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隔着银河系的距离 » 6.数星星的孩子

6.数星星的孩子

    家里的大人们急匆匆地吃了些早饭,就出门去自家的农田里忙活了。

    辛晓云只好和表弟表妹玩,幸亏他们只比自己小两三岁,大家都能玩到一块去。

    和表弟交流切磋下电脑游戏技能,和表妹交流谈心,分享一些心事秘密,那感觉真爽!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将桌椅饭菜搬到了门前的院子里,天高地阔地吃了起来,他们边吃边讨论着今年的收成。

    远方,一大片七彩的晚霞犹如鲜艳的锦缎一般挂在天边。当天际最后一抹霞光渐渐地褪去时,整个天地都暗淡了下来。

    这时,户外的蝈蝈们、蛐蛐们、青蛙们开始热闹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好像在比赛谁唱歌好听。

    记得小时候,他们三姐弟也曾加入到这大合唱中。最后,都以他们累睡着了而告终。而那些天生的歌唱家,日复一日在旷野里歌唱着。

    忘不了小时候,每年夏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先在家门口泼一大盆水,给地面降温,由于天气炎热,地面一会就干了,然后大家把竹床、席垫都搬出来,晚上都睡在外面,特别凉快、舒服。

    那会儿可热闹了,大人们家长里短说不完。而小孩们都缠着外公讲故事,外公的肚子里装满了传说故事,张口就来。而且外公模仿人物总是惟妙惟肖,孩子们都爱听他讲故事。

    传说桐城菜子湖旁边有个燕子矶,风水宝地。桐城大学士张英的祖坟就葬在此地。

    康熙皇帝下江南,临行前召集各位官员:“各位爱卿,家乡有什么奇特美景一一道来,朕定去一游。”

    张英说:“臣的家乡桐城菜子湖边燕子矶,是臣的祖辈风水宝地,也是个吉祥之地,我主如有兴趣,可以到此游玩一番。”

    康熙听后,连忙问:“燕子矶有什妙处?”

    张英神采飞扬地说:“此地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

    康熙帝将信将疑,到了沿江地带,先派大臣到桐城菜子湖边察看。果然有个燕子矶伸向湖心。

    时正是秋天,许多渔民白天摇着小船到湖里搞鱼,他们双手划桨的姿势就象作揖一样,还有数不清的渔民用小丝网盆搞小鱼,两手划着小划子更象作揖。正是应证了日有千人唱喏,夜晚湖边的人家到湖边逮螃蟹,照鳝鱼,有的打着灯笼有的提着小马灯,把菜子湖周围水映得一片红光,似有千万盏明灯落在湖旁,不是夜有万盏明灯么?

    那位大臣叹服,迅速向皇上呈报,张英家乡美景正如大学士所言。

    康熙非常欣赏张英的才华,赞道:“桐城有此奇景,难怪出了张爱卿这种奇才,真是大清之幸也!”

    听完一个故事,大家还意犹未尽,缠着外公再讲一个。外公乐呵呵地看着这些“小馋猫”,没办法,只得再讲一个。

    清康熙年间,桐城文人方苞和戴名世到安庆府参加乡试回家,途径孔城的白兔湖。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他俩走得浑身是汗,又饥又渴。

    忽然见到湖边有一戴草帽,穿着对襟小褂,脚一双草鞋的老汉挑着一担水生生的莲藕。

    方苞提议道:“我和兄长何不去买几节鲜藕解渴充饥。”戴名世立刻表示赞同。

    方苞来到老大爷面前,双手作揖,说:“老伯在上,学生干渴,请卖几节鲜藕,如何?”

    老人道:“老汉不是卖藕之人。我出几道俗语你们猜一猜,猜对了,我的鲜藕尽情享用,猜不对,你们走人。”

    方苞想,我们名扬四方,才高八斗,什么谚语俗语能难倒了我们不成?

    老伯说:“世上最深的是什么?最浅的是什么?最甜的是什么?最苦的是什么?”

    方苞淡淡一笑,这有何难,便说;“最深长江大海,最浅白兔湖滩,最甜蜜蜂酿蜜,最苦猪胆黄连。”

    老伯摇摇头,挑起担子就走。

    方苞心想难道不对?这时戴名世从后面赶来,方苞陈述原委,戴名世毕竟年长十几岁,经历世故多些,他说:“老人儿子早夭,可怜大热天挑着莲藕四处莽波,故出此语给我们猜。”

    方苞顿时恍然大悟,追上老伯,作了一揖,说道:“学生想起来了。喉咙深似海,浅不过眼睛皮,夫妻恩爱甜似蜜,老来无儿苦黄连。”

    老汉笑道:“你们学生晓得我孤苦老汉的心思,这莲藕你们尽情地享用吧。”

    外公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对外公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央求着再讲一个。

    外公双手一摊,对孩子说:“外公白天干活累了,要歇息了,你们自己耍去吧。”

    孩子们眼见没办法,就转身去央求外婆。外婆一脸慈祥地笑着说:“我给你们念个童谣吧。”

    于是,孩子们跟着外婆一起去念有趣的童谣。

    火亮虫,夜夜飞,爹爹叫我捉乌龟。乌龟没长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没有开花,爹爹叫我扯黄瓜;黄瓜没落地,爹爹叫我去唱戏;唱戏没搭台,爹爹叫我去爬柴;爬柴不够爹爹烧,爹爹把我头上打一个包。我跟奶奶讲,奶奶把我头打一个眼......

    (注:爬柴就是去山上去收松树叶子或其它柴火。)

    孩子们欢快地跟着外婆后面念着歌谣,这歌谣朗朗上口,念几遍,孩子们就学会了。

    外婆见孩子们兴致很高,又开始教下一首。

    “反唱歌,倒起头,家婆菜园里菜吃牛。爷十三,娘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我去家婆家里去报喜,家婆还在摇窠里哭。”

    (注:家婆就是外婆。)

    孩子们一边拍手念着,一边哈哈大笑。

    “这什么菜,可以吃牛,真是牛!”表弟连连竖起大拇指,开怀大笑。

    辛晓云和表妹的眼泪都笑出来了,说:“这一家人怎么这么奇怪?大的年龄小,小的年龄大,哈哈哈……”

    外婆慈爱地看着孩子们,笑着说:“所以才叫反唱歌呀,都是反着说的。”

    孩子们都拍着手说:“好玩,好玩。”

    外婆也很高兴,但毕竟年龄大了,比不上孩子们精力旺盛。

    “我再念一首,就要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干活,你们自己念了。”

    河里撑船河里划,嗷声大姐来喝茶。端条板凳拦门坐,几样的大姐几样的花。正月梅花朵朵开,二月杏花开出来。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啬薇靠墙开。五月枝子见里黄,六月荷花满之塘。七月菱角飘水面,八月桂花满院香。九月菊花家家有,十月芙蓉赛牡丹。十一腊月无花开,大雪霏霏飘下来。

    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欢快地念着,那欢声笑语传出了农家小院,飘过了村前的池塘,在天际久久回荡。

    记得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没有这么多花白头发和皱纹;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清晰可见;葡萄架下数星星的孩子还有很多;周围的空气还是那么香甜……

    “真想回到小时候呀,那时候无忧无虑,多快活。”辛晓云双手枕着头,望着天花板吊灯感叹道。

    表妹也附和道:“是呀,还是小时候好玩,现在整天就是写作业。而且,人长大了,也没小时候单纯、有趣了。”

    辛晓云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为什么人越长大越无趣?为什么会越来越孤单?为什么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的本心?

    这些问题,表妹说不出答案,辛晓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只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对人生对未来第一次有了一些疑问。

    这些疑问,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每个人在生活中,细心寻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盛夏的中午,午睡是最好的打发方式了。吃过午饭,大家闲聊几句后,都各自回房休息了。

    辛晓云躺在那张凉爽的竹床上,睡得正酣,突然被一阵阵清脆的信息提示音吵醒了。

    “亲爱的,快来火车站接我!”

    “怎么不回我信息,我要迷路了!”

    是刘晗月的声音,辛晓云使劲拍拍自己的脸蛋。疼!不是做梦。

    “什么火车站呀?”辛晓云不解地问道。

    “你们老家有几个火车站呀?”那边传来紧张的询问声。

    辛晓云一听“老家”,下巴都惊得掉地下了。她怎么追我追到老家了。

    前几天,刘晗月一直吵着要找自己玩,没理她,结果人家直接找上门了。

    辛晓云叹了口气,霸道总裁般回了句:“呆在那,别动!”

    幸亏外婆家离火车站不远,打个车10分钟路程就到了。

    等到了火车站,辛晓云惊得就不仅仅是下巴了,整个人都快惊得跌倒在地上了。

    刘晗月是带着一个旅行团来的!他们四人一人拖个行李箱,脸上堆满职业假笑,一字排开,好像等着大领导来检阅般。

    至此,“五味俱全部落”全部成员集结至此。

    “刘晗月,你想干什么?”辛晓云伸出右手作势要打她。

    刘晗月一个机灵闪到夏之光背后,努着嘴说:“是他天天吵着要找你,跟我无关!”

    夏之光听了,脸“腾”地红了起来,没想到一见面刘晗月就把自己出卖了,气得狠狠地瞪了她一眼。

    唐彦霖见了,连忙说:“唉呀,这么好玩的地方,你一个人独享,太不够意思了吧。”

    吴自在也一旁疯狂点头,应和着说:“就是,就是!”

    “就是个大头鬼!”辛晓云知道,己寡敌众,自己一个人是说不过他们的。于是,转身说道:“我只接收刘晗月,你们自己找地方住去吧。”

    “没事,我们三个大男人不用你操心。”吴自在拍着胸口大言不惭地说,惹得两个女生哈哈大笑。

    安顿好三个男生的住处,辛晓云带他们去外婆家参观。

    表弟表妹喜欢热闹,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外公外婆让辛晓云他们好好招待同学们,就照常下地干活去了。

    “我们老家可好玩了,有山有水。你们想玩哪个?”表弟可真算是家乡的优秀推荐人。

    “我们都要玩!”吴自在和唐彦霖异口同声地喊道。

    “先带你们去天下闻名的六尺巷看看吧!”表弟得意地说。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一行人在表弟的带领下,来到六尺巷前。

    众人抬头望去,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字苍劲有力。

    大家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所提诗句。

    唐彦霖摇头晃脑大声朗诵起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众人捧场地喝彩鼓掌:“好诗!好诗!”唐彦霖也得意极了。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

    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表弟一改往日嬉皮笑脸样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历史老师也经常说,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

    大家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