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403章 王子比干

403章 王子比干

    宋微子世家》·殷末三仁·王子比干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周武王封比干之墓。《史记·殷本纪》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谏,不听,自己跑掉了,箕子谏,不听,也跑掉了,一说被囚禁《史记》中说箕子装疯卖傻,隐居鼓瑟以自悲,就是说不理朝政,爱怎么着怎么着,不管了。王子比干性刚直,这三人都是纣王的直系亲戚,微子是纣王的亲哥哥,箕子与比干是纣王的叔叔。箕子与微子脾气柔和,见纣王荒于政事,而西伯势力渐大,已构成对商的威胁,他们知道纣王暴戾,几次劝谏之后都跑了。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纣王这个人很了不起,文武全才,手格猛兽,智力也超群,说他智慧足以拒绝别人的建议,跟他论辩赢不了,自觉满朝文武才力都不如他。以纣王的个性特点,不可能对西伯势力的威胁不了解,实际上这时候纣王已经不能控制西伯昌,再加上边境东夷侵扰,主要兵力被牵制,长途奔袭,战线很长,国力肯定受影响,西伯趁势起兵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拉拢四方诸侯,在纣王疲困交加的时候,逐渐蚕食商都周边,已经形成了对商都的包围圈,就等最后一击了。

    纣王接班的时候就是个烂摊子,说实话,如果你只是劝谏你不该这样不该那样,那你说该那样?如果没有壮大国力的办法,只是要求纣王约束自己,纣王肯定不听。后世的评价都把纣王败亡的原因归结于不用三仁,其实不然,用三仁,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仅仅认为纣王的私德导致商朝的灭亡,我个人不同意。这人完全是儒家的论调,一律强调国君私德,不考量全局形势,反正纣王败亡了,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索性把屎盆子扣到他头上去,让他自己承担责任。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纣王的罪责在哪呢?武王伐纣给的罪名也不过是沉溺酒,爱女人,其他罪状都放不到桌面上去,总之就是势力大了,想打你随便什么理由都可以。到了后世,儒家的各种演绎,把纣王就搞臭了,子贡曰:纣之不善,非如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子贡说的话。什么意思呢,纣王其实没那么坏透了,不过他失败了,天下之恶皆归焉。

    再说比干,要不要必须死,比干认为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这完全与他的性格有关,大势所趋,商朝败亡之象已很明显了,这也是多少年来的积弊所致。死谏改变不了历史,能臣才可以,王君的私德有时候并不那么严重,齐桓公与管仲就是个例子。看起来齐桓公的私德比之纣王更有甚之而无不及,但是管仲了不起。纣王有谁呢,只有几个忠臣,拿不出办法来,出了问题就骂纣王这不行那不行,怎么行怎么办没有,总之就是你不行。纣王肯定知道天下局势已不稳,不用你多说,如果纣王不喝酒了,不爱美女了,江山就能稳固,我想以纣王的才智应该有正确的选择。最终还是形势的问题。

    当然,比干不怕死,也不简单,能从容面对死亡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原本不能功利化,不能以事功去衡量评判,他做了自己的选择,践行了自己的信念,这点对他来说已经够了,价值不是由别人去定的,而是自己的体验。从这点上说,比干有他高尚的地方,忠于商朝,不忍做周民,就算纣王不杀他,商朝灭亡比干这样的性格,也不会苟活于世。

    孔子在《论语·微子》里,“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矣’。孔子说“殷有三仁”,却将谏而死的比干放在第三位,他敬重比干的刚直,却不太赞同比干牺牲。他不赞成死谏。孔子说:“谏有五,吾其从讽谏乎”。

    提到劝谏,不得不提齐国的晏子,晏子对齐景公,各种形式的劝谏,很讲究艺术,有时候你觉得很滑稽,但是很切中实际,既给齐景公面子,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看着办。齐景公很多次都接受了晏子的谏言。毕竟忠言逆耳,老子曰曲则全,拐个弯,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