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捡个山寨当皇帝 » 第四十一章提亲

第四十一章提亲

    今天处决县令等人的活动异常的火爆,因为平日里县令几乎都维护的是世族阶层的利益,徇私枉法,这已经激起了很多平民百姓的不满,今天是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赵穆让百姓们当场阐述县令等人是怎么欺压百姓的,让很多百姓们同仇敌忾。

    处决县令诉苦大会,整整开了一个下午,就算是开了一个下午,还有不少的百姓们要上来陈述,但由于时间问题,赵穆也不想耽搁了。于是下令把县令等人先收监,之后明日午时三刻处斩。

    而城中的那些世家大族,富商们一个个的都关门闭户,没有出席这场活动,而且和县令有过来往的,纷纷藏匿了起来。尤其和县令有姻亲的赵家,一个人都没有露面。

    至于凉棚之内的尸体,也被各家各户认领了回去,赵穆从府库之中拿出了一些钱来,将那些守城死去的人,当成了他的阵亡将士,然后对其家人进行了抚恤。

    这让赵穆在百姓心中的声望急速上升。

    晚上赵穆回到了府邸之中,赵梦雨已经在房中等候赵穆,虽然已经和赵穆有了夫妻之实,但赵梦雨对赵穆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不过听说了他今天抚恤了那些死亡士兵的家人,这让她又对赵穆多了几分的好感。

    听说了他要处斩县令的事情后,她有些事情要跟他说。

    赵穆用过晚饭之后,便回到了赵梦雨的房间,准备就寝。昨日的春宵,赵穆还在回味着。

    赵穆想今天晚上再续前缘。

    赵穆推开门走进了房内,赵梦雨给赵穆行礼叫道:“妾身参见大人。”

    “免礼,夫人与我之间无需多礼,虽你我暂无夫妻之名,却已有了夫妻之实,等到城中安定之后,我便前往赵家说亲。请赵老太爷恩准你我的婚事。”赵穆来到了她的身边,开始上下其手。

    赵梦雨也并没有抗拒赵穆,反而是敞开心怀奉迎他,赵梦雨顺势倒下,她此时说道:“妾身有件事想跟大人说。”

    赵穆问道:“什么事情?”

    “县令罪大恶极,激起了民愤,他罪该万死。但是他的家人,可否网开一面,眼下家中只剩下了老幼四人,妾身听闻仁君不害人之亲,不绝人之嗣。啊~!”

    赵穆回答说道:“夫人可否听说过斩草要除根?仁君者的确不害人之亲,不绝人之嗣,但乱世当用重典。况且今天下午我听了很多百姓们的倾诉,就比如这座新房原本的主人,因为县令要扩建他的宅院,私造他的宫室,便联合县尉逼死了房子的主人,之后在拆房的时候,屋主行动不便的老母没有出来,被直接砸死在了这里。为了掩盖这件事,县令授命县尉杀了屋主全家六口。而这样的事,县令在位这几年干过不少。如果我放了他的家人,那么那些人的命又要谁去饶恕呢?他们岂不是死的很冤枉?我若放了他的家人,这些人的魂灵还可以安息吗?杀人者总要有被杀的觉悟。”

    赵穆的话,如一把尖刀扎在了赵梦雨的心头,她除了呻吟声,没有了其他的话。虽然他不太认同赵穆,但也没有理由去反驳他。

    而且她现在心神荡漾,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什么事情了。

    这是赵穆的真实内心想法,如果他饶了县令的家人,那么又怎么对得起那些被抄家灭族的刀下冤魂?

    第二日赵穆早早的起来,至于处斩县令等人的事,赵穆直接交给了上次办事得力的那个百夫长。

    县令等人一大早就比押到了菜市口,包括他们的家人,赵穆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把他们的家人押到刑场上,让百姓们指出他们的过错,若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那么就和县令等人一起斩首,但是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就改判监禁。

    甚至有体恤百姓者,那么就无罪释放,赵穆始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心如镜照官场,权大难遮百姓眼。”

    总有一些自诩为聪明的人,以为能瞒过百姓的眼睛,只不过是百姓碍于权势没人说而已。但是他们的卑劣勾当是瞒不过百姓的。

    而赵穆从府库这种挑选了一些宝物,然后命人送到了赵太公的家中,毕竟赵梦雨已经和他有了夫妻之实,而从赵穆的频率来看,说不准什么时候这个丫头就怀孕了。现在正是上门提亲的好时机。

    况且这次他斩了县令等人,迫于形式和威势赵家不想答应,也要答应了。

    赵穆让县令府中的一位老妈妈,作为媒婆,上门前去提亲。

    几个士兵随着她,抬着礼物来到了赵府上,因为之前赵太公家和县令一家有姻亲,因此赵氏一族都不敢在城中露面,尤其是赵梦雨的父亲,赵睢,听到有兵丁敲门,赵睢直接吓到小便失禁。

    还是赵太公比较老成,见多识广,也算是临危不惧,媒婆表明来意之后,赵太公一家也算是放了心。

    不过木已成舟,也由不得他们不答应,而且牺牲一个赵梦雨,换赵家满门的安宁,这笔买卖,赵家还觉得非常的划算。

    媒婆将聘礼递给赵家之后,赵家也马上准备回礼,然后当做嫁妆送给赵穆。

    至于他们两个的婚礼,赵穆的意思是现在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封君大典之后,一起操办婚事。

    赵家也欣然答应下来了。

    百夫长去监斩县令,媒婆去下聘礼。

    而赵穆去的地方则是陶府,陶家和赵家是一样的,但又有所不同。

    赵家是地方门阀,他们的家族势力很强,虽然土地田产很多,但没有多富有。

    而陶家不同,陶家是商贾,虽然富甲一方,但是没什么地位。况且陶信此人赵穆还用得着。

    现在他需要给这位陶公一颗定心丸,然后将他收为己用。

    或许这帮古代人不太清楚商业代表着什么,但是赵穆是很清楚的,能在没有任何地位背景下,将生意做这么大的,这位陶公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未来的军资,包括青铜,生铁等原料的来源,都要依靠这些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