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北疆的力量 » 第十五节:跨越岁月的过往

第十五节:跨越岁月的过往

    时间说:不破不立,人就是在变动中成长,寻找新一轮的方向。但成长的轨迹里,一个静态的状态下,打破这种宁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大多数的打破中,基本是靠外界不可抗力的原因而重立。故而有时候说,不破不立或是人的无奈之举,或是人的被动许可。人长期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安逸,看似平常无奇,岁月静好,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长期以往,正如有人所说,你永远改变不了是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人。一旦遇到变故或者颠覆认知的事情,又会陷入一个绝对迷茫及极度失望的癫狂。

    人的一生思维是可以做些改变,但原生家庭赋予的思想、性格、认知是无法改变的,是相伴一生的,无论是痛苦的源头还是温馨的记忆,都将在骨子里影响着你的一切。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跟随着儒家思想及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政权更迭而形成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就是“唯上主义”,唯上主义将如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礼等表现的淋淋尽致。但在我们的思潮中,却极少出现大面积的“维下”的风气。唯上就是尊重、遵照、遵命、尊听,小时候要听话、长大了要孝顺,一生都圈定在一个唯唯诺诺的怪圈。“长幼尊卑”一词将这个思想表现的非常彻底。一个卑字将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一概否之,久而久之,这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经验主义。所有人会被固上道德的无形枷锁,长期淹没在浔寻守旧的浪潮里。你如果标新立异,话语异同,就是异类,就是不敬不孝不正常。所以我们的人一生都在教别人做人,小时候是听别人教你做人,长大了教别人做人,而从另一点又要学会从一而终对上尊崇,对领导崇敬,必须要卑,一代压一代,一层压一层,官大一级压死人,辈高一等人跪人。

    在我18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出省的那天,是踏上一个未知的方向,并且一走就是数千里。也许父亲第一次感知到我确实切切实实要离开了这个十八年从未离开很远的家。父亲难得叮嘱我抽烟的事情:不要接陌生人的烟抽,自己想抽就自己买。忽然间我似乎忘记了这几年间原来家里外人眼里的好学生与学校的“坏同学”躲在学校厕所偷偷抽烟的症状,拉着同班老实同学“下水”,后来被同学家长告到学校,父亲站在班级门口训斥我让我自认为颜面扫地的事情,多少次以来,抽烟喝酒这种事情在父亲面前是多么的不堪,在一个学生身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而面对这次远行,父亲破天荒的叮嘱他认为叛逆的大逆不道的抽烟事件,突然在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但我看了一眼父亲,没有接过这个抽烟的话题,在随后的数年里,仅有寒假过年才能回到那个遥远的家里,而直到父亲的离去,对于父亲的最后的记忆就停留在了这次的叮嘱里。多年以后我在尝试多次之后成功戒掉了烟,因为那是父母的期许和叮嘱。

    有人说,人是活在父母的影子里,我从前拒绝这种说法,但自从生子后,面对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这种思维又在无限变大,他似乎有更多可能,但永远只能在我的瞳孔所能覆盖的范围,我希望他如何,他也必须听我的,我从厌恶别人教育我的听话变成了需要他来听我的话,在冷静过后,又如厌恶的自己,我知道我固化的那种骨子里的思潮是无法改变的,我仅能在环境中尽量的改变“教育”的方式。正如我们的前三十岁,都会按照父母的意愿买房结婚生子,这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必然出处,从此以后就赚钱事业家庭教子然后叮嘱,一代又一代的责任,一代又一代的重复,无论是喜欢的与不喜欢的,犹如人生过客般逐渐迷失在这个世界里。当人到中年看似看懂或者看似悟透人间其他更多思维后,人总能感受一只缰绳在拴紧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这种缰绳是思想的缰绳,是习惯的缰绳,是性格的缰绳。这种缰绳一代传一代,是一种不得不继承的遗产。

    我们的唯上主义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但在解决物质需要后,唯上与唯下又将同时存在,上下尊卑有序是文化的毒瘤,尊是互相的,而非单一的。生命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年纪不是衡量尊与卑的绝对标准,而上下职位也非这个标准。尊者是贡献,是学术,是救助,是推动思想与社会进步的人群。而卑者则是社会的毒瘤,杀人越货强奸犯才为卑。人格平等不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官民等来区分,而一个自由的人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格,一个平等的人格。我对阳说:我们是一个平等的生命,不必因为我们是父子你需要无条件遵照我的意愿,我们的关系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合作者,我努力做好父亲的角色,你努力做好儿子的角色,我尽好我的责任,你做好你作为这个年纪该做的,不能互相强迫,也绝不无条件胁迫。我不需要你给我在外带来面子,你当好学生的,我做好家长,成年之后,你思想成型,只要不走歪路,无人可支配干预你的独立生活。我也无需你来给我养老,你在那个年纪应该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对自己家庭负责,教育好你自己的孩子就好。大家除了亲情之外互不干涉、打扰、伤害就好。对于一个七岁的男孩说这些或许还有些懵懂,但我提前给他沟通这种思维,正如他经常来向我抱怨说我不多陪他玩一会,我只能说我已经在尽量最大化的时间陪你,但在我不想不喜欢没时间的时候,我也希望你不要打扰我,正如尊重是互相的。这句话他听懂了,少了一些我在书房工作的时候进来打破平静陪他玩耍的行为。

    确实对于他这一代来说虽然物质是丰富的,但却是孤独的,当城市鸟笼将大多数孩子的天性锁住的时候,他们注定要失去我们孩时玩伴成群的快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恼,我时常和他交流,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如我们不可能长久相伴,我的父亲在我成年时期离开了我,我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离开你,也有可能某天爸爸妈妈也会互相离开,这都是生活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长期岁月静好的不破,只是当某一天你遇到了这些事情,你该用什么心态迎接这一切的到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是你不得不面对的破,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是被动的接受,从亲情的角度讲,当然希望你一切都是岁月静好,风平浪静。

    时光如梭,人到中年,当一切都已成型的时候,人或许又在等下一轮的破立,不破不立与岁月静好都是人之追求的状态,正如你三十岁事业平平,无上进心,突然想出国去深造两年,但又不想打破目前的平静,不想接受这安静的日子被未知的可能打破,或者你担心在未来回不到现在苟且的生活,直到某天你被动失业了,才主动去寻找外出,但已经过了最好的年华。提前打破是需要勇气,是需要“善后”,更需要可能,怕些许可能难以承受,根源就是唯上的教育一代一代的固化了我们,我们如同一个机器,在轨道按部就班的行驶着,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绊着你,这种力量来自社会、家庭甚至政权的规则。

    我们曾无数次坦然面对世间发生的一切,我们用感伤感怀和感性的文字记录着生活、爱情与亲情或是友情,当思想的碰撞引起些许的共鸣或是不同的认知,这不用奇怪,这是人之思考的方式,这是圈层不同角度的看法,这是万众人群的思想。正如他站在黑夜笼罩的树下,看向霓虹灯下难舍难分的青年男女,嘴角的笑意是让他想起曾经也如这对青年无数次在霓虹灯下邂逅自己的知己、爱情。而眉间的皱纹是他感怀青春的逝去和爱情的远离,他说:十年以后,正在卿卿我我的青年变成中年,也会独自站在树下,看向霓虹灯下更年轻的爱恋,然后一轮一轮消失在暗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