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天地孤皇 » 古代官员等级制度(资料)

古代官员等级制度(资料)

    中国历代职官

    由于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

    战国-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

    职官的分类

    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

    国君

    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

    单于(匈奴)

    昆莫(乌孙)

    候娄訇勒(高车)

    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

    赞普(吐蕃)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

    中央各部门长官

    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

    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监官与谏官

    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

    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

    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

    佐官、属官与胥吏

    在长官之下,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这种性质的。

    荣誉性质的官职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

    官员的级别

    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示等级的有:

    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

    回答者:jadic-经理五级10-2210:16

    各朝的制度不同。太繁复可能100万字难以尽诉,在此本人谨以明朝部分官位说明

    明朝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

    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务厅司务从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

    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与外派官职,不计其数,难以累述。

    另外您说的知县七品只是一部分知县,县分三等。

    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

    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

    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

    明朝官吏职务

    知县--县长,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州--地级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府--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承宣布政使司--高官

    税课司--税务局局长

    织染杂造--纺织局局长

    巡检司---公安局局长

    递运所使--邮政局局长

    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长

    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管马的)

    鸿胪寺卿--外交礼仪

    尚宝司卿--盖章的,保管御玺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回答者:Tanworld-状元十四级10-2210:18

    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