了。这点与第二点有矛盾,靠第四点弥合;

    四,看交叉佐证。多家媒体通过多种来源报道的同一件事,可信度高。单一信源主张一件不可证实(或不可证伪)的事情,哪怕被转载一亿次,还是孤证,不可信;

    五,不合乎常识的不可信。常识是个很笼统的概念,不如简化为:除了政治以外,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所有课程。尤其是数理化,肯定有错,但我们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它们被证明有错之时;

    六,越快的新闻越模糊。比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一次爆炸,那么报道可能只有这一句。如果细节非常多,炸药种类伤亡人数凶手身份都挖出来了,可疑,真新闻不会这么快;

    七,陈述事实和解释事实不是一回事,许多新闻把两者混在一起了,要分清楚。解释是主观的,有立场的,如果解释与你的立场相悖,并不能证明陈述为假,反之亦然;

    八,选择性报道。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只要有选择的陈述事实,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九,以辞害意。那些特别漂亮的文字,特别精妙的论证,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保持冷静,搞清楚华丽的外衣下面,有没有虱子。

    最后,这个世界如此残酷,而我们还能幸存下来,说明我们现在的生存策略是有效的。所以对于任何试图改变你世界观的文字,或者可能影响你决策的信息,在全面审慎的反思之前,默认它是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文突然火了,把公众号版本(youquantang)也粘上吧:

    一,信息要有可靠的出处

    就像人们聊八卦,总得有人为真假作保。你说“这事我亲眼得见”,那就是你为真实性负责,说“我听老王说的”,那得找老王核实。这就是消息的出处,很重要。

    比如你看报上的一条消息,第一句是“本报讯”,意思就是“我家记者亲眼得见”,这时你就要看报头了,如果是《文汇报》一类的大报,可信性就高;如果你拿的是《秘史奇闻》之流的小报,别信,当笑话看。还有,如果第一句是“新华社消息”,那就是“我听新华社说的”,基本可信,总之越大的机构越靠谱,反之亦然。

    原来还有一种“本报综合消息”,现在不太用了,因为没有交待清楚信息来源。我们看新闻时,一定要留意消息的出处,一来可以判断是否可靠,也可以预料发布者的立场(见第五条)。

    我们正处在一个旧传媒理论被颠覆,新传媒理论尚未形成的时代。过去的新闻,不论怎么转载,都能找到明确的出处。自媒体出现后,来源不清的消息铺天盖地。

    比如你看路边两人打架,就拍了视频发到朋友圈,然后被大量转发,这时你在无意间成了一个自媒体。但是你发的这个消息不完整,人们很难判断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还是一段摆拍视频。

    二,消息要完整

    完整的新闻要有六要素,即5W1h,简单说就是“某时某地某人出于某原因而做了某事导致了某结果”。如果一个记者看见你发的视频,觉得挺有意思,就去采访,他可能会这么报道:

    本报讯(消息来源),昨天下午(when),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前(where)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what)。

    打斗的双方是张三和李四(who),起因是张三踩了李四的脚并拒绝道歉(why),二人争吵后大打出手。打斗异常惨烈,现场血流满地,斗殴双方正在住院治疗(how)。

    其实大部分新闻做不到六要素俱全,但总要力求完整。如果“张三踩了李四的脚并拒绝道歉”是李四告诉记者的,记者就必须去找张三核实,否则这就是一面之辞。我们看新闻时也要特别留意这一点,是否给了当事双方或多方同等的发言机会,一面之辞不可信。

    再比如去年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警察反复要求一司机出示驾照,司机蛮横抗拒。警察警告三次无效后喷辣椒水制服司机,押上警车。视频的最后,一个警察走过来指着镜头说,你可以拍,也可以发,要发就全发,别删。

    这位警官要求的也是完整性,前因后果,交待清楚。如果拍摄者只发出前半段,人们会说司机撒野,警察无能;若只发后半段呢,又让人觉得警方滥用暴力。这就叫选择性报道,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只要有选择地陈述事实,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好在拍摄者发出了完整的视频,但如果他选的是抖音呢?新手只能发一分钟,他不得不删减一半。要是发朋友圈呢?只有十五秒。抑或当时他就只拍了一半呢?自媒体速度快,覆盖面广,基本上新鲜事都能一网打尽,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但自媒体视角单一,信息碎片化,我们应该对其真实性保持警惕。

    三,看证明是否有力

    事件性的消息,比如那个打架的新闻,记者会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他会采访当事人、旁观者,还可能调监控视频、去医院查病志、去公安局查记录,总之他要证明事件是真实的。为了避免冗长,证据不一定全写在报道里,首发媒体为真实性背书。

    观点性的消息,就需要强有力的证明了。比如网上转载过不锈钢水壶有毒的新闻,是一家晚报采访一个在读博士生后得出的。这就是一个很烂的消息,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明,在读博士生的话并没有权威性。

    要证明不锈钢水壶有毒,得说清楚是部分品牌有毒还有全都有毒、毒素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对人体的伤害如何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媒体并没有专业能力,所以要引用质监局的报告、大学实验室的数据、医学专家的解释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诉诸权威。

    四,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可疑

    然而权威未必可信。人们往往有种错觉,以为在某领域成为权威的人,就有高尚的品德。其实不然,德高不一定望重,大部分权威不肯透露自己领域的负面消息,甚至很容易被收买成卖瓜老王。这与第三点矛盾,靠第五点弥合。

    与分享新鲜事的个人媒体不同,现在还有由团队或者公司运作的自媒体,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一个卖药酒的公众号说自己的酒包治百病,人们不会信。但他要是讲一大堆故事,再找一堆专家站台,可能真就有人信了。或者他把文章发在不相关的平台上(当然花钱了),写一些真实的消息,再掺点自己的广告,这就是软文,很难识破。

    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单一信源主张的事情,哪怕被转载一亿次,也不可信。所谓孤证不立,法庭和科研都不会采纳孤证,会从其他角度寻求证明,就是交叉佐证。看到一个对你有影响的消息,别急,再找找其他媒体的报道,核实一下。

    现在的AI大数据什么的,只推送你想看的东西,今天看了娱乐八卦,以后天天推娱乐八卦,让人像毒品一样上瘾,顶讨厌。还有人所在的圈子也一种局限,如果遇到一个没什么交集的朋友,借他手机看看朋友圈,你圈里刷爆的消息,他圈里可能完全没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话是这么说,很难。

    尽管经常标榜自己客观中立,其实所有媒体都有基本的立场,他们的报道都有所倾向。新出的澎湃新闻就直接说自己“有态度”,态度是什么?态度就是偏见。比如美国媒体分为左派和右派,我国分为左派和极左派。不要只看与你立场一致的媒体,也要看不一致的,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认识世界,正如教父说的,亲近朋友,更要亲近敌人。

    六,越快的新闻越模糊

    比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一次爆炸,那么报道可能只有这一句。如果细节非常多,炸药种类伤亡人数凶手身份都挖出来了,可疑,真新闻不会这么快。

    首发消息追求的是时效,快了就模糊。细节会慢慢暴出来,这些细节又积累成大反转,比如刘强东案。现在看到大新闻,别急着评论,等,不反转个两三次都不正常。

    七,区分陈述和解释

    现在传统媒体在速度和广度上拼不过自媒体了,www.uukah.co所以他们在向深度进军,发出来的消息都要解释深层次的原因,有些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许多新闻把解释和陈述混在一起了,要分清楚。如果你不赞同解释,并不能证明陈述为假,反之亦然;

    解释坏事情往往让人不开心。比如李玫瑾解释药家鑫的杀人动机,许多人指责她在为凶手开脱,其实只有解释清楚了,找到了深层次的原因,才能预防悲剧重演。

    八,不合乎常识的不可信

    常识是个很笼统的概念,不如简化为:除了政治以外,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所有课程。尤其是数理化,肯定有错,但我们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它们被证明有错之时。

    许多骗局都可以用学校里的知识驳倒。比如水变油,强键和弱键,中学化学;磁化水,铁和镍才有磁性,中学物理;富氧水,吸收氧气的是肺而不是胃,中学生理。

    九,警惕以辞害意

    那些特别漂亮的文字,特别精妙的论证,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保持冷静,搞清楚华丽的外衣下面,有没有虱子。

    文字漂亮的记者,比如早期的萧乾、徐迟。后来还有个柯云路,作家出身,文笔了得,他写的气功师和神医,真是害人不浅。还有现在的咪蒙,也是文采斐然。其实这个“辞”的概念还可以放大,比如颜值主播。

    最后,这个世界如此残酷,而我们还能幸存下来,说明我们现在的生存策略是有效的。所以对于任何试图改变你世界观的文字,或者可能影响你决策的信息,在全面审慎的反思之前,默认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