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拿着道袍当道士 » 第159章 比武

第159章 比武

    前面的朋友说的已经很全面了,我再做一点细节上的补充。

    首先需要强调,《初见秦》本身是一篇典型的使用了外交辞令的文章,字面在本身上存在不少“狡猾”之处。比如,题主说的那段,原文写作: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

    但从字面本身看,鄢郢之战更像是由秦国主动挑起的——这显然与真正的历史记录有违背。

    鄢郢之战的真正导火索应发生在公元前281年。

    是年,楚廷借一个射手之口表达出来赵楚联合的意向,宣称要吞齐、举梁、收韩,从而压制秦国。

    需要补充,也就是同一时期,秦廷正在想方设法收拾赵国,而收拾赵国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让韩国孤立无援,同期魏国也被陶邑玩得筋疲力尽,秦廷距离夺取韩上党自然会更近了一步。

    那么,在此时,楚廷的宣言无疑向全天下传递出了一个重要得信号:

    沉默已久的楚国现在终于要出手——纵方的势头正在上升,韩、魏、齐该如何站队,请自己看着办。

    毫无疑问,在秦廷的当局者眼里,韩、魏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它必须要抢先出手,必须向韩、魏这两个墙头草兼纵横发动机传递出一个乐观的信号。

    可能正是受到外交局势的压力,秦廷命令司马错率先向楚国的黔中、巫郡发动进攻(今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并顺利得手。这样一来,秦廷也向韩、魏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秦国在黔中、汉中、武关、函谷关这一南部防线已构建完善,楚国未必真有兴趣回头啃这块硬骨头——你们猜它接下来的兴趣会转向哪个方向?

    然而,楚廷接下来的动向远远超出了秦廷的预料。

    次年,楚国立即发起反攻,楚将庄硚一举击破了司马错在黔中的全部部署,甚至一度攻到了巴郡,并向蜀郡的右翼移动。

    由此,鄢郢之战才最终爆发。

    介绍完鄢郢之战的背景以后,我们也就能注意到3个重要细节:

    1,当时秦廷当局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军事上蜀郡已门户洞开,外交上韩、魏也在动摇,政治上也自然会面临政敌的弹劾和挑战;

    2,魏昭王业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新魏王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其本身的政治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均无法预测;

    3,楚廷在借射手之口的宣言称要吞并齐国,考虑到齐国还没复国,且残余势力本身还有亲楚倾向(杀死卓齿的责任给推到一个14周岁小孩头上了),这一宣言实在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楚、魏、赵三者之间肯定存在有小动作,但究竟有什么小动作,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在明确以上3点以后,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发现:

    鄢郢之战与其说是秦国对楚国的征服,倒不如说是秦廷当局在特殊的政治压力下,发动了一次具有防御性质的攻势。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秦廷在鄢郢之战中应该从两个方向发动的进攻,北方军大致由秦国本土出动,由白起率领;西方军大致由巴蜀地区出动,具体将领是谁未知——补充一点,如果上述推断属实的话,这是秦国有记载的动员巴蜀方面军队的最后一次行动,其后这一地区彻底陷入沉默。

    是役,秦军彻底摧毁了楚国对今两湖地区的统治,至此楚廷向东迁移。

    说到这里,题主想要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秦廷发动鄢郢之战的目的原本就不是想要征服楚国,而是要快速摧毁楚国在西线的威胁,从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北方和赵国的较量中。

    其后发生的事情也足以证明——秦廷当局在当时确是明智之举。

    首先我们要看到,楚国非但没有因为丢了江汉祖地而被击垮,反而在迁都一年后忽然收服了整个泗上地区,还有可能顺手占据了魏国所据的淮北部分地区(疑为宋国所据的地区,后因魏国吞并宋地而归属魏国)。现在回头看之前赵、楚、魏之间可能存在的小动作,里面可能还真有点东西。

    其次,白起在鄢郢之战后是否又待了一年处理战后事宜不太清楚,但再下一年他就重新出现在了北方战区,可见秦廷在北方确有不小的压力。

    再其次,魏、赵之间究竟在搞什么不清楚,但从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的规模看,两者在公元前279年前后确实很有可能搞了点什么——更进一步说,如果秦廷没有把白起及时调回北方,不排除赵、魏会提前搞点什么。

    现在回到主线:

    在楚国收服泗上之后,楚军又一次向秦国发动了反击,最终夺取了“江南”地区(大致为黔中一带,今重庆市东部)。其后,秦、楚两国的战争完全集中在了中原,双方再未在西南地区发动过任何一场有记载的战争。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秦国在短时间内都不具备任何消灭楚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