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高校外史 » 大师风范七

大师风范七

    七

    走投无路,秦书山想到洪教授,想向洪教授求助。通过几次接触,秦书山感觉到洪教授是愿意帮他的。

    秦书山记得,去信箱取熊教授送给他的论文集时,洪教授也到信箱取信。看他傻站在信箱前,呆若木鸡,洪教授还问他怎么了。他说熊教授把他的论文收进了论文集,使得他博士论文不但没办法出版,还涉嫌抄袭。洪教授见周围人多,轻声叹道,越老越不像话,越老越不顾忌。

    在洪教授的办公室,洪教授听完秦书山的控诉,半是责备半是提醒地说:“不要轻信一个人无缘无故的热心。热心的人,要么真的善良,要么有所图。真正善良的人不是很多。”

    “熊教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那么大岁数了,做这些干什么?不觉得无聊、无耻吗?”秦书山急切地问道。洪教授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跟岁数有关系吗?判断一个学者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用问任何人,只要上网搜搜他的有关信息,稍加分析就知道了。秦书山以为洪教授要在网上搜熊教授的简介,就说光看简介也看不出来他的为人。

    洪教授看了看秦书山说:“判断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就像做学问,要有根据,不能瞎说。你问我,熊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能瞎说,我要有证据。不然,我就成了熊教授那种人。”

    通过中国知网,洪教授查到熊教授发表的论文,对秦书山说,熊教授的论文不少,一百多篇,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学者中算是多的,另外,他在同辈学者大多封笔的情况下依然断断续续地发表文章,他的论文涉及的面很广,除了古代文学,还有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美学等等,单看这些表面的东西,会觉得他笔耕不辍,宝刀不老,知识面广,成果丰硕,俨然大师也。但是,仔细分析就能看出些门道来。他在名刊上发表的论文只有十来篇,而且,这些论文都是“合作”出来的,说明他个人的学术水平是不行的,虽然他都是第一作者。他关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美学等方面的论文都是“合作”的,说明他在这些领域是个假内行。看穿了这些,就会认识到他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当然,是不是就可以以此判断他是个学术骗子,不好说。

    “如果你当初稍微细点心,会落入他的圈套吗?”洪教授问秦书山。没打算让秦书山作答,洪教授又说,在熊教授退休前,合作的对象主要他的学生,也就是他自己的研究生。有的跟他合作一篇,有的跟他合作三四篇,都是在他学生读研期间。在熊教授退休之后,合作的对象主要就是初来乍到的、不知道他底细的新教师,以及别的老师的研究生。新来的教师都是只跟他合作一篇,因为很快就发觉上当了。他不时到研究生公寓转转,以认识编辑,能推荐文章为名,骗别的老师的研究生。有的上当还不止一次。因为他总是说他当第一作者,论文容易发表,而且不需要版面费。

    熊教授的学生为什么要跟熊教授合作?秦书山不明白。洪教授说,不合作就找个借口,不准开题、不准毕业,谁敢反抗?导师要想整学生,不是太容易了吗?

    别的老师为什么不阻止熊教授这么做?秦书山感到不可理解。洪教授说,别的老师算起来都是熊教授的晚辈,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不好说熊教授什么。所以,总有学生上当。

    “再回到你说的熊教授的论文集的事。你回家对照他的论文集的目录,看看他的论文集中有几篇论文是他自己一个人写的,准确地说,真的是他自己写的。”洪教授说。秦书山说,熊教授的论文集带来了。说着,就从包里取了出来。一对照,秦书山吓一跳。熊教授论文集中的所有论文都是“合作”的,本院教师的论文就有好几篇。洪教授点评道:“你看到一个细节了吧?他跟自己学生合作的论文都属于古代文学范畴,他跟我们院教师以及别的老师的研究生合作的论文,什么学科的都有,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外国文学到文艺学、美学,跨度很大。”

    “论文集一般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论文集的名称就是根据这个相对集中的主题确定的。他的论文集什么论文都有,所以,只能叫《中外文学研究——兼及文艺理论研究》。”洪教授笑了,又说:“这名字听起来还很大气,显示他学贯中西、会通古今。”

    由熊教授的论文集,洪教授提起往事,说熊教授五十九岁时曾告诉学生和院里的年轻教师,要在六十岁时出版第一部专著,作为纪念,请大家捐钱资助。“二十年过去了,熊教授这部专著还没有出出来。”洪教授调侃道。

    不把秦书山看作外人,洪教授又说道,熊教授六十九岁时要求学生们凑钱,给他办一个学术研讨会,研讨他的学术观点,为了面子,希望以学院的名义举办,院领导不同意,后来,又要请院领导到研讨会上讲个话,院领导也不同意。当时还是院长助理的王院长被拉去代表院领导讲话。现在王院长当了院长,熊教授逢人就说王院长是他的学生,逼得王院长逢年过节去看望他,弄得王院长的导师很不满。

    “八十岁了,没什么花招可以耍的了。终于靠院里出了一本论文集,还忽悠你钱。”洪教授说完这些,又在网上输入熊教授的名字,搜他讲学情况。“先看看熊教授从哪个时候开始活跃起来,到处讲学,他到过哪些学校、哪些地方讲过学,然后摸出线索,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说完这些,洪教授起身,让秦书山坐到电脑前看熊教授讲学的有关报道。过了一会儿,洪教授说道:

    从时间上看,熊教授是从七十五岁左右开始,在学术界活跃起来的。到了这个年龄,一般的学者即便是名家大腕,也都很少出门了。同龄人中的牛人大都退出江湖了,熊教授这个时候出山就成了前辈,把自己包装成大师也没人好意思当面点破。只要不当面点破,熊教授的目的就达到了。反正他是不怕丑的,不怕有人背后说他。

    他专门在各个院校的网站上搜集各种会议信息,搜到以后就去参会。碍于情面,人都来了,人家还能赶他走吗?这使得他屡屡得手。再说,学术圈子很小,拐个弯就能扯上关系。会议主办方的负责人的籍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所属师门等等,熊教授都打探得清清楚楚。一说跟对方是老乡、是校友,跟对方的导师是朋友,对方马上就软了。

    参会,不是熊教授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讲学,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骗钱。会议期间,他会提出来要讲学。对方看他一把年纪,只得依了他。另外,熊教授不糊涂,对自己的身价是清楚的。他在会议上,不会去花精力结交名校的参会者,而是专门结交二本院校、偏远地区的高校的参会者,同他们套近乎。上手后,他就提出去讲学。从他讲学的对象、地区来看,他讲学的地方大多是二本院校、偏远地区的高校,有的离河西很远很远,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个别名校他也去讲过学。有的是因为他主动去参会,赖着不走,讲了学;有的是利用学生、校友、老乡等关系,讲了学。

    看他去讲学的学校,还会发现,河西所有的高校他都没去过。为什么?离得近,知道他的为人、他的学问,不愿请他讲学。送上门也不行。去年他拿着几本期刊去对面的河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说他学问厉害,在这些著名刊物都发表过文章,要给研究生讲学,还说请他便宜,省了差旅费、住宿费、吃饭费等等。研究生部的人敷衍他说,研究生部没请学者讲过学,叫他去文学院试试。他最后灰溜溜地回来了。

    河西大学在河西是很有势力的。地方性院校在地方就是地头蛇。在河西的各个市、各个县,河西大学出身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多如牛毛。熊教授抓住这一点,在河西各个市、各个县讲学,可以说是走遍了河西的山山水水。他开口就说他是河西大学资深教授,是某某领导的老师,要去讲学。下面的人,还敢问领导,熊教授是不是领导的老师吗?最多汇报说,熊教授要来讲学。领导一看简介,是母校的教师,能不给面子吗?从地域上看,熊教授给党政机关的人员讲学,都在河西这个范围,就是这个原因。

    “他为什么无聊、无耻?因为一辈子想赚钱,没赚到钱,老了,退休了,感到钱更难挣,更想赚钱;因为一辈子想出名,没出名,老了,退休了,感到时日无多,更想出名。没本事通过正常途径赚钱,只有骗钱;没本事做出真学问,只得拿别人的成果。”洪教授概括道。

    感觉自己的概括还不够全面,洪教授又说:“跟院里的任何一个同年龄段的教授相比都是‘差生’,所以,在院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安度晚年了,他出来折腾了,好像最终战胜了院里的同年龄段的教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样一来,又能在年轻教师面前显摆显摆。好人成为好人,有理由;坏人成为坏人,没有理由。不要追问他为什么这么无聊、无耻了,所有的理由从本质上看似乎又都是牵强的。”

    现在的问题是,熊教授占用了自己的论文,还编入了论文集;为了圆谎,熊教授还给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了序,没等博士论文出版就写好了书评。秦书山道出了自己的惶恐和不安。

    洪教授说:“博士论文发给熊教授的那封邮件保留着,熊教授发过来的那条短信保留着。这些都是证据。不怕斗不过他。”秦书山绝望地说,邮件和短信都删了,没有证据了。

    洪教授也没辙了,只好安慰道:“邮件、短信删了,是可以恢复的。真要用到,可以找专家帮忙恢复。再说,熊教授也不知道你把邮件、短信都删了,他做贼心虚,还是害怕的。由于论文是你博士论文中的内容,你的导师是可以替你作证的。你跟我讲了这些情况,我也可以替你作证。不要怕。邪不压正。”

    听洪教授这么安慰,秦书山觉得天亮了,有办法对付熊教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