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大也 » 56章 有恃无恐

56章 有恃无恐

    众人狐疑,有人想起这是贾谊上梳文帝《治安策》中的内容,突然瞪大了眼睛,如遭雷亟:“众建诸侯少其力,这......这不就是推恩令吗?”

    纷纷恍然大悟,原来贾谊早已提出过类似的推恩令,文帝虽没有全面推行,但还是受到了贾谊影响,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就是证明。

    梁王神情恍惚,原来早有人向他父亲提出过推恩令的雏形,中方先生没有说错,削藩无人可以制止,推恩令也早晚会出现。

    “无论是谁在位,是刘氏还是吕氏,仁慈还是严厉,皆有削藩之心,终有削藩之举。诸侯王可偏安一时,终难全万世。

    高祖封,文帝削,文帝封,今上削,今上封,后帝削,封封削削不止,然封国之人早已数换矣。

    冢中枯骨无人祭,血脉子孙各乱离,祖宗血食何处觅。”杨玉瞅了一眼梁王,别有用心的说了一句。

    这话说的梁王颓丧不已,心灰意冷,饮宴不欢而散。

    “罢酒”谒者高唱。

    梁王被人搀扶着走了,羊胜连忙跟上,临走前对杨玉怒目而视,公孙诡暗自庆幸,此人果然邪性,避其锋芒的决定是对的。

    无甚追求的宾客们悻悻而归,好好的饮宴被杨玉一人搅和黄了,不然还能求梁王赏赐个舞姬睡睡,现在可好全泡汤了。

    醉心仕途者则忧心忡忡,被杨玉吓坏了,眼前笼罩上削藩的阴影,对前途担忧不已。梁国若没了,他们何去何从。

    更多人漠不关心。

    有心者,则将中方不败这个名字牢牢刻在了心里。

    韩安国若有所思离去。

    吕季孙面带忧色,忧心忡忡,欲上前来,被杨玉暗中所阻,现在两人不适合走的太近,哪怕他是吕季孙所举荐,真出了事对方也跑不掉。

    枚乘邹阳庄忌,遥遥看了杨玉一眼,行礼后结伴而归。司马相如向杨玉告别,不管他人如何,他对中方先生很是佩服,不止是因为赠琴。

    对方辞赋高于他,政见机谋更非他所能及,只是今晚......希望梁王胸怀大度,不会怪罪中方先生。

    杨玉安然端坐,信然啜引,将一切尽收眼底。

    涉水者见虾,深者察鱼鳖,尤深者观蛟龙。在这后来名传千古的梁园内,小小的一场饮宴,杨玉可谓是鱼鳖蛟龙,全都见了一遍。

    苑中宫殿甚多,当夜,杨玉宿在其中。从这点看,享受的就不是一般宾客的待遇,看来梁王并没有治罪杨玉的想法。

    这点在杨玉的料想之中。

    他之所以敢诘问梁王天子传位于他之事,而不害怕梁王治罪,是因为早已有人当面反对过。

    那人就是窦婴。

    那场饮宴上,不光有景帝,窦太后,梁王,还有窦婴。后者是窦太后的侄子,景帝与梁王的表兄弟。

    严格说起来,是场家宴。

    景帝喝大了,说千秋万岁后传位给梁王,窦太后高兴,梁王也高兴,窦婴可没喝大,他不高兴了。当场反驳景帝,说帝位只有传子,哪里有传弟的道理。

    再说这天下是高帝刘邦打下来的,你没资格做主传给弟弟。

    换做别的朝代,皇帝八成会生气,但在汉代,宗庙一向重于皇帝,窦婴这话还真没说错,景帝还真没资格。

    景帝当场醒悟,沉默不语,算是反悔了。这下窦太后不高兴了,梁王是幺儿,又极其贴心孝顺,那简直是宝贝疙瘩,她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好东西都塞给梁王。

    而最好的东西自然要属帝位了。

    她倒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什么宠幼子灭长子之类的。

    史书记载,景帝废太子刘荣被逼自杀,窦太后哭泣,骂景帝“帝杀吾孙”,还有梁王因为朝廷大臣袁盎反对景帝传位给他,派刺客刺杀了袁盎,结果害怕景帝治罪,偷偷跑到长安,躲在姐姐馆陶公主家里。朝廷派去接梁王的使者没有接到,回报梁王失踪,窦太后一听急了,哭骂景帝“帝杀吾子”,并绝食。景帝惊惶不已,连连请罪。后来,梁王被找到,她才高兴肯吃饭,景帝反应是大大松口气。

    从以上事件来看,窦太后是个极其看重亲情血脉的老太太,最起码亲情看的比权利重要。

    至于后来剥夺孙子刘彻的权利,压制其六年之久,那是因为刘彻刚登基就一下废除他丈夫文帝儿子景帝几十年的黄老治国,重用儒家。老太太这才忍不了,她喜黄老,最是厌恶儒家,但即使如此,也没废掉刘彻,只是废除刘彻的新政。

    而她是有废掉刘彻的权利的,最终却没那么做。

    这可能跟其出身寒微,吕后当政时期,她在宫中当宫娥,见识了吕后的权势,后来被赐给藩国诸侯王,从此长期跟着丈夫文帝缩在代地,守着子女谨小慎微生活的经历有关。

    一个眼里只有三个儿女,对权利感触不深的老妪。

    在她看来,大儿子当了皇帝,长女被封长公主,比诸侯王待遇,小儿子若也能当皇帝,那样三位子女地位都尊贵到极致,在她这个当母亲的眼里,当然是大好事。

    至于景帝的儿子怎么办,孙子要远一层了,哪能跟儿子比呢。

    结果窦婴将传位的事给她搅合黄了,窦太后算是恨上了窦婴,不光将窦婴除宗籍,还将窦婴的名字从出入宫廷的名册中划了去,不许窦婴再进宫。

    所以,别看梁王刘武与公孙诡羊胜演的像那么回事,实则梁王心中最清楚,皇帝根本没有传位给他。

    梁王之所以要在众宾客面前演这么一出,多半是出于团结人心,先将梁国这些属吏凝聚在一块,集合力量好以后帮他争储的目的。

    所以,杨玉充其量是给他添堵,戳破了他营造的假象,让他戏没有演成而已。

    他真要恨,也该恨窦婴,那才是罪魁祸首。

    即使如此,杨玉也没信心一定会安然无事,他毕竟不熟悉梁王,不敢笃定梁王不会恼羞成怒,将他治罪。

    但杨玉紧接着又提出推恩令,不光让宾客们认识到了他的可怕之处,恐怕梁王也意识到了。

    一言让天下诸侯危,这是什么样的人物?

    这下,只要梁王政治上合格,就不会治罪杨玉。

    梁王也不会弱智到以为杀了杨玉,推恩令就无人知晓,就如同杨玉所说,杀他一人易,堵众口难。在杨玉说出推恩令三字之后,就注定无法保密,这点梁王心知肚明。

    所以,梁王后续必有动作,若没猜错,试探很快就会来,杨玉只需安心等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