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抱着聚宝盆闯大明 » 第六十八章 魏国公很无趣

第六十八章 魏国公很无趣

    只要明实录和那一本鬼知道什么玩意的神器还在,小命就还在。

    只要小命还在,云南白药的事情,好说!

    当然,为数不多的云南白药都被人搜刮一空,还是让沈宝库有些肉疼。更让他肉疼的是,那些该死的锦衣卫,不仅把他的药都拿走了,就连那个精雕细刻的小木匣,都拿走了啊!

    看着沈宝库一脸便秘的模样,沐春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解释道:“世叔想着左右都是要送人,不妨直接都送给圣上,这样一来……”

    “世叔不用说了,小侄明白,小侄通通都明白。世叔的苦心,我一定铭记在心,永世不忘!”沈宝库话,让沐春很欣慰。

    明白就好,明白就好啊。

    “只是这样,要是去拜访勋贵,小侄可就拿不出什么东西送人了。”

    沐春摆了摆手:“无妨,礼轻情意重,只要心意到了就好了。”

    沈宝库点了点头,附和道:“对,世叔说的太对了。到时候我和他们说一下,就说本来要送给他们的白药一不小心都进献给了圣上,他们要是想要,就去宫里头要去!”

    “……”

    沐春再度无语。

    这个世侄,哪里都好,就是有时候语无伦次,实在让他适应不了。

    魏国公,徐辉祖。年纪不大,与曹国公李景隆相差无几。两个人的父辈,都是和洪武大帝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勋的大人物。

    而他们两人,袭爵之后也都在五军都督府行事,都是前往多地练兵,颇有功劳。

    两个人和皇孙朱允炆的关系也较为亲近,一来因为年纪相差不大,二来也是因为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缘故。

    东宫亲近勋贵,他日登基之时,自然会多些助力。

    毕竟,朱允炆在大明勋贵的心目中,可是没有太大的地位,和离世的太子朱标,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便是后世,人们也经常假设,如果太子朱标并没有早逝,那么大明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凭着朱标和他那些弟弟们的亲密关系,如果削藩的话,是不是会容易很多?

    当然,这种假设终归也是假设。

    “嚯……好大的牌坊!”

    魏国公府的门前,有一座大大的石坊,名曰大功坊。乃是洪武十五年时,洪武大帝朱元璋念魏国公徐达劳苦功高,特命京师有司在魏国公府门前修建的,用以表彰徐达的功绩。

    一时间,引为佳话,更是引得满朝文武异常的眼热。

    这个牌坊,可不是民间那等贞洁牌坊可比。

    “大功坊!”沈宝库就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土鳖一般,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了出来,之后又伸手一指牌坊,再次说道:“好大的牌坊啊!”

    沈宝库第一遍说的时候,沐春正震惊于魏国公府的大功坊,同时也在羡慕不已,若是云南的西平侯府门前,能有一间这样的牌坊,那该有多好啊!

    不过,他很快便收敛了心神,赶紧一拉身边的沈宝库,比划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沈宝库还算知趣,没有过多的废话。只是在心中暗暗腹诽,这要是把大功坊三个字给换成贞洁……

    胡思乱想的沈宝库,情不自禁有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一丝晶莹顺着嘴角流出。

    好在,他并没有走神太久,在沐春喊了他一声之后,马上就回过神来,规规矩矩的行礼,喊了一声:“魏国公。”

    徐辉祖不比李景隆。

    李景隆算是好说话的人物,可是徐辉祖却是死板的要紧。尤其是礼法二字,他一个武官比文官还要更在意一些。

    想来,朱允炆喜欢徐辉祖,想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如此。

    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徐辉祖把自己徐允恭的名字让给了朱允炆。

    也是巧了,沈宝库不是很喜欢徐辉祖,徐辉祖也恰好对沈宝库没有太多的好感。关于这件事情,就不得不提徐增寿的功劳了。

    李芳英的这位好同窗,之前无意中说了自己和沈宝库同学一起去行侠仗义的事情……

    简单的客套之后,三人分宾主坐定。

    沈宝库笑吟吟的看着沐春和徐辉祖讨论兵事,而他自己并不答话。

    直到后来,魏国公突然问起沐春这一次要迁徒三十万流民入滇的事情,沈宝库才略微提起了一点兴趣。

    与其他人说起这件事情只是恭维沐家大功不同,徐辉祖对于沐家的功劳并没有多言,只是对于沐春如何迁徒,如何安置的事情,问的很多。

    沐春并没有遮掩,迁徒的事情千头万绪,可在他心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反感。

    三十万流民迁徒,与大军行军并无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只在粮草的供应上。

    以往大军出动,粮草总是要先行分批运往沿途,一边补给。这一次,沐春却没有如此。他的打算是,化繁为简,在南京城,就把一定数量的粮食直接发给百姓,让他们自己一路背着。

    骤然听来,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太好的主意。可是若仔细想一想,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流民迁徒,本就要携带许多的家什铁器,因而流民大多都是几家共用一个车架。左右都是推车,上面多放一些东西,并没有增加很大的难度。

    当然,口说无凭。这件事情,在之前迁徒的时候,沐春曾经亲眼看着流民如此行事。

    一架大车,上面放了两石米,还有数个铁器,行进的速度并不慢。而且一人拉车两人在旁协助,确实可行。

    至少,在从京师到湖广的路上,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从湖广入滇的时候,因为云南山高路远,沐春打算到那时候就从云南屯卫抽取一部分的军户,过来帮忙。

    徐辉祖听了频频点头,沐春的做法,中规中矩,非常合适。只是关于粮食提前散予流民,他有些疑惑。

    如果说,流民控制不住,每顿饭多吃一些,那么粮食不够的话,如何解决?

    徐辉祖的担心,很有道理。

    可是沈宝库,这时候却忍不住插嘴说道:“魏国公的担心,毫无道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