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真不是网文作者 » 第二一零章 调查

第二一零章 调查

    评书的历史比相声长得多。在古代文化普及度不高,大部分人都是不识字的。而他们了解一些东西、明白一些道理的渠道就是依赖于说书人。说书这门技艺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而当前夏国的评书深究起来正式的形成时间则是在明末,流传至今数百年了。

    和相声一样,在夏国成立以后依赖于广播的发展,评书重新焕发生机,听众甚广。后来电视开始普及的时候,还有电视评书节目。可是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评书逐渐式微,连相声都不如了。

    相声还有晚会、慰问等一些生存空间,但评书的空间越来越小。即使在今天,依赖于一些小剧场,相声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评书依然不景气。除了几个老艺人勉强支撑,新人有些青黄不接的苗头。现在百姓能看到的线下的评书表演也多是依赖于相声剧团,在演出当中加一段评书表演,很少有单独的评书演出团体。

    起行想把网文和评书结合起来,做一个探索,目前只能找相声团体合作。当然,如果反响不错的话,后期可以开一个单独的书馆。

    至于内容倒是不必过于担心,反正网文数量众多,总有合适的。而且都说网文作者水,但是评书艺人比网文作者还水。

    像传统的四大名著,一百回、一百二十回的回目,评书艺人可以说到几百回。如果看评书本子,一些传统名著都被扩容了很多的东西。而且评书艺人在说书的时候还喜欢闲白,一个钟头的时间可能大半时间都在闲聊。一个评书人物可能就引申出许多新的故事。

    当然了,网文和评书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也不能拿来就用。具体的还要等找到合作团队以后细谈。

    除了评书以外,另一个偏向于传统的行当,话剧,也是叶宁瞄准的合作对象。

    夏国历史悠久,剧种众多,小的地方剧种不说,单单有影响力的剧种就十几种。不过作为戏剧的一种,话剧在夏国的历史并不长,刚刚百年左右。

    上世纪初,话剧这一戏剧形式进入夏国,然后开启了风雨飘摇的百年之路。在上世纪前半叶,夏国风雨飘摇,话剧这一艺术形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有时它成为了一种武器、一剂鼓舞振奋民心的良药、一个唤醒民众的警钟。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辗转到了夏国成立,话剧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在上世纪末,话剧和相声等传统艺术的命运差不多,越来越小众。

    也不是它们不好了。只是当时夏国经济实力弱,百姓没有闲钱,无暇考虑娱乐。所以许多剧团为了生存,都开始拿补贴,成为国有剧团。

    剧团活了,但是话剧死了。演员没有进取心,作品不接地气。一些经典的剧目也成了小众的艺术,与普罗大众无缘。

    直到新世纪初期,夏国著名的喜剧大师陈佩斯一头扎进话剧这片荒漠,激起了一片涟漪。

    陈佩斯,一个不喜欢喜剧却被迫走上喜剧之路的天才。他的所作所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夏国的电影色彩还没有喜剧的容身之处。他拍摄了第一部喜剧电影。

    1997年,冯大炮拍了内地第一部贺岁喜剧,从此贺岁喜剧成为春节电影市场的标配。而此时的陈佩斯基本已经告别电影圈。此时距离他最后一部参与制作的《太后吉祥》已经过去了两年,没有人记得这部电影当时的标签是“第一步贺岁片。”。

    八十年代,夏国的喜剧形式还被相声把持。他演了一个《吃面条》,从此夏国多了一个新的喜剧形式,并且逐步取代相声。

    当90后、00后熟悉的小品演员陆续在春晚大放异彩的时候。因为版权问题,陈佩斯对春晚说了NO,然后上山种树了。

    世纪之初,话剧团队都在捧着铁饭碗,在演着严肃题材的话剧,而私人话剧团队近乎没有。陈佩斯拿着三十万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一头扎进话剧市场。他成功了,第一部作品《托儿》票房四千万。

    话剧市场的四千万!这无异于一个炸弹震惊整个话剧圈。而此后风靡夏国的喜剧团队开心麻花要到两年以后才成立。

    如今经过几年的探索以后,话剧市场也在慢慢的复苏,各地都有了私人的话剧团队。话剧市场虽然还不繁荣,但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网文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话剧改编,但一些经典剧情如果拿到话剧舞台,效果应该也会不错。开心麻花的经典话剧《夏洛特烦恼》现在还没有诞生,离搬上大荧幕更是遥遥无期。可它的许多桥段和网文当中的娱乐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其便宜别人,不如自己下场。当然了,想要把网文的故事搬上舞台,比把网文改成评书难得多。除了需要一群演技精湛的演员。编剧,尤其是懂网文的编剧也是重中之重。

    ……

    除了这些可以在线下实验的点子,叶宁还有一些其它可以延伸的点子,不过有些想法在他看来都不靠谱,过于天方夜谭了。所以还是先把目前的几个想法实现再说。

    而且不管是书店、读书会、社团抑或者传统的评书、话剧,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叶宁一拍脑袋可以想出来一个想法,但是不能一拍脑袋就上。

    就算在别人看来他这是打水漂的做法。可打水漂也有打水漂的玩法,每一个想法、项目都需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制定可行性报告的。这样即使真打了水漂,也有几个水花。而不是一头扎河里,扑通一下没影了,连个水花也没有。

    况且在他的规划当中,线下的市场不是水漂激起的几个浪花,也不是大海腾起来的巨浪。不管是水花还是巨浪,总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他想让线下市场变成趵突泉,不停的喷涌。

    趵突泉,泉趵突,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