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后三国之鼎新 » 第137章 疑人不用片语欢

第137章 疑人不用片语欢

    站在金城的城头之上,最为郁闷的就是张英了。想来也是,花费了近二十天的时间,行军千里以上,居然没有一场正儿八经的战斗,就完成了战役目的,收降了近四万的俘虏。这种感觉就像卯足力气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真特么的憋屈。

    想到这里,张英道:“如今金城之事意料,某家计划兵出乌梢岭,直指姑臧!”

    刘释义想也不想的说道:“将军既有此意,在下愿为前驱!”

    邓羌在一旁劝道:“二位将军莫要如此,如今金城之内仅有郡兵千余,而俘虏却是接近四万。如此主弱客强的局势,一旦大军离开,金城或有变故发生。不如——”

    “不妨事,我等麾下皆是训练有素的精兵,以一敌百倒是不敢吹嘘,以一当十或许不是太难。更何况我等并非要强攻姑臧。”

    “某家计划只带两旅万余人马前往姑臧,给你留下一个步兵旅镇守金城,并组织青壮俘虏在后方修桥补路,运送给养。切记要抽调精锐部曲镇守乌梢岭,如此后路无忧矣。”张英摆摆手说道。

    “将军,姑臧城中凉州军至少五万以上,周围郡县之中兵力也不在三万以下。将军以弱势兵力去攻击坚城,实属不智也,敢请三思之”。邓羌苦劝道。

    “呦呵,不错呀。年纪轻轻居然有如此见识,加入我征西将军府如何?”张英见猎心喜,忍不住动起了挖墙脚的念头。

    刘释义笑道:“张大哥,你居然连景略的心腹也敢动手,就不怕这小子将来算计你?要知道这家伙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古灵精怪的,你确定?”

    “是了,这还是算了,要是被这家伙算计了,到主公那里也打不赢这个官司。不过,邓小子,等你军校毕业之后,西北路或许再也没有大的战事,如果还想纵横疆场的话,不妨考虑一下征西将军府。主公可是给我承诺的,将来会在北海新建苏武城,和我的将军府所在地襄平遥相呼应,控制北方数万里草原。想想吧,这一路上氐羌、流沙、匈奴、娄烦、林胡、东胡、山戎、高丽、还有各部鲜卑,哪一个是易于之辈?真的要是成功了,我种花家将永无北部之患,那些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只不过是小意思!”即使是心中非常畏惧王猛的“奸诈”,张英还是忍不住把这个前途无量的小家伙诱惑一下,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邓羌安抚了一下激动无比、心潮澎湃的小心脏,道:“没想到征西将军相貌粗豪,心思却是如此缜密,更难得嘴皮子如此之利落,说得在下都有些蠢蠢欲动了。不过我等当务之急是在消息还没有传出去的时候,迅速攻占石门关。然后前出昌松县,围点打援,先行将周边援军歼灭,然后兵锋直指姑臧。否则要是光是一个险关石门,我等说不得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张英笑道:“如此也好,释义,你辛苦一下,立刻带领千余近卫军,前往安远县找到马奇。让他故伎重施,诈开石门关,然后死死的钉在那里。大军在此休整三日后启程。”

    “诺!”刘释义拱手离开,丝毫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

    石门关位于峡谷中央,地势险峻异常,素有“一溪清流穿峡过,二龙紧锁石门关”之美誉。穿过两侧悬崖如劈如削、小道如同蜂腰一般的峡谷,张英进入石门关,拉着马奇的手说道:“非先生之能,仅仅这个关口必定会让儿郎们伤亡惨重。此事某家定当上报汉王,表彰先生之功!”

    马奇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昔时计策失误导致长安陷落、晋帝受辱,今日功成实乃汉王仁义之名和将军兵甲之利也,在下何敢居功。昌松县令俞帧曾与在下交好,某愿轻车简从,说其来降。”

    张英笑道:“此事暂且从长计议。我等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计策,将周边救援之敌一一清除之后,心无旁骛的威压姑臧,最好能并不血刃夺此坚城!”

    “将军果有韬略,此乃上兵伐谋也!”马奇赞道。

    酒泉。

    在马奇挂印封金、独自离去一个月左右,整个凉州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期间张茂等人也曾经整备兵马先后攻击了乾齐县和嘉峪关几次,但绝对属于心狠手不辣那种,在两处都分别碰壁之后,乖乖的龟缩在玉门混吃等死。

    在红叶军攻克天险石门关,一万前锋已经到达昌松县的消息传到酒泉,不但张茂坐不住了,就连范伟也是小心思不断。因为范氏家族根基就在酒泉,一旦王猛攻破城池,家族必遭灭顶之灾。范伟不由得不想一下自己的出路,至于什么忠义啥的,还是现有命在再说吧。

    “主公,如今城南数十里外已见红叶军游骑在不断活动,可见我等即将身陷重围。更加之城中粮草已经不足半月之需,为今之计,不如全军而降,以保宗族家眷。”范伟小心翼翼地分析着。

    张茂沉吟良久后说道:“未料到红叶军如此强悍,数十万鲜卑居然仅仅抵挡月余便灰飞烟灭。早知如此,就该听从马奇先生意见回转敦煌了。如今此战已无任何回转之机,只是不知我等投降后,王猛等人能否接纳之。”

    “主公休要在提马奇那贼子之名,若不是他借用老主公令箭诈开安远县、偷袭乌梢岭,凉州战局未必会如此糜烂。不过在下听闻,汉王素以仁义闻名天下,为中原庶民之生计不惜与匈奴汉赵而结盟。要知道,汉赵之主刘曜在永嘉之乱时,曾尽数斩杀刘氏宗族。更何况,主公乃是汉常山王(张耳)十八世孙,在凉州平定匪患、收纳流民、上报朝廷、下安黎庶,可谓深得人望,定可受到汉王之重用。”

    王猛打开书信后大喜,当即回复道:“素闻使君少有才名,仅从敦煌一郡来看,实乃社稷之器也。汉王思贤若渴,定可不负使君之望。使君如有意归降汉王,敢请暂时驻节酒泉,在西北路都督府的节制下处理军政事务,等待汉王封赏后再定行止。

    不过王猛在信中也是说明,按照汉王之治世理念,不可能出现某人永镇一处的现象,更不会有世袭罔替的封号。但如果后世果有干练之才,汉王定会重用之,绝不会有内外亲疏之分。

    三日之后,王猛会合苟翔,带领一万无当飞军和一万骑兵离开玉门。

    张茂将大军送出城门,对着马上的王猛说道:“大都督,您仅仅征调五千军士参与辎重运输,却不在敦煌郡留下一兵一卒,不怕我等返回重占此地乎?”

    一袭银甲白衣的王猛笑道:“所谓疑人不用,更何况张先生乃明智之人,断不会行此不智之举。”

    全装贯带的苟翔也是佯怒道:“不是某家自夸,若非先生行此明智之举,区区一座城池焉能阻挡我熊虎之士一日之攻击!”

    众人相视大笑,默契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