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此生无望祭 » 附录: 第二节 葛羽笔记 “白起传之伊阙之战”

附录: 第二节 葛羽笔记 “白起传之伊阙之战”

    【注:以下文字均采自葛羽日记中创作战国系列漫画《白起传:伊阙之战》的笔记原文】

    自那次孟尝君那次‘远攻近交’联合齐韩魏攻打秦国后,齐国并无实质性地获得利益。不久,孟尝君曾因策划劫持齐闵王而败露,罢相后出逃在外。事发第二年即公元前293年,秦国实施打击报复,魏冉举荐白起领兵攻打韩魏联军,齐国由于元气大伤而无法进行干预,则主要由韩魏两国组成联军,韩国出八万人,魏国出十六万人。

    韩将暴鸢和魏将公孙喜屯兵二十四万在伊阙,伊阙位于洛阳城南龙门石窟对面,东临香山,西靠龙门山,伊水横贯两山之间,仿若天然宫阙一般,因此自古以来称之为‘伊阙’。韩将暴鸢和魏将公孙喜这两位战将也不是善茬,曾在八年前联合齐国名将匡章打下那场‘垂纱之役’,斩杀楚国将军唐昧并大败楚军,‘魏武卒’也令天下闻风丧胆。

    相对于暴鸢和公孙喜,白起可以说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便已经形成‘专军定锐’的战略思想,先啃骨头再吃肉,对战斗力强悍的魏武卒先进行打击。这在当时是违反常理的打法,但是白起手中军队只有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他做出了很精细地分析。韩国军队人数较少,但是由于上次战败损失惨重,还丢失了很多城池,士气悲愤,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老子》有云:“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如果硬拼则得不偿失。魏武卒虽然战斗力强悍,但远道而来,又是帮助而已,位于韩军后方,士气并不高涨。暴鸢和公孙喜选择出城主动攻击,被白起从后方包抄,先击破魏国军队,然后攻击韩国军队,被包围在伊阙的韩魏联军被秦军全部歼灭,二十四万人被斩杀,六百多里土地被秦军霸占,这便是令白起一战成名的‘伊阙大战’。

    其实韩魏联军的战斗实力,如果从客观上分析一下,应该不会太弱。魏武卒自不必说,勇武在天下都是出了名的。韩国军队的士兵战斗力暂且不说,但史书记载韩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精良的。韩国士兵个人装备包括青铜头盔和牛皮重甲、美盾,还有防护手臂的铁幕,以及拉动强弩的扳指,简直都快要武装到牙齿上了。

    《资治通鉴》中苏秦对韩宣惠王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可见韩国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知名的兵器生产国。春秋时代九大名剑即干将、莫邪、巨阙、太阿、龙渊、纯均、胜邪、鱼肠、湛卢,其中太阿、龙渊、纯均、胜邪就是产在韩国的首都新郑,即今天的河南郑州。

    《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说明韩国生产的刀剑,在陆地上能将牛马一劈两段,在水中能斩断大雁,简直是锋刃无比,所向披靡。韩国也拥有当时战国时代最好的制铁技术,例如制铁名都邓、苑等地所生产的铁兵器锋刃无比,据说被该处所产铁器所伤者,伤口惨毒如毒蜂蜇人。

    除了名剑,韩国还盛产硬弩,当时战国普遍使用的弩箭有效射程约为一百五十步,是普通弓箭的两倍,而韩国生产的硬弩可以射到六百步开外。《史记·苏秦列传》:“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所谓‘超足而射’即用脚蹬着弩弓上弦。战国常见的弩分为擘张弩和蹶张弩,擘张弩即通过手臂上弦,而蹶张弩则必须要通过脚蹬才可上弦。很明显,蹶张弩的弓力和杀伤力更强劲。魏国的精锐部队‘魏武卒’的标配之一就是‘十二石’蹶张弩,可穿甲爆头,几乎是当时远程武器的天花板。

    此外,魏武卒的铠甲装备也是非常精良,头部为青铜头盔,上身护有批甲,腰胯部护有甲裙,腿部护有胫甲,整个就是一个甲壳虫的造型。

    相对而言,秦国士兵的装备就要简洁许多,前胸后背护有扎甲,如果是步兵则肩膀上护有批膊,而且有相当士兵连头盔也不戴。

    伊阙之战,韩国军队属于主场作战,魏国军队作为盟友,位置排在韩军侧方偏后。魏国将领公孙喜多年驰骋沙场,对于利害关系计算地很清楚,准备躲在韩国军队后面,让他们当急先锋。而韩将暴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秦军虎狼之师,自己的韩国士兵虽然装备尽量,但战斗力不如魏武卒啊,要是让魏国军队先上,自己跟在后面捡肥肉吃岂不是更好。

    岂不料白起站在伊阙山顶上将一切看得明明白白,这韩魏联军排兵布阵的态势说明了一切。

    于是白起派疑兵去迷惑韩国人,在韩国军队前摇旌旗呐喊,而调遣精锐部队偷偷溜到魏国军队的后方。韩国军队吓了一跳,自然是超强硬弩伺候,盲目乱射一通,而侧后方的魏国军队则掉以轻心,以为秦国的主力都去攻打韩国人了。突然在魏国军队侧方冲出秦国精锐部队,如摧枯拉朽之势逼来。魏武卒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型崩溃,调度混乱。

    排在前面的韩国人还被眼前秦军阵营里花花绿绿的旌旗而紧张不已,更是不敢掉头去支援魏国军队,否则极易被前方的秦军从屁股后面包抄。就这样,十万韩国军队愣是一直傻傻地冲着秦军的疑兵和旌旗狂放弩箭,连头都不敢往后转一下,而身后的魏国军队就被秦军疯狂杀戮,尸横遍野。当韩国军队缓过劲儿来,才发现身后冲过来的都是拎着成串魏武卒人头的大秦帝国魔鬼军团。

    韩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个人战斗力差且缺乏勇武之气,看到魏国军队血流成河的样子,直接都丢盔弃甲,不战自溃了,秦军乘胜追击,将韩魏联军的残余一举歼灭。伊阙之战的结果是秦军大获全胜,并屠杀韩魏联军共计二十四万人。魏军主将公孙喜战死,韩将暴鸢败走,白起乘胜追击,攻下韩国五座城邑。

    此后,白起北渡黄河,一直杀到了乾河,攻打韩魏所属的山西部分地区,并于次年与司马错、魏冉等人再次征讨韩魏,连拔魏国六十一座城池,并攻下韩国的制铁名都,韩魏为避开秦国人的锋芒,割让六百里土地以求秦国退兵。伊阙之战,白起战功显赫,直接升级为大良造,在军功爵位中位列十六位。

    秦军杀红了眼,追随着韩魏残余逃兵一直杀到了东周的边境。周超已经苟延残喘,周天子被秦军虎狼之师压境给吓得魂不守舍,于是派使者分别去赵国和秦国求解围,而周天子自己则亲自跑到魏国求救,途经一个叫温囿的园林而欣喜不已。

    魏国本身经历了伊阙之战,损兵折将,但是碍于周天子的面子,考虑到残存的周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于是将温囿租借给周天子并借给周朝三万士兵。周天子派人出使赵国和秦国的计策也具有成效,周朝目前的危机也得到了解决,继续苟延残喘在战国末年诸侯国虎视眈眈的爪牙间。

    最初春秋时代的军功政策中,割鼻或割耳也是常见的手段,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加上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军功爵位制,在战国末年秦国推行以人头轮军功的政策,其他诸侯国则各自推行不同的军功犒赏政策。

    战国时期斧钺为军队中君王权利的象征,国军一旦将斧钺授予大将,则将领在战场上就有了“不闻君命,皆由将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赵奢在驻军武安的时候就曾经手持赵惠文王赐予的斧钺,将进谏的军士‘立斩之’。

    魏国的‘魏武卒’,也称‘奋击’,赵国的‘百金之士’和‘飞骑’,韩国的‘才士’,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之士,都是各国的精锐兵士。魏武卒发端于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吴起训练的精锐重装步兵,《荀子议兵篇》中曾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魏武卒装备在上身、腰间和腿部均护有重甲,手执长两米重二十五斤的长戟,并在腰间配有青铜剑,背着张力为120公斤的强弩和五十支长箭。行军战斗时背着十斤以上的青铜盾牌和三天军粮,可半天内行军一百里,随时能够投入激战。

    在吴起时代的魏武卒可谓是秦军的克星,不仅创下六十四战全胜的记录,还在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军的壮举。吴起率领魏武卒攻破函谷关并攻取五百多里秦地,将秦国打压至华山以西而不敢出。

    赵国的“百金之士”如何遴选,在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赵国“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有人猜测赵国精锐之所以称‘百金之士’,即这些兵士的薪酬都是年薪可达百金,可见待遇之优厚。赵国的兵种分为车兵、步兵、骑兵及舟兵,其中尤以车兵和骑兵为劲旅。车兵拥有强悍的冲击力和机动性,在赵国发展的尤为完善。

    《六韬.武车士》曾记载了赵国选拔车兵的标准:“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毂八石弩,射前后左右便习者,”可见对于车兵选拔的严格。

    至于赵国引以为傲的‘赵飞骑’,在赵肃侯时期并不存在,而是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而建立的。史书中记载赵国飞骑的选拔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类是从赵国本土招募善骑射之人或将车兵变为骑兵,“破卒散兵,以奉骑射”,第二类是从胡人中招募骑兵,“以胡制胡”,第三类是从赵国邻近胡人部落的代地招募骑兵,因代地近于游牧民族,该地区的男性孔武有力,多习骑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仅在军事上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后世的服饰文化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此后两千多年间的汉族服饰发展深受胡服的影响。

    赵国飞骑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弓箭和青铜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此外赵国骑兵还会使用一种类似长戈的“长铍”,铍形似短剑,缚于长柄之上,据考证长达三米五以上。赵武灵王时期的赵飞骑训练基地即是赵国西北重镇原阳,也是史书中唯一记载过的专门用于训练骑兵的地方,但是据后世考证,赵国HD西北的插箭岭也为赵国骑兵的训练场所。马服君赵奢也是历史上知名的善于指挥骑兵的名将,乃至于后期的李牧仍命令戍边军士们训练骑射,足见赵国对于骑兵的重视程度。

    齐技击可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立的特种部队。战国时期的齐国之地极尽海滨,秉承东夷好战尚武之风,齐人普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例如孟尝君门客以勇武好斗而闻名。春秋时期,齐庄公初步创立技击的募兵制,《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齐庄公为勇爵”,即通过招募勇士并筛选精锐,进行专业化军事训练,掌握搏击、角抵、游泳、骑术、剑术、射术及各种杀敌技能,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且灵活多变,故称“技击之士”。《管⼦·七法》曾描述齐技击:“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莫敢禁圉”,号称具有战国时代最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齐国规定,技击之士杀敌一人,赏金八两,同时获得相应爵位。

    齐技击之前,诸侯列国尚未有建立特殊兵种的记载。到齐桓公时期,国相管仲又将此兵制进行优化。齐桓公迅速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齐湣王为时期,齐技击发展到历史顶点。《汉书·刑法志》中曾提到:“齐愍(王)以技击强”,不过从此,齐技击开始走下坡路。但由于齐湣王性格狂妄自大且穷兵黩武,齐国四面树敌且经济衰退,同时王室宗族内斗不止,依靠物质奖励而维系的技击之士彻底沦为傀儡和摆设,战斗力早已不比当年。

    因此再后来乐毅的“五国伐齐”中被五国联军迅速击溃,齐国甚至差点亡国。自此之后,齐技击的勇武神话被彻底终结,尤其是面对秦国“锐士”的猛烈进攻,齐技击几乎完败。

    《荀子.议兵》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

    秦惠公时期,魏将吴起曾以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攻占河西之地并修筑吴城。为抵御魏武卒,秦孝公时代仿照魏武卒的选拔方式建立精锐部队,称之为“秦锐士”。

    锐士的选拔其严苛程度甚至超过魏武卒,再魏武卒的标准负重上再增加匕首和盾牌等武器,还需要经历较武、阵战、兵器三卡选拔,重重考验后方可入选“锐士”,据说二十万秦新军中只选出不到两千人。

    秦锐士的军队编制和魏武卒基本相仿,以千人为基本作战单位。“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崛起,商鞅设军功爵二十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垦荒,因此秦国锐士避免了齐技击仅擅长单兵作战的弊端,崇尚团队合作能力,并可以敌方带甲武士的人头换得爵位和土地。

    魏武卒和赵国百金之士的招募标准是不仅具有生猛的战斗力,还能有过人的体力,可每日负重奔跑百里,齐技击要求战士具有单兵作战的各项技能,可以说都是经过严格选拔。这些诸侯国的军队虽然都有不同的奖励机制,但却执行地不怎么彻底,例如赵国军队就曾‘赏罚不信’,导致公信力不足。而秦国军团赏罚分明,一诺千金,因此秦国军队士气高涨,作战拼命。

    此后秦锐士接连创下辉煌战绩,纵横列国境内,无可匹敌。再加上秦国良将辈出,致使六国面对秦军而闻风丧胆。秦昭襄王时期最为知名的杀手锏,非白起莫属。

    白起自伊阙之战后封神,名声甚至超过当年一战成名的魏国大将乐羊。秦国重用白起,连年对外发动战争,且只要白起挂帅则每战必胜,从河西打到河东,扩地千里,未尝有败绩。诸侯国莫不闻风丧胆。

    伊阙之战两年之后,大秦军队于公元前291年攻打韩国夺取宛城,自此伊阙、宛城、宜阳形成三角鼎立之势,成为秦国在中原腹地的重要战略基地。公元前289年,白起联合大将军司马错带领秦军从伊阙发兵攻打魏国,直拔六十一座城邑,并占领魏国重要战略基地轵城(今河南济源),直将韩魏两国的疆土拦腰截断。自此以后,因为白起的加入,战国末年的战斗局面愈加惨烈,每战死亡人数均以数十万计,哀鸿遍野,饿殍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