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浪草 » 第二章【谈青年】

第二章【谈青年】

    我先前说过,我懒得写标题。但,为了读者乃至于我自己好找。我觉得在章节上加一些小标题更好。

    至于我这期的文章为什么叫谈青年?它自有它的原因。

    不知道各位是否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不止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一代也开始向迷信寻求安慰。我知道,在不如意的时候相信冥冥之中有命运的转盘在操纵着一切。很爽,我也曾在此中找寻安慰。

    但,,这样真的好吗?

    我相信这时候人们所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管你屁事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又没碍着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或是‘啊,对对对。’

    我承认,我这就是多管闲事。但我多管闲事的原因,只是想给有兴趣的人们一种思路,也仅仅是一种思路。所以如果有兴趣的大可一看,倘若没什么兴趣,我也不可能强求。

    好了。闲话讲到这里。

    首先,我们先得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有迷信?】

    当然,我鼓励大家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答。这样,这个问题才会有属于你的回答。而不是任由别人的思想在你的脑中跑马场。

    各位有自己的回答了吗?

    那我在这里给出我的回答,【恐惧与无力】。我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实验,将三只刚刚孵化的小鸡放在三个一样的玻璃缸内,每当小鸡用头撞击玻璃箱时,工作人员就给它们喂食。一直长时间持续下去,三只小鸡都明白了只要敲玻璃就会有食物的道理。

    如果从这时开始,当小鸡撞击玻璃而不在给它喂食,结果会是怎样?

    显而易见,当我们停止给一只小鸡喂食时。它会疑惑,继而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去撞玻璃。但,当发现毫无用处时。它会咬去自己的羽毛,特别是当它观察到其它同伴以同样的方式获取了食物时。

    这个实验的真假无法判断,它可能只是某人大脑臆想出来的结果。但却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迷信的由来和危害。

    但说到底,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迷信。我也十分承认在灰暗的时刻寻找情感寄托的行为,有时,它似乎是茶余饭后的谈笑。但,在某个时候,我们受到了打击,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某个预言。我们发现它出人的神奇。于是越陷越深,乃至,怀疑世上是否真有命中注定。

    我很抱歉,我无法给出某个具体解释。但哲学上称它为习惯性期待。

    好了,我们在上述已然证明了经验的不可信。。。不,并非是不可信。而是我们的习惯导致的可能性偏差。

    这点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一定描述,我在此借用费孝通先生的经历。

    ‘在抗战时期我们一家搬到昆明的乡下去,小孩犯了牙痛。喝什么都吐。只好求助于房东太太。太太一眼就看出了毛病。嘱咐我们用咸酸菜和青蓝布擦牙龈。果然用不了三天就好了,这里家家都生这种病,因而家家都会治。因为有用,反而不追求其中的科学原理了。’

    相信有读过乡土中国的读者知道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我以为这是个可行的例子。所以还请各位读者原谅我的浅薄。

    讲了一堆,我的根本目的只证明了一点。【我们人为的赋予了一些行为意义,有一些依靠。但我们的意义与事件本身的关联,是有待考证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不是真的。但,如果我们能确定我们自身是行为的控制者。换一句话,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情感,而不是被莫须有的迷信捆绑。也决不会成为我们逃避推卸的借口。

    我以为不被莫需有所捆绑的最好方式,是视己身强。

    换个说法,神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人们自行体会,当一个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大不相同。

    这也是所谓

    上帝只帮助强壮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