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汉末定乾坤 » 二:太后

二:太后

    李逸入宫,一路急行,直奔南宫嘉德殿外,求见太后。

    这嘉德殿本是近些年朝廷议政之所,前日十常侍作乱,挟持了皇帝和陈留王不说,还妄图胁迫太后,好在中郎将卢植引兵赶到,救下自阁中跳窗而逃出的太后。卢植杀散十常侍乱兵,便护着太后来在嘉德殿暂时听政安定百官,处置乱势。何太后也便暂时安居在嘉德殿旁。

    此时嘉德殿偏殿中,美艳高贵的何太后身着一袭合身轻质宫装正歪靠在榻上思虑:“如今兄长何进已被十常侍害死,何苗也死在乱军之中,皇儿尚且年幼,又遭十常侍裹挟而去生死不明,朝中文武多有记恨本宫者,眼下本宫内无可依仗,又无外援,若辩儿惨遭不测,一众文武必然选宗室子再立新皇,无论宗室之中谁登基为君,恐怕也会以董太后之事问罪与本宫,那时休说这一世富贵,即便性命都恐难保,自己十六岁便生下儿子刘辩,如今不过三十年华,日后便要被软禁深宫或是一杯毒酒三尺白绫结束此生了么?”

    “即便上天垂怜,皇帝脱险归来,可毕竟尚且年幼,恐难以压制百官,也必生祸乱。当如之奈何?哎!可恨平日自己糊涂,轻信十常侍恶贼谗言,如今竟然无人可为本宫心腹。”

    正思索间,

    忽然有宫人来报:“启禀太后,禁军都尉李逸在殿外求见。”

    “李逸?可是皇帝身边贴身侍卫李逸?”太后何莲一听,一双迷人勾魂凤眼精光一闪,不由面带喜色问道。

    “回太后,正是此人!”

    好!这李逸当年可是本宫亲自在自幼培训的死士中选拔出来保护皇儿的,素日也很得皇帝信任,此人行事低调,自幼得剑师王越训练,又颇有心机,是个难得的文武双全青年才俊。若非他平日善于隐忍行事低调稳重,或许早该是个将军之才了。若此人能为本宫所用,能替本宫和皇帝执掌军权,为本宫之助力,日后何惧百官排挤宗室欺压?哼,果然上天不负本宫,正愁无合适之心腹可用,他倒是自己送上门来了。本宫必须将此子收为心腹,让他替本宫效命。

    思虑再三,太后何莲吩咐道:“哀家有些乏累,便宣李逸内殿来见吧。”

    此时何太后早已打定主意,要收服李逸为己所用,这收服人的手段嘛,无非便是权势钱财,若此两样都不能成功,那还有美色可用,这世间男人,大多难逃财色权势几样的诱惑。如今本宫便升他李逸做个禁军将军,再赐他府邸财帛并美婢,让他收拢兄长部曲,护卫这皇宫安全之职,再令他出宫寻访皇帝,若他能侥幸巡回皇帝,便升他继任骞硕的上军校尉之职,统领兵权。当然这百官必定会以其无功受封为由阻止,那便将万年公主指配与他,不过万年公主好似尚且过于年幼。还有桓帝之女阳翟长公主刘脩尚且未曾完婚,年龄也应大他四五岁,倒是合适,只不过那便成了哀家的妹夫,皇帝的姑父。眼下顾不得这么多,保住本宫身家性命和一世富贵为重。

    这边何太后心下打定主意,不惜下血本要收服李逸为己所用,李逸已跟随宫人进了内殿,拜倒在放下的朱帘外:“臣李逸叩请太后千岁圣安。”

    “平身,李逸,你此番前来见哀家,所为何事?”何莲起身,跪坐在榻上道。

    李逸听太后吩咐,站起身来,躬身对着帘内道:“今陛下蒙尘,遭奸贼劫了圣驾,臣身为侍卫有护卫不利之罪,特来向太后请罪。”

    “汝遭奸贼毒害之事,本宫已有耳闻,万幸卿家命大,天子蒙尘一事恕汝无罪。当年哀家亲自将汝点选在天子身侧,自然是信的过汝之忠诚。”

    “谢太后信任,臣已探听十常侍逆党,簇拥天子往北邙山而去,臣斗胆请太后拨调一支军马,臣愿即刻出洛阳,寻得天子,迎圣驾还都。”李逸开始步步为营,向着自己打算的目标开始行动了。

    “哦?果真?难得卿如此忠心天子,只是卿之职位过于低下,若仅付你数百军卒又恐难成事,这……。”太后也开始一步步套李逸,想要李逸对自己表忠心。

    “回禀太后,臣自幼被选入死士,蒙太后圣恩,点选在天子驾前听用,此大恩虽万死难报,今臣愿万死为太后分忧,迎天子还朝,请太后恩准。”李逸开始声情并茂,表忠心。

    “好个李逸,哀家倒是没看错你。”何莲心中大喜,暗赞此子倒是上道。稍后便对殿内侍奉宫人吩咐道:“尔等暂且退出殿外伺候,哀家有话同李逸说。”

    “诺!”一众宫人内监忙退出殿外。

    太后站立起来,自行掀开朱帘,步出内殿,在李逸身前五步处站定,望着李逸道:“今天子蒙尘,大将军亡故,哀家身边已无可信之人。卿乃哀家亲自点选,天子素日也对汝深信不移,不知卿可令哀家相信否?”太后准备开始展开拉拢之势。

    李逸来自后世,见多识广心思玲珑,一听太后如此问,心中一动,忙跪地道:“臣本死奴,蒙太后恩典安置在天子驾前,此大恩厚比天高,臣敢不以死效命太后?”

    “好!既如此,哀家有数言相问,还望卿能直言。”

    “臣必尽心尽力,知无不言。”

    “哀家出身低下,素日不甚得百官信服,而今十常侍作乱,大将军兄弟身亡,且天子蒙尘遭奸党裹挟而去,哀家问你,日后,哀家当如何自处?”

    “太后恕臣死罪,臣斗胆见言,先帝崩逝,大将军在世时手握兵权,文武百官无不忌惮,今十常侍谋逆,害大将军身故。今大将军已亡,军权散乱,天子尚且年幼,太后先失外庭强援,内宫又无可靠之力支撑。况宗室暗中觊觎大位者甚众,百官又素来妒太后母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日久,必不肯尽忠于太后,此后太后恐举步维艰。”

    “嗯,不错!”

    “再者,今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相互倾轧,不肯同德,袁绍兄弟皆虎狼之辈,又为四世三公之后,出身名门,门生故吏满天下,宗室中可全力助天子足以与之相抗衡者无一人,司徒王允,太尉杨彪等虽老成持重,然也属老奸巨猾,深知明哲保身惜命惧死之辈,况其所忠者,乃是大汉朝廷,而非今天子,更非太后。太后与天子实属无嫡系可用。况今天下各镇,诸侯拥兵自重,对朝廷虽不敢行反叛之举,然却已有不尊之实,长此以往,朝廷更如雪上加霜难以驾驭。”

    “卿所言虽有理,却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吧?”

    “太后容禀,先皇废史置牧,益州刘焉,幽州刘虞皆属宗室,麾下皆雄兵猛将,牧守一方。自先皇崩逝之后太后可见其辈有供奉朝廷赋税者乎?今主幼臣强,假以时日难免有悖逆之举。试问当今朝堂如太尉司徒之流谁能与之相敌?且军权散乱,若有逆党作乱,政令不统军令难行,朝廷又当如何自处?”

    “这……卿可有对策?”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太后可趁如今局势不明之机,先行布置,安插可用有能力之亲信,分掌军权,将朝廷军权握在手中,再选用心腹文臣充斥朝堂,届时只需太后同天子振臂一呼,朝中心腹则群起相呼应,何愁政令不统?军权在握,天下百官谁敢妄为?再者而今盗贼蜂起,黄巾余孽仍四处作乱,太后可差心腹之将,借统领军马赴各处剿贼平乱之机威巡各地,如此一则乱贼可灭,二则可震慑诸侯。则太后与天子便可将朝政尽数收拢与股掌之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