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家夫人很良善 » 第一百一十三章:念想

第一百一十三章:念想

    眨眼间,便过去三天。

    那晚上景陌雪跟张青动没动手,赵隶不知道。

    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也不知道。

    总之那晚之后,张青就在府上住了下来。

    虽然不似寻常母女相处,但偶尔饭桌上张青夹的菜,或是午后削的水果,她都会吃。

    这有点让他好奇,可打从那晚之后,景陌雪就搬出了屋子,不再跟他同一间房。

    白日想寻二人问问,得到的不是敷衍,就是沉默。

    直到这天,小太监黄喜再次登门。

    陛下传旨,令他入宫。

    他不知道这几天,李泾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但他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进宫差不多也该是要到了离开长安的时候。

    “您瞧瞧陛下还是忘不了您呢,这才几天没见,就想着让您进宫去见见。”

    行过宫门,黄喜谄笑不止,“奴婢可是听说了,陛下不管是用膳还是处理政事,一直都把您挂嘴边呢。”

    没心情跟他逗闷子,赵隶就这么一直沉默着。

    “本官与国舅说些话,小公公可否让一下?”

    听到这话,正忙着巴结国舅爷的黄喜登时双眼一瞪,真以为他这个小太监是一般人可以拿捏的?

    转过身就欲斥责,谁知张开口的话立马变成了,“呦,是张宰相啊,奴婢这就走,这就走。”

    张安正含笑顿首,直至其走得远了,这才目不斜视的来到赵隶身边。

    十分有默契的二人齐齐放缓脚步。

    “这次进宫,是说去大梁山的事吧?”

    赵隶望着四周红墙金瓦,笑道:“还以为早该让我过来说这事了,没曾想到了今天。”

    “有些事,总该商议商议,筹备筹备。”

    张安正抖了抖袖口,“等会见陛下,势必会问你此番几成把握。可想好怎么说了?”

    略有些诧异,他看了老头儿一眼,“张相想让我怎么说?”

    “果是个机敏的。”

    张安正笑了笑,“七成八成的,不能说。太假了。三成两成的也不能说,会乱了陛下的心。五成最好,相信国舅爷知道,怎么让陛下相信您有五成把握办好这事。”

    脚步愈加缓慢,“张相难道就不想知道,我有几分把握?”

    听闻此话,张安正抬头望了眼苍穹,发出一声苦笑。

    “劝大梁山出战,怎么可能?”

    “那为何当日……以及后来见陛下,您都说甚我是天赐胜机?”

    停下脚步,身披紫袍的老头儿看向赵隶,“人总得有个念想,老夫需要这个念想,陛下也需要这个念想。现而今的大唐若是没了这个念想,会出岔子的。

    陛下终究还是太年轻,老夫其实一直担忧他突闻大难后,会心绪不宁,会乱了方寸。

    因此需要给他一点希望,让陛下能稳坐中枢,让我们这些臣子们,能尽力一搏。”

    赵隶发现自己,有些看不透这老头儿。

    “张相从始至终,就不相信我能办成这事对吧。提出这个对策的您,其实只是为了安陛下的心。”

    不是疑问,是肯定。

    “倒也不是完全不相信,自古巨匪皆性情,可也就是这性情最难琢磨。”

    张安正摆摆手,“若真按十成来算,依老夫看此事,国舅办成的把握当在一成。”

    ‘还有一成的机会?’

    赵隶狐疑看向他,“既然张相是明白人,小子也就不装糊涂了。说实话,到现在我都没看出有什么一成的机会,敢请张相赐教。

    对了,若是这一成的机会在张青身上,那张相就不必再说了。”

    “张青?”

    淡淡看他一眼,“不在此女。这一成把握,其实在方春阳身上。大梁山巨匪之众,与此刻方春阳麾下军卒,有深仇。国舅此去大梁山,当抓住这点,尽力挑拨。”

    “若能打起来,大梁山也不会这些年没动静。”

    赵隶喟叹道。

    旁边老头儿见他看出这点,亦是点点头,“所以说,此事必定极难。要不然老夫也不会说只有一成的把握。”

    “张相当真不问问我,对此事有几分把握?”

    “不问了,怕国舅爷回一句没半点把握,徒惹心乱。把自己该做的该说的都做了说了,再留下这么点念想,接下来也就能好好布置了。”

    张安正说着,突然看向赵隶,目光深邃如渊,“陛下得心安,老夫就是装也得装的心安。这样才能镇得住中枢,压得住朝廷,要不然中枢一乱,天下必危。

    可你国舅爷却不能心安。你得慌,你得怕,你得知道一切,你得惊惧地夜不能寐!

    你得抓住哪怕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机会,去尽全力促成南地之事!”

    赵隶一直不相信,一个人的眼神能有什么震慑力。

    可今日近距离面对张安正这老头儿的眼神,身体本能的就让他避开目光。

    他知道我想摆烂?

    不可能啊……

    心慌一刹,赵隶定了定神准备开口。

    张安正却是沙哑道:“北突厥,称二十万控弦之士驰骋北原大漠,号无敌手。老夫就是把他打个对折再打个对折,也有五万精骑。

    不说方春阳,不说顾淮直,就这五万精骑,若能过定军关,大唐便是危在旦夕。

    老夫这几年存粮不少,可事到临头真正能抽调上阵而不坏事的军卒,远没有那日所说的十万,六万都难凑齐。

    我大唐开国之初,号称天朝上国,拥军百万。可这几百年下来……

    不出去看看真不知道,不说各地折冲府,就是这近在关内的六大营,都糜烂如斯。

    说起来可笑,六大营里勉强算得上精锐的,竟还是跟着齐王谋逆的左右威卫!”

    伸出干瘦若枯柴的手抓住赵隶肩膀,“一旦事发,朝廷只能借助各处关隘重镇防守,抗北都万难,万难!

    莫说南地方春阳,就是其他地方被有心之人稍稍煽煽风点点火,这在我们身在长安里的人看来的天下太平,顷刻间就会化为乌有。

    为何明知道二人有反心而不敢动?为何明知朝廷军伍如此不堪,却不敢光明正大的整顿?

    此刻形势一改千古,反贼势大而朝廷弱矣!

    除了这大义名分,其他的诸如人心、军伍、良将、忠臣……皆少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