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后三国之鼎新 » 第169章 豪门归心南北连

第169章 豪门归心南北连

    有了崔李两个标杆的示范作用,堂下众人纷纷跃跃欲试,正在此时,一个不甚和谐的声音响起:“南北漕运近乎半数在荆湘之地,敢问汉王能确保畅通乎?若是不能,此航道岂不是近乎作废也。”

    众人如同被当头浇了一通凉水一般,个个眼巴巴的看向堂上端坐的众人。是啊,纵然晋汉盟约在先,但是在巨额利益面前,那一纸盟约几乎跟碎纸片子没什么两样。

    “实乃杞人忧天也,休说汉王之势如日中天,即使是大战连绵,我等世家共同加盟的漕运公司又是哪个势力敢于染指的?”一个傲然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众人循声望去,一名风度翩翩的中年人走出人群,拱手施礼说道:“在下乃是太傅王导次子王荃,瑾代表琅琊王氏认购十个标段,此外还要代表家父和叔父分别认购一个标段!”

    琅琊王氏?这可是在江南朝廷中炙手可热的家族呀!更何况太傅王导、大将军王敦还要各自再认购一个。有了他们家族做背书,这项目那简直就是板上钉钉,不可不戒的了。许多商人立刻开始了窃窃私语,毕竟大家不都是什么豪门大咖,想要单独拿下一个标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抱团取暖才是一个最佳的不二选择。

    坐在下手的麋承见状,道:“汉王殿下,我麋家能否——”话音未落,刘枫直接打断话头,道:“麋公亦是见猎心喜乎?不过某家心中已经内定麋氏中人乃是公司管理层的不二人选,此次入股之事还请做壁上观。”

    刘枫劝止麋承后,对王荃道:“如此多谢王兄,某家有言在先,不论将来如何,王氏及二位王兄的利益绝对可以保证!”

    王荃惶恐的说道:“在下不敢于汉王称兄道弟。来此之前,家父曾有言要在下对汉王施以后辈之礼,王兄一词切莫再提。”

    “王兄不必如此,你我年齿相仿,志趣相投,称兄道弟有何不可?至于令尊及大将军那里,咱们各交各的,何必混为一谈。待得此间事了,敢请王兄到后堂一叙。”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在在二人言谈寒暄之计,又有几个豪门在争抢着标段承包的优先权。看着争先恐后争抢份额的各地巨商豪强,胡翔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诸位,静一静。”随着他的发话,堂下都安静下来了。

    “前三位承包标段者享有优先获得技术转让的权力,这是汉王亲自决定的,也事先广而告之。如今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和琅琊王氏已经拔得头筹,各位在此聒噪也是于事无补。”看着阶下有些垂头丧气的大户豪强,胡翔开口继续劝道:“不说河道利益将会使各位不虚此行,汉王恩旨:所有承包标段者皆可按其贡献,享受技术转让或者区域销售的权力。”

    “不过,某家还是要权各位量力而行!工程一旦开始那将是百万以上的民夫同时上阵,想要保证三千民夫的后勤,至少也需要千人以上的助理,一年的投入绝非一个小数字,莫要因难以为继而搞得家境中落,进而影响整个工程。”

    即使是胡翔的一席话警告了那些巨商豪强,但是这巨大的利益还是让他们趋之若鹜。最后

    四百个标段直接被拿走了三百五十多个,比起最初的计划简直就是超额完成的太多。刘枫对胡翔悄声到:“云龙先生,如此一来,我等只需从工程局征调两十万人就足够了。如此一来,你这要提前谋划,为这些人提前选择好将来的定局之所。想来有二十万水工也足够维护整个航道了。”

    “汉王事事谋划于先,老夫拜服。此事敬请放心,某家会后就去安排此事!”

    “子和,要把握一点。重点河道和疏浚难度较大的标段一定要交由工程局来实施,确保不要出现一点问题!”

    “诺!禀汉王,在下能否再从工程局抽调三五千精干人等,加强一下工程指导检查的力量。”

    “可!”

    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麋承,眼见得一个个眼中冒光的巨商豪强,暗自感叹道:这特么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原本上百亿钱的投入怎么就被这些家伙跟疯狗抢食一般的拿走了?不过这样也好,仅仅一条河道的利益就足以将这帮家伙绑上汉王的战车。一统中原、重建汉家天下,只不过是想不想的问题了。这可是麋氏族人数代的梦想呀,到时候自己这个国丈怎么也能混个侯爷干干吧。想到这里麋承看向场中众人的眼光顿时火热起来。

    二月二,龙抬头。随着几声惊天的炮响,秦越漕运工程正式展开。用大炮为项目开工助兴也是刘枫的主意。不过这个主意却是有些不合时宜,现场的大部门人都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得四散奔逃,场面一时都有些失控的感觉。好在大家得知这个并非是天罚的雷声,而是汉王下旨后炮声,众人那畏惧的眼光中又多了一丝仰慕。

    近百万民夫的集中调动,也引起了周边各势力的注意。当听闻汉王准备了如此手笔之后,每个人都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汉王至少在五年之内没有力量对外用兵了,众人也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毕竟王猛在西北杀的太狠,数月之间歼灭俘虏上百万人。这家伙要是在来这样一手,不管是哪个势力单独面对都是战战兢兢的。唯独石勒在襄国大赵天王府叹道:“丹山兄,不世之奇才也,若在太平盛世,必将为英明之主也。奈何在乱世之中,为何偏偏要将百万民力、亿万粮秣用于此等小事乎?若是因此耗尽国力,在群狼环伺之下,岂能独善其身乎?”

    三月初,漕运全线开始了如火如荼建设。工部选派的一大批精通水利工程的学者和学生前往各地参与这项庞大的工程,而作为项目总协调的工部尚书诸葛文也带着三千近卫军沿线巡察。与此同时,这些承揽标段的巨商豪强们也得到了商部正式文书,上面一条一款明明白白的写清楚了他们义务和今后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