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朕得名将

第一百四十七章 朕得名将

    此时,杭州城内,赵吉在送走了三个未来的叛宋卖国投敌的狗汉奸,行借刀杀人等连环计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在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的陪同下,连夜视察着杭~州城的布防情况……

    赵吉的御驾,来到了南城。

    “臣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叩见官家。”一位顶盔披甲的中年将领,见礼道。

    赵吉一看,向自己见礼的王禀,相貌堂堂,剑眉虎目,目光炯炯,英气十足。

    赵吉再听此人报上的姓名,居然是王禀,这就跟他所知道的北宋名将之一的王禀名字,以及现在应该在军中担任的官职,都对上了。

    穿越者赵吉知道北宋时的婺州,归两渐路管辖。此时的婺州,其实就是赵吉没有穿越前的现代社会的金~华地区。

    观察使,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地位次于节度使。无节度使的州,特设观察使,管辖当地的兵甲财赋民俗之事,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而到了宋朝,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是为虚衔了,无定员。

    而王禀这个观察使的官职,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

    现在,王禀在军中真正的实际官职,是步军统制。

    而统制,也不是北宋的常设武将官职。

    因为,宋朝忌惮武将中的哪位,万一学习并践行宋太祖的做法,也来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可怎么办呢?

    故此,北宋一向注重加强皇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而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时,才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统制”或“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某一路兵马。

    赵吉走到王禀的面前,笑容可掬,亲手将王禀搀扶而起,问道:

    “朕闻王统制,乃名门之后啊?!”

    赵吉这样问,就是要调查一下,他面前这个王禀,是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个青史留名的因抗金而殉国的名将。

    王禀诧异而惭愧地答道:“回官家话,臣王禀是东晋丞相王导二十七世孙,唐昭宗时宰相王抟七世孙。

    先祖皆为名相,臣王禀却未能唱名东华门,却只是行伍出身,从军二十余载。”

    赵吉知道,大宋的文人和文官的地位那是非常高的。

    虽然,他穿越来到个世界的半个多月之内,下达了关于相同品阶的文官和武官地位要一样的诏书,可是植根在大宋国人心中的文臣高于武将的观念,并非一时能改变得了的。

    赵吉道:“名门之后的王统治,若能在战场杀敌,为国平方腊之乱,亦可名留青史。”

    王禀激动地叩拜道:“臣王禀谨遵官家教诲,绝不负圣恩,必勇于杀敌,早日定平方腊之乱。”

    赵吉对上了,这个王禀就是他所知道的那位因抗金而殉国的名将。

    赵吉看面前这位身材魁梧、生龙活虎的四十来岁的王禀将军,心中感叹:若按历史的发展,王禀你还有区区六年的寿命啊!

    宣和七年,金灭辽后,背盟攻宋,大军南下,攻进并州地界……

    童贯见势不好,弃太原还京,留下你王禀为副都总管,统领宣抚司兵守并州的太~原府城……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至并州,强攻府城太~原。

    在张孝纯和你王禀的率领下,在太~原的最外层的土城之内,率领着城内不足两万的民夫轮流昼夜不停地再筑起了一道重城,土城之外,还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兵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限额供应……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你每天都在城墙上督军守城。

    靖康元年九月,太~原援绝,军民断粮,城陷!而这位名臣之后的王禀,悍不畏死,气节十足,与金军死战到底,抗金守太~原城达二百五十多天……

    王禀没有选择像张孝纯那样委屈求全、曲线救宋的方式投降于金军。

    (张孝纯后来被金国指派给‘伪齐’当了丞相。张孝纯还是心念大宋之恩,他曾多次偷偷地派人给南宋送过不少军事密报的,甚至还包括刘麟精心设计的‘献书刺杀南宋皇帝赵构’的机密也是他泄露给宋军的)。

    太~原城破之后,王禀统领残兵数百余人,退入城中,依然与攻入城内的金军,进行了数个时辰的巷战……

    最终,王禀与金军死战到了身边只剩下十余名负伤军兵,王禀也身中数十枪、箭的重创,眼要被逼近上来的金军活捉,一代名将王禀毅选择了即便死也不当金军俘虏的决定,投河而死……

    想到这里的赵吉,心情有些激动,他望着面前这位如今生龙活虎的名将王禀,感慨颇多。

    赵吉心中暗道:“有了朕这个穿越来当这个世界里的大宋皇帝,朕就绝对不会让你这位一代名将的王禀,死得那么憋屈!”

    战场之上,即便难保武将不牺牲,可是王禀你战死是因孤军无援守太~原。而朕这个穿越者,一定要在金军还没有完全灭掉辽国之前,向金国开战……

    到那时,进攻金国的战役中,朕要看你一代名将王禀的表现。那时,就生死有命了。

    即便在进攻战战役中战死,也绝对不会感到憋屈的。

    ……

    赵吉又询问了一下王禀所部军兵人数、备战等情况,他亲自视察了王禀所布置的杭~州城防……

    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一直陪同着赵官家进行视查。

    虽然,谭稹的官职高于王禀,但是,如今实际上对杭州城布防、指挥守城兵将者却是王禀。

    赵吉很满意杭~州城的严密布防,他觉得王禀确实是一名将才!

    赵吉解下腰间玉带,对王禀道:“王统制,城防布置得此妥,朕将此玉带赐给你。”

    而赵吉在出京之前,像玉带之物,他就准备上百条。毕竟这东西带着也不重,是赏赐给部将,拉拢群臣关系的很好纽带。

    “臣王禀谢官家圣恩。”王禀跪倒在地,不卑不亢地道:

    “然则,臣王禀布置杭~州城防本为分内之事,如今未见贼军攻城,臣王禀还寸功未立,受官家玉带心有愧,亦不能让兵将们服气。

    军中之事,当有功赏,有过罚之。

    臣未立大功,实不敢受官家重赏的这条玉带啊!”

    王禀这么有正直的话,把赵吉给说得也是无言以对。

    晾在那里的赵吉,手捧着刚刚解下来的玉带,这特么的是重新系回去,好像是没有面子,赏赐给王禀,他又说现在没有立下大功不敢收朕的玉带。

    特么的,好尴尬啊!

    不过,赵吉是打心眼里,更加高看了一眼这位未来的抗金名将王禀。

    只有心中正直坦荡之人,才能说出王禀这样的话来吧?

    要是放在那此奸臣、甚至就最普通的大臣们,遇到了皇帝给你面子想拉拢重用你,赐给你赏赐时,绝大部分人不都得乐得屁巅巅地接旨谢恩,然后把赏赐之物供起来,做为自己升官和显摆的资本啊!

    王禀如此正直,又有军事才能,赵吉还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朕决定以后在伐金之战中一定要重用王禀。

    此时,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急忙跪在王禀身边,向官家叩首,打圆场启奏道:

    “王统制出身行武,久居军中,不懂朝廷礼数,拒收官家所赐玉带这是王统制的不对。

    然则,王统制一心就是想在这即将对敌大战之前,给手下兵将树立一个赏罚分明的表率。还请官家息怒,饶恕王统制不懂礼数之罪吧?!”

    “哈哈哈……”赵吉大笑道:“王统制性情正直,朕岂会怪罪呢?”

    谭稹看到赵官家的表态后,立即眉开眼笑,跪拜道:

    “谢官家,官家圣明。官家欲赐给王统制玉带,王统制却想立下战功后再受赐。不如,让臣谭暂时保管这玉带,等到王统制立下大功后,再行赐给,官家看这般如何啊?”

    “甚好。”赵吉将玉带递给了谭稹。

    宦官谭稹双手接过玉带,视若珍宝。

    赵吉一看,这些能混得好的宦官们,还真的是一个比一个精明啊。

    年至中年的宦官谭稹,虽然是新任两浙路制置使,管着手下的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可是,谭稹这样的一个宦官,能懂什么军事、能率军打什么硬仗呢?还不都得靠其重要部下王禀吗?

    故此,宦官谭稹打这个圆场,要求暂时保管赵官家没赐发下去的这条玉带,以此缓解这场尴尬,他是对上面能得到官家的满意,对下面也能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名将王禀的关系……

    ……

    赵吉视查完南城后,又去视察杭~州东城的城防时,把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也带在了身边。

    此时,东城和南城布防的情况差不多,除了当值的官军在守城之外,还有上千个民夫,往城上搬运石头。

    那些石头,主要是给城上的抛石机对付敌军攻城时用的,当然,小一点的石头,官军在守城之时,还可以直接徒手举起,向城下砸去。

    东城的兵将和民夫,看到一群高官陪同着赵官家来视察,全体跪伏见礼……

    “吾皇万岁万万岁……”

    赵吉道:“尔等平身,兵将继续守城,民夫继续运石。”

    此时,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皮肤黝黑,身挑高挑,他用一根粗扁担挑着两筐满满的石块。这明显比旁人要重了四五倍,此人走到距离赵官三四丈远外,突然放下担子,面向赵官家跪倒在地……

    赵吉身边的十余名皇城司亲从官近身护卫,立即将赵官家挡在他们的身后,迅速地做出了以防不测遇刺的备战架式。

    而步军统制王禀,也警惕地看向这个举止与众不同的黑大个,也做好应战准备。

    “砰、砰、砰!”那黑大个青年,远远地对着赵官家,连磕了三个响头后,便痛哭流涕起来,高喊道:

    “草民方庚,可算盼来了官家。

    求官家让草民方庚从军吧!

    草民方庚誓杀反贼方腊,以报吾全家四十二口被方腊兄妹灭门之大仇……”

    穿越者赵吉一听到方庚之名,便和自己没穿越之前在史书上见过的这个名字对上了。

    不过,赵吉并没有掉以轻心,也没有阻止已经走到方庚近前,用刀枪对其相指的官兵们。

    赵吉问道:“反贼方腊兄妹,是如何杀你全家四十二口的?方庚你又是如何逃出方腊兄妹的毒手,来到了这杭州城的呢?”

    方庚哭泣着说道:“十月初九,方腊准备起义那天,聚众于其漆园中,被吾父方有常所知。吾父劝阻不果,准备报官……

    反而遭到方腊兄妹领数百乱民围困吾家……

    吾父逼着吾越墙逃脱,去县衙报官……

    方腊和其妹方百花率众,冲入吾家院中,残忍杀死吾全家老幼,共计四十二口后而举事……”

    “呜呜呜……”方庚哽咽地继续说道:“吾曾指天为誓,决心投军,誓杀方腊兄妹及其手下反贼,以此报效国家,还能报被灭门之血海深仇!

    奈何,方腊反贼势如破竹,短短半月之内,连破数座州县,反贼军兵已有六七万众。

    草民方庚跑到杭~州城,想从军报国,并报家仇!

    奈何,此时非募兵之际,故此草民方庚投军无门。只好充当民夫,为守城官军搬运石头……”

    赵吉基本能确定这个方庚所说的是真话,但是,穿越者赵吉决对要做到提起十二分小心,以防面前这个方庚万一是方腊找人伪装成的实则是密谍甚至是刺客,那可怎么办呢?

    赵吉对身边两渐路的官员们,吩咐道:“尽快想办法查明这个方庚的户籍和身份……”

    然后,赵吉又问道:“方庚,你想从军,你都有何本领?”

    方庚答道:“吾少年时,躬耕陇上,便喟然长叹,并立志‘吾能荷七尺锄,独不能运丈二槊乎?大丈夫应随时立功以不朽’。

    故此,草民方庚掷锄于地,还把自家的耕牛给卖了,拿钱买剑,寻访高人拜师,学得一身武艺……”

    “好!”赵吉赞扬道:“方庚,你从小志向远大啊!你先跪在那里,别动啊!”

    赵吉继续让一众兵将,看管好跪在城下空地上的方庚。

    而赵吉却在一众文武官员和亲从官近卫的陪同之下,登上了这东城之上。

    赵吉手扶城垛,左右还有众多官军的保护,他感觉很安全了。

    赵吉俯视着仍然老老实实地跪在城下的方庚,问道:

    “方庚,你想从军,报效国家、报被灭门之仇,杀方腊兄妹那群反贼,对吧?

    那么,朕给你这个机会!

    不过,朕这次带来平乱的官军,皆是能征善战者。

    你若能打赢一两名禁军兵卒,朕就特招你从军入伍!

    你可敢一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