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大也 » 53章 削藩

53章 削藩

    “当然,此乃天子饮宴时醉言,当不得真,当不得真。”梁王为表示谦虚,忙又补上一句,并连连强调。

    但任谁都看的出言不由衷。

    明明自鸣得意,偏偏要装作云淡风轻,不甚在意的样子,也真是难为梁王了。

    “大王此言差矣。岂不闻成王桐叶封弟乎,周公有言: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公孙诡排众而出,义正言辞道。

    “这......”梁王犹豫。

    “天子坐拥四海,拥亿万之众,金口玉律,言出法随,既言传位于梁王,大王唯遵从一道矣,岂可说天子醉言,此非曲天子之意,损天子威严乎?”

    羊胜更是豁然而起,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一般,戟指梁王,愤怒的驳斥。

    梁王刘武果然变色,惭愧至极,忙避席向羊胜道歉。

    “无羊胜大夫教诲,寡人几铸成大错。”

    然后又面向西方三拜。

    “为不损天子威严,看来寡人唯有遵天子之意了。”梁王惭愧道,望向羊胜与公孙诡的目光羞愧(满意)无比。

    杨玉瞠目结舌,好家伙,这是一群戏精呀!道德绑架玩的真溜,话说这样绑架皇帝真的好吗?景帝知道了会不会气得吐血。

    不过景帝也是咎由自取,谁让他喝大了乱说话,说死后传位给梁王。当然,其本意或许是为了笼络梁王,毕竟因为削藩天下诸侯王不稳,他需要亲弟弟梁王支持,但也不能排除是真的喝醉了。

    不过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些,从景帝一生来看,其政治手腕很高超,用一句醉话就忽悠的亲弟弟挡在前面,还有比这更划算的吗?

    只是他没想到,亲弟弟梁王当真了,为了当皇帝后来几乎走火入魔。

    “恭贺大王得储君之位。”

    景帝还没立太子,那句话基本就是立梁王为储君了。

    众宾客纷纷大喜,下拜恭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来要在这梁国提前上演,轮不到淮南王刘安了。

    “不敢,不敢”梁王连连谦虚,表情“惶恐”。

    众宾客再贺,梁王再辞。

    如是三番后,梁王勉为其难,终是认下。

    经此一出,梁王君臣算是敲定了天子传位的事,不管皇帝有没有这意思,反正梁国君臣这里通过了。

    梁王乐的合不拢嘴,偏偏为了矜持,还要强忍着。

    宾客们面带喜色,公孙诡羊胜等大臣更是激动异常,追随诸侯王与仕于天子岂可同日而语。他日梁王登极,他们这些人随之身入朝堂,三公九卿,封侯拜相,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诱惑了。

    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此事,总有人清醒,枚乘邹阳庄忌等人露出忧色。

    天子之位岂是这么易得的,汉立国以来,每一次帝位交替必伴随着腥风血雨,惠帝,吕后,文帝,莫不如是。

    就连今上,登基的背后是四位兄长的暴毙,此事至今都讳莫如深。他们既反对吴王刘濞谋叛,自然也不会赞成梁王谋储。

    公孙诡出列,领众人下拜,齐声恭贺梁王,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杨玉冷眼旁观,自饮自酌,不为所动。

    众人皆下拜,唯杨玉不动,煞是显眼,引得人人侧目。公孙诡本能就欲呵斥,但想了想,钳口不言,当做没看见。

    羊胜却忍不住,皱眉道:“中方常胜,逢此喜事,为何不为大王贺?”

    杨玉冷笑道:“何贺也,我看是吊梁王吧。”

    吊,吊丧也。

    众人大怒,梁王也面色一变,不悦之极。

    “大胆中方不败,竟敢出言诅咒大王。”羊胜厉声呵斥,对梁王拜道:“臣请治此人诅上之罪。”

    梁王面色阴沉,望着杨玉不语,他自问没有慢待对方,对方却如此对他,想听一听杨玉如何解释。

    杨玉不慌不忙,慢悠悠说道:“天子可是无子,非传位梁王不可?”

    众人一滞,当今天子当然有子,且不止一人,长子刘荣只差数岁就可加冠成年。

    梁王微微沉默。

    杨玉反问梁王刘武:“吾斗胆。若梁王为帝,陛下为王弟,梁王可愿百年后传位于弟?”

    “当......”

    刘武本能的就要答应,但望了下方一眼,众目睽睽之下,难以将那句冠冕堂皇的话堂而皇之的说出口。

    不禁语塞,梁王陷入犹豫,欲言又止,如是三番,始终未能说出口。

    “诚然陛下不传位于亲子而传于梁王,不知梁王百年后可愿如陛下般不传亲子,返传于陛下之子?”杨玉再次反问。

    刘武嗫嚅,越发难以回答。

    众宾客更是面面相觑,这两问太过刁钻犀利,简直直刺人心,众人不敢深想,深想的话让人不寒战栗。

    公孙诡想起身,犹豫片刻,又坐了回去。

    羊胜愤然出列,欲代梁王反驳,却突然发现此乃诛心之语,怎么回答都不合适,不由瞠目结舌。

    说愿意,未免太冠冕堂皇,且有违人性,不爱子而爱弟,不爱亲子爱从子,何其虚伪也。且此回答唯心,空口白牙的如何让他人相信?

    难道要起誓?

    梁王身为国君,为了取信臣子宾客而起誓,这样做不光有失颜面,更有违上下尊卑,大大不妥。

    说不愿,更是打脸,你都不愿,凭什么认为天子就心甘情愿?

    不光羊胜,很多人都突然想到,梁王恐怕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才迟疑,陷入两难之境,无法做出回答。

    向上瞧去,梁王眼中果有挣扎之色,他终究是要脸的,自欺欺人的话如何说出口。

    这就尴尬了,一些人只能装作没有看见。

    有人想为梁王解围,呵斥杨玉退下,但发现也不妥。

    对方问的堂堂正正,以何理由呵斥他,难道让其闭嘴。吕后当政元年就废除了三族罪、妖言令,先帝文帝更是数下除诽谤令。

    到了梁王这里,难道连话都不让人说?那只会显的自己心虚。

    梁王的一直沉默,往深处想,不回答,就代表着答案。

    时间一点点过去,梁王始终未能出声,且时间拖得越久越是引人联想。

    羊胜与公孙诡心中一凛,对视一眼,忙去观察众宾客。

    越来越多人在偷偷打量梁王,与杨玉的反问联想到一起,面色古怪。

    此时梁王处境着实窘迫,有人想出面,但杨玉的问题如刺猬一般,让人无从下手。

    梁王自己回答都没有说服力,更何况他人。

    还有,涉及传位问题,只能梁王自己来,臣子越俎代庖,有僭越之嫌。

    一时间,气氛沉默下来。

    杨玉两问,直接将所有人带入敏感境地。不光梁王窘迫,连带众宾客也因窥探到了君上心底秘密而尴尬不已,目光乱转,无处安放。

    之前的热烈气氛一扫而空,数百宾客被杨玉一言斩落马下,哪还有一丝喜意。

    梁王刘武面色晦暗,脑中满是杨玉的质问,他扪心自问,可是答案让他羞愧不已。

    他迟迟不作出回答,恐怕宾客中已经有人对他心生质疑了。

    刘武有意挽回形象,可是发现连说谎都难。

    即使违心说愿意,也会被人认为虚伪,只因违背人性,更违背世人认知。说不愿,更是不行。

    这要是传出去,说不定就会沦为天下人笑柄。

    后世有个类似之事,唐太子李承乾被废后,魏王李泰为做太子,竟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将来自己若做了皇帝,临终时就杀子传弟,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可以想见李世民听了这句话是何感想,无情无义之人呀,李泰被踢出去彻底没戏。

    梁王现在面临的处境就跟李泰类似,两难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