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第65章 公子申生

第65章 公子申生

    《晋世家》·公子申生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意欲改立太子,献公的这种想法自得到骊姬之后就开始萌生,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作为太子,一个国家的储君,未来的接班人,看上去很是荣耀,但是没有正式登基之前,无一不是惶恐戒惧,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太子这个位子就不是自己的了,而且一旦太子之位被废,即便你并没有政治野心,也难逃政治势力的清算,毕竟你虽无意他人有心。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

    正如晋献公回应里克的话,我儿子多着呢,谁做太子还说不定。晋献公的人一时冲动,让里克选择了回避。

    里克谢病,不从太子。

    里克教导申生时说了一番话,想来这些话是针对申生的为人,里克自然了解太子申生是一个尊重践行孝道的人,所以叮嘱他且子惧不孝,毋惧不得立。

    修己而不责人,则免於难。

    这番话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里克作为一名成熟的政客,后期铲除骊姬一党,手腕很硬。

    但是晋献公更硬,太子申生是一个性情柔和的人,里克知道申生不会造反做出叛逆之行,但又不忍见申生无辜被废,因此劝诫申生安分守己,即便被废,也不要有其他乖戾之举,尚可免祸。

    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

    晋献公的鼓舞激发了骊姬的野心,开始搜集不利于太子申生的证据,以申生的为人,自然找不出,只能设计陷害。

    要说骊姬敢于去做实在是晋献公的刺激。

    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柰何以贱妾之故废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骊姬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

    骊姬的话是真心话,太子申生有他自己的势力,虽说秉性良善,但得到百姓拥护,在军队中也有声望,如果无故废太子,就算骊姬的儿子得到太子之位,献公死后,也未必能如愿继承。

    最好的办法就是败坏申生的名誉,挖坑让他跳,然后顺理成章。

    这是晋献公给了骊姬希望之后,骊姬得以野心膨胀。

    太子申生的选择是什么呢?

    在得到太子可能被废的信息后,重臣士蔿劝申生,你跑吧,学习下吴太伯,还能博得礼让之名,好过留下来罹难。

    申生不愿意这么做。

    我们回头看士蘶的话很有道理,把太子的位置让出来,既然你愿意做一个至纯的孝子,那么可以这么做,满足你父亲献公的愿望,不要让他做出驱逐甚至杀戮亲生儿子的事,如果他真的做了,不是陷你父亲于大不义吗?

    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

    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

    当投毒案发生后,有人给太子想办法,这个事肯定是骊姬办的,依你的性格所为,献公也应该清楚你做不来,为什么不亲自去澄清自己呢?

    申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父亲老了,又特别喜爱骊姬,没有骊姬寝食难安,我要去申诉,他肯定会生气,惹父亲生气是不孝的行为。

    前面说过,申生最好的方法,或者说两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效仿吴太伯,留下来,最终父子会决裂,他应该会想到这个结局,这里看,申生不算是个变通的人。

    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於新城。

    也有人说,不如跑吧。

    申生也没有听,我这样出去,多没面子,谁又愿意接纳我呢,死了算了。

    申生自杀。

    太史公并没有对申生进行任何评议,只是详尽的记述了骊姬受宠,申生蒙冤的过程。

    献公有废太子之意,但无杀太子之心。

    申生口中所说不忍有伤献公,但他最终的选择不也让献公留下昏惑的丑名吗?

    来比照儒家圣贤大舜的做法,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一家人都想杀了舜,但是没办法,杀不了,舜跑开了,一家人有困难的时候,舜又来了。

    这才是真厉害,也是真孝,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

    孔子极为标榜的吴太伯是怎么做的呢?

    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太伯知道自己虽为长子,但是察觉到太王有立季昌之心,于是跑掉了,所以孔子赞叹“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公子申生,远可以学大舜,“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近可以学吴太伯,“乃奔荆蛮,以避季历”,最不济也可以出走他国,避免父子决裂。

    他最终选择却是自杀新城,实在太不明智,不忍伤献公之爱,却让献公得一个“昏惑”的丑名。

    这是愚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