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一百零四章 小赵构宽严有度,朕决定铲除异己

第一百零四章 小赵构宽严有度,朕决定铲除异己

    站在赵构不远处的郓王赵楷,心里庆幸着自己没有被父皇派去东、西作坊和弓弩造箭院,趟这浑水。他面色如常,心里却抱着看定了九弟小赵构处理不好此事的笑话了。

    “父皇圣明!”赵构启奏道:

    “经儿臣审问,东、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司使、副使、宦官监造使还真有大靠山暗中支持他们如此贪赃枉法,以便从中得利!”

    还没等小赵构说完,赵吉便急迫地问道:“是谁?”

    赵构回奏,道:“据东、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司使、副使、宦官监造使供述,其私造民用铁器贩卖后,皆将三分之一脏款孝敬给原太尉高俅!”

    赵吉恨得咬牙切齿,大怒道:“好一个高俅、高太尉啊!

    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军纪废弛、军政不修!

    不仅如此,你这高太尉,居然还把手插到了朕在京城的牟驼岗牧所、东、西作坊、弓弩造箭院,从中大捞贪腐之财!”

    天子之怒,即便是亲儿子,也惧怕万分。

    郓王赵楷和康王小赵构,被赵吉的怒意,吓得只有恭恭敬敬地弯腰侍立,未敢插言评价。

    赵吉感慨,高俅虽然是太尉,但是权柄在北宋这种想尽办法分夺削弱文臣武将独掌权力的朝代,按理来说,高太尉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可是,高俅因得宠于原主宋徽宗,故此恃宠而骄,胡作妄为、贪赃枉法……

    穿越者赵吉知道:【太尉】这官名起于秦朝,为三公之一。三公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为秦汉时期的最高武职,此后历朝历代或撤销或重置,到明代彻底废除。

    即便是明朝的小说《水浒传》写着高俅是殿前都太尉,掌管殿帅府管禁军,那毕竟是文学形象。

    真实的历史上,北宋并没设过殿帅府,高俅也没当过殿前都太尉,而太尉。

    只有在明朝才设有殿帅府,而且只在京师设置,叫“东营殿帅府”,其职能和清朝的京师“九门提督”相似,负责京城的防守与治安。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应该是强行将“东营殿帅府”安在北宋时期。

    不过,在五代,后周世宗倒是创立过“殿前司”,统领殿前军,这是一支皇帝的精锐亲军。

    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前,担任的就是“殿前都检点”,为(后)周殿前军的最高指挥官。

    秦汉之后,太尉一职,多属于挂名的军事主管,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

    北宋宣和年间,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再一次将太尉提升为武官之首,太尉这一官职得以回光返照,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官职。北宋虽然“重文轻武”,但由于太尉是京官,又居武阶官之首,常参与机要大事,其地位一点都不比那些文官差。

    北宋还有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不仅监控着大宋所有的军队,而且有调兵遣将的权力。但是,北宋的枢密使却没有练兵、带兵、统兵的权力。

    【枢密院】的主官叫【枢密使】,由文官担任;【枢密副使】则往往是由武官担任的。

    枢密使的地位相当于宰相。当然,北宋时,偶尔也有宰相兼领枢密使的情况。例如,庆历年间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

    那么,按照北宋这防止朝中的文官大员和武将造反的分权政策,即便高俅身居太尉,就可以在军中只手遮天了吗?按理来说,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高俅做到了“欺上瞒下、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的纪律废弛、军政不修。

    高俅不但自己贪赃枉法,还用手中的权力和官场上的关系网,基本以火箭的速度,破格提拔他的两个亲弟弟和三个儿子……

    想到这里,赵吉先把正在汇报工作的小赵构和下方侍立的赵楷晾在那里,他对内侍宦官道:

    “你去趟大理寺,向监审的梁师成,传朕口谕,严审高俅的罪证之时,别忘记了审问并查证出高俅之弟-----宣和殿大学士高伸、金吾卫大将军高杰,以及高俅之子高尧康遥郡转为正任、高尧辅由观察使提拔为承宣使,这些高俅至亲,有何德何能,在短短几年内,官阶都提升得如此之快呢?

    高俅的幼子高柄刚刚及冠,虽未步入官场,但据听说其在京城内也是一恶少,查一查其在京城的无礼王法、胡作非为,其父高俅是否包庇纵容了?

    还有,让大理寺加快审出高俅、王黼的重要罪证,尽快判决。”

    “小奴遵旨。”内侍宦官领旨,出捶拱大殿,去大理司传旨了。

    郓王赵楷低头沉思:九弟小赵构奉旨去东、西两作坊和弓弩造箭院办差,差得也不错啊!还审问出了其背后的大靠山是高俅,看来应该是父皇想快速惩办高太尉之圣意了?

    赵吉让赵构继续汇报,其与御史曹辅巡查时发现的问题。

    赵构道:“东、西两作坊、弓弩造箭院,皆贪腐严重,从司使、副使、宦官监造使到各【作】官员贪军饷;他们还指使各【作】主官,命令兵匠中的什长和伍长领着手下的工匠,用公家的精铁私造民用铁器贩卖得钱,按官阶大小而私分之。

    对于处理东、西两作坊、弓弩造箭院的贪官污吏问题上,儿臣与曹御史产生了严重分歧。

    曹御史主张把贪官污吏、小至兵匠的伍长,皆抓起来法办。如此一来,少说也要抓起来两千余人。

    然则,儿臣则坚决反曹御史之策。

    儿臣认为,兵匠中的什长和伍长皆是受上官胁迫而为,他们更是兵器制造的老工匠,掌握着很好的手艺。

    儿臣主张,只法办东、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司使、副使、宦官监造使,有及各【作】有严重贪腐行为的主官,如此一来,被治罪者不过百余人。

    儿臣曹御史分歧严重,僵持不下。

    儿臣力排曹御史之议,当场宣告父皇从严治吏的同时,也宽厚仁德,免私造民器的什长、伍长之罪,让他们戴罪立功,以后要严于律己,多为我大宋生产精良的兵器和军用器物!

    曹御史说,要写奏折弹劾儿臣此次查腐不利……”

    “御史曹辅是从其职责出发,要查腐至微。”赵吉微笑着表扬道:“然则,构儿着眼大局。

    此次差事,构儿办得甚好!”

    小赵构叩首道:“儿臣谢父皇夸赞。”

    本想看小赵构笑话的郓王赵楷,不但没有看到赵构出丑,反而看到了父皇再次夸赞小赵构,这让他心里不太好受,表面还得装出替九弟年幼有为而露出欣喜的笑容。

    赵楷和赵构奏事已毕,退出捶拱大殿后,赵吉思虑着即将南征方腊应该带谁去呢?

    去东南征方腊,这是一次好的实战练兵机会,朕也能也能挑几名优秀的将领。而且,还可以通过征方腊之机,铲除如今还没有跳反的异己。

    穿越者赵吉知道,若按历史发展,六年以后,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城发生了靖康之耻之后,有不少大宋官员向金军投降。

    这其中,有被逼无奈被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张邦昌,更有恬不知耻主动向金军示好投降金国,被伪封为“大齐皇帝”的宋朝大臣刘豫。

    刘豫在北宋元符年间,中进士及第。

    政和二年(1112年),刘豫被赵吉的原主宋徽宗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彼时,刘豫卑劣的德行被谏官攻击……

    刘豫在没中举做官之前,出身务农世家,他曾偷同窗的白金盂和纱衣,可见其品行之低劣。谏官攻击新上任的殿中侍御史刘豫,正是拿出刘豫没有科举及科前的偷盗旧事作为攻击点……

    当时,赵吉的原主宋徽宗不想揭发刘豫过去的丑行,下诏不要追究……

    不久,刘豫多次上书言说礼制局不符合礼制等诸事,宋徽宗怒道:刘豫是河北的种田人,怎懂礼制?

    贬刘豫为两浙察访,任河北西路提刑官。

    当靖康之难后,金兵南下时,刘豫弃职逃走……

    建炎二年(1128年),刘豫拜济南知府,眼见北方大乱,打算逃往江南为官,被执政官拒绝。金军围城时,杀死大刀勇将关胜而降。建炎四年(1130年),金国封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使用金朝的“天会”年号,恭奉金朝命令,改元阜昌。刘豫就是金国的儿皇帝,刘豫及手下兵将配合金军侵伐南宋,攻占襄阳等地……

    赵吉思虑至此,便决定对于张邦昌要和刘豫,必须先做好防范,最好是除而后快!

    逆臣贼子刘豫,朕必须要提前除掉。

    可是,现在的刘豫官场不算太得志,已经由殿中侍御史被贬为两浙察访使了。

    朕想抓住刘豫贪腐的小辫子费时又费力,不太好抓,但是,朕可以借着这次南征方腊之际,把小人刘豫带到朕的身边,弄死你刘豫这逆臣贼子,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

    【感谢0033零零散散的打赏,感谢投月票和推荐票的书友。

    求读者帮忙分享本书,让更多人来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