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朕备好战,方腊攻城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朕备好战,方腊攻城

    “方庚,你想从军,杀方腊兄妹等反贼,报效国家、报被灭门之仇;

    那么,朕给你这个机会。

    不过,这次朕带来平乱的官军,皆是训练有素者。

    你若能打赢一两名禁军兵卒,朕就特召你从军入伍!

    你可敢一试否?”

    方庚听到赵官家让他跟一名或两名禁军比武,只要能赢了,就可以召他入军入伍。

    这黑小子还是年轻气盛,竟然口出狂言,道:

    “草民方庚,愿与禁军比武。一两名禁军与我较量,怎么能让官家看到草民我的本领来呢?

    可以一起来五六名禁军,同时与我对战。”

    “呵呵!”赵吉听到这黑大个儿方庚那自信的言语,还是挺高兴的。毕竟,在史书之上能记上一笔的方庚,应该是能有些本领的吧?!

    “好!”赵吉命令道:“这东城禁军,下去六人,与方庚,比试一番。”

    王禀亲自挑出六名训练有素的禁军,下了城去……

    赵吉站在城上,向下俯视,问道:“方庚你用什么兵器?”

    方庚跪奏道:“草民不用兵器,只用这条扁担即可。草民用兵器怕一时失手,杀伤了禁军,就不好了。”

    赵吉点头道:“即便如此,朕也让下城的六名与你比武的禁军,皆放下手中刀枪,皆换成棍棒与你比试吧?”

    “草民方庚,谢官家好意。”

    方庚高声道:“与我比试的禁军,不用换成棍棒,就用他们趁手的刀枪即可。

    草民方庚若打不过这六名禁军,那草民习武七年岂不是白学了吗?

    吾又岂能在敌军之中取方腊兄妹首级,以报我那血海深仇呢?

    赵吉看着方庚自信的样子,心里暗道,自信当然好,不过要有真本领,才能有自信的资本啊!否则,就是轻狂了。

    赵吉宣布道:“比武开始。”

    方庚手握那条扁担,面对三名提长枪、三名握着朴刀的禁军,他沉着冷静地站在原地,只是将那条扁斜倚在他的左肩膀处,做着随时应战的准备。

    这六名禁军刚才听到方庚那样蔑视他们的话,都非常生气。

    这岂不是在赵官家面前贬低他们这些禁军吗?

    为了颜面,也要把这黑大个打败啊!

    领头的那名禁军说道:“兄弟们,咱们打这黑大个儿,可别下死手,别把他打死了就行。

    一会儿,我等三人使长枪的,齐刺他的双腿,你等使朴刀者,齐砍他的肩膀和双臂。我等环围住他后,再一齐动手。”

    “好!”那六名禁军商量已毕,立即呈半圆形分散开来,迅速地又合拢,把方庚半包围在其中。

    “杀啊!”

    三条长枪,同时刺向方庚的左右腿,

    三把朴刀,同时挥砍而下,对方庚的双肩和右臂而来……

    始终做着防守准备的方庚,斜举着扁担,双膝微弓,瞪着双眼不敢眨一下。

    他见六名禁军一齐向他攻杀过来,眼看着那无眼的刀枪,就都要招呼在了他的身上时,方庚猛地向后一跃,竟然跳出六七尺远。

    若是立定跳远,跳出六七尺,那倒不算什么,毕竟那是向前跳的。

    而此时,方庚是为了躲避那六名禁军的刀枪攻击,他直接原地干拔向后跳出了五六尺远,便很轻松地躲过了第一波攻击。

    那六名禁军都非常诧异,这黑大个居然反应这么快,突然之间,他还会向后跳得那么远,躲开了刀枪的进攻。

    三条长枪和三把朴刀皆落空,还没等那六名禁军收招;

    突然,方庚猛地向前一跳,来到了第一招皆落空还没有收回招的六名禁军面前。

    方庚咧开嘴,露出白牙,动作异常麻利地横挥扁担……

    “呼”……

    大力挥动的扁担,带起呼啸的风声……

    方庚手里的那条扁担,并没有直奔那六名禁军的身体打去,而只是扫向了他们的兵器……

    “叮叮当铛”……

    横扫过去的这一扁担,快而迅猛,势大力沉,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那六名禁军手里握着的刀枪,全部扫落在地。

    “啊……”那六名禁军都感到,双手被震得发麻,低头一看自己的虎口,皆被震得破口,还流出了鲜血。

    方庚再挥扁担,只是在六名禁军头顶横扫而过……

    然后,方庚收招,拄着扁担,向城上的正看向他这里的赵官家,跪拜道:

    “草民方庚给官家见礼,草民这武艺,可否从军入伍?”

    扶着城垛向下俯视着的赵吉,虽然全程看到了方庚一挑六的比武,但是,这场比武也太快了吧?!

    赵吉根本没看过瘾,原因是没看清楚之前就结束了。

    但是,赵吉知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

    虽然方庚的武功招式,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套路,但是,架不住他实用啊!

    穿越者赵吉知道,之所以能在史书上被记上一笔的方庚,不仅是因为其父方有里正、其母、其兄弟、嫂嫂、侄儿等一家四十二口,被方腊携举事造反者给全部屠杀光的原因。

    更是因为,逃过那场灭门浩劫的十九岁方庚,誓死要报仇,后奋然投身官军。

    方庚熟悉当地的地形,还给官军当向导,领韩世忠等官军搜山攻洞,为韩世忠能把躲在山洞里的方腊活捉擒拿住,起了关键的带路作用。

    赵吉俯视着跪在城下的黑大个儿方庚,心里暗想:在正史里,你方庚,在官军平定方腊起义时立了功,被封为承信郎,继承父职,当了里正,并任威坪巡检司摄镇。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之后,你方庚还参与镇压孙众、倪从庆、蒋秉哲、俞八等农民起义。

    建炎三年,金兵进攻杭~州城时,方庚你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你的爱国之情。你带领地方武装,居然敢在桐庐牛山与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所部交战,俘金兀术爱妾……

    赵吉分析着,历史上的方庚领地方武装能与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所部交战,多数应该类似于游击战吧?!

    对手也不见得是金军的主力部队,至于俘金兀术的爱妾,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那位爱妾的姓名。这就绝对排除了那被俘的金兀术爱妾,是宋朝皇室的女子;不然,史书上必定留下其姓名。

    所俘金兀术的爱妾,多数是其抢来的官宦的家室或是民间的女子吧?

    ……

    方庚见城上的赵官家并没有回答,便又大声地问道:

    “官家,草民方庚这武艺,可否有资格从军入伍呢?”

    “方庚,你稍安勿躁!待朕问一下身边的武将后,再答复你。”

    “草民方庚遵旨。”方庚跪拜答道。

    不过,他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感觉自己的武功,能轻松地以一人打败六名禁军,不应该没有资格从军当兵吧?

    难道是因为如今我的家乡,已遭方腊贼军占领,无法查证出我的户籍,故此无法让我入募从军吗?

    城上的赵吉,微微一笑,看着身边从军二十余年的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问道:

    “王统制,爱卿看那黑大个儿方庚,其武艺如何啊?”

    王禀躬身答道:“臣王禀回奏陛下,这方庚一出手,便能用一条扁担迅速打败六名禁军,实乃难得之猛将啊!

    然则,不知方庚的骑射之术,如何啊?”

    赵吉会意地点了一下头。

    他知道王禀这样回答,一来是心生出了爱材之心,二来,如此提醒朕,方庚的骑射问题,也是在给那六名禁军甚至是他王禀自己找回面子。

    毕竟,在这大宋,想当一员武将,即便是在武举考试时,都是会考骑射本领的。

    赵吉高声问道:“城下的方庚,你的骑射之术,如何啊?”

    方庚挠挠脑袋,惭愧地说道:“草民方庚,没射过箭啊!

    草民只想从军入伍,当个兵卒,好冲杀在前,多杀方腊贼军。

    这怎么当个步军,还得必须会骑马和射箭吗?

    马,我没有骑过,我倒是骑过牛。

    草民我少年时放过牛,倒是骑过自家的耕牛,不过,草民我为了外出远游、拜访武术名师,便偷偷地把自家的牛给卖了,换来的钱买了铁剑,余下的钱当了路费……”

    “哈哈哈……”赵吉被方庚给逗乐了,便道:“朕特许你从军入伍了。”

    “草民方庚,叩谢官家大恩大德!”方庚跪在城下,连连地对城上的赵吉磕头谢恩。

    赵吉看向身边陪同的王禀,问道:“王统制,这方庚归入你部,可好啊?”

    王禀非常高兴,跪谢道:“臣王禀谢主隆恩。臣定当细心调教这方庚。

    此子,武功虽处于中等,暂时还不会骑射,然则,此子身体素质甚好,乃万里挑一者。

    不出一二年,臣王禀定当把此子方庚,调教得弓马骑射娴熟,为我大宋军中再添一员年轻的勇将!”

    “如此,甚好!”赵吉高兴道。

    不过,赵吉还是低声地提醒了身边的王禀:

    “王统制,方庚之户籍,暂在方腊匪军占领的青溪县城。

    王爱卿在没有摸清其身份是否真实的情况下,要防备其是否为冒名顶替者。

    要有备无患,别让方腊反贼派出的间谍,混入城中。”

    王禀赞佩地回奏道:“多谢官家提醒,臣王禀谨遵圣谕。”

    其实,王禀绝对是个文武全才的武将,就是赵官家不让他防备这个暂时不知道真假身份的方庚,他也会在没有查证其真实身份之前进行提防的。

    毕竟,王禀身出名门,文武全才,家学渊源流长,智商是足够的。

    王禀的祖先中,出了两位名相,王禀的二十七世祖是东晋丞相王导,他的七世祖是唐昭宗时宰相王抟。

    王禀的祖父王珪、父亲王光祖,都是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曾在北方保家卫国,力抗契丹辽国……

    ……

    “臣王禀启奏官家,方庚已安排在了臣王禀军中,当了一兵卒。臣王禀,今后会重点对其考察的。”

    赵吉头点道:“如此甚好。”

    ……

    赵吉带领着郓王赵楷、康王赵构,视察完杭州城的布防后,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回到了杭~州府衙……

    康王小赵构,陪着父皇经过了这大半夜巡视的折腾,他已经困得直打哈欠……

    而郓王赵楷,虽然也困,但是,他看到了父皇那全无睡意的样子,即便是他想打哈欠,他都咬紧牙关,不敢张开嘴,更不敢露出倦容,以便给父皇留下一个好印象。

    赵吉摸了摸小赵构的脑袋,说道:“构儿若困了,回去睡了吧!”

    今年十三岁的少年赵构,倔强地摇头,道:

    “谢父皇,儿臣虽困,但是父皇为国事操劳而不去入寝,儿臣甘愿不睡,以陪在父皇身边尽孝。”

    赵吉一笑,道:“今夜,楷儿和构儿,陪在朕身边,朕心甚慰。你俩在陪朕视察城防之时,表现甚好。”

    赵楷和赵楷皆一愣。

    今夜,他俩陪在父皇身边,对于城防之事,他俩不太懂,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为何反而得到了父皇的夸赞呢?

    赵吉看着两位皇子的疑惑的表情,解释道:

    “城防之事,以及军中之事,朕不如那些将领们懂得多,你二位皇子亦然。

    故此,你等不多言,便是识趣了!

    即便是朕,也未曾过多干涉王统制之布防。”

    赵楷和赵构深以为然地点着头。

    赵吉继续教导道:“楷儿、构儿,这便是‘专业之事,交于专人办之’的道理。

    为君、为王者,只需如汉高祖那般‘知人善用’,便弥足珍贵了!”

    赵楷和赵构都是非常聪明的,经赵吉这一点拨,立即顿悟其中的大道理。

    两位皇子叩首,道:“儿臣叩谢父皇教导……”

    ……

    赵吉这一夜是不打算去睡了,他得到了杨志部骑兵的回报:招安使者张邦昌、刘豫、刘麟皆入方腊匪军的营盘内……

    报信者,还将这三位招安使者,在一路之上犹豫不敢去方腊匪军的怕死表现,一并报给了赵官家……

    赵吉这就放心了。他本来就是知道,在历史上方腊是绝不接受朝廷招安的,哪怕败退至山洞之中,也继续负隅顽抗……

    只要招安使者张邦昌、刘豫、刘麟,进入到了方腊军中,那么,他们三个软骨头的玩艺儿,想招安铮铮铁骨的反贼方腊,做梦去吧!

    那招安,是根本不会成功的。

    招安不成功的后果,极大可能有两种,一是方腊杀此三人或一二人,二是方腊招降此三人或是其中一二人。方腊把招安使者放回来的可能性极小。

    即便是张邦昌、刘豫、刘麟这三人中,谁被迫投降了入了方腊的贼伙,那么只是晚杀几日罢了。方腊必败,义军骨干都要被清算,何况是叛宋投敌的使者呢?

    如此一来,朕的“借刀杀人”之计,便成了。会把未来的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和兵马大元帅刘麟,统统杀死于‘蟒蛇未长出龙角和龙爪’之前……

    其实,赵吉在心中,

    七分鄙视张邦昌;

    十二分鄙夷刘豫、刘麟父子;

    十分敬佩敢于反抗压迫的反贼方腊,叹其是一条好汉!

    奈何,朕现在的位置决定了朕的立场,那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方腊必须得死!

    赵吉思索着,如果招安使者中有谁投降了,那么,方腊得知朕在杭~州城,禁军和厢军加在一起,如今守杭~州城的军兵不过二万人。方腊他会不会绕过正在攻打的富余城,奔袭而来先攻打朕所在的这座杭~州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