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十四章 刘吴的第三次战争

第十四章 刘吴的第三次战争

    公元415(东晋义熙11年)3月初,刘裕以皇帝的名义,下发了一篇讨伐吴承宗的文书。

    “吴贼为祸东南,割据一方,以拒朝廷,人神共愤,天下臣民当联合共击之!既以大将军刘裕统领天下兵马,南下讨贼!”

    那一刻,安定了一年多的东晋军队再次行动起来,刘裕结合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在加上想一战定乾坤,出动的规模可以说是极其庞大。

    史称“宋武帝以万骑,士卒五万,共计六万余人,悍然南下!”

    刘裕这一次可以说是把老本都拿出来了,一万骑兵全部都是他的精锐,这些年来和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王牌骑兵,由此可知他心里多么希望统一南方。

    甚至于可以说,依靠这一万骑兵,他就可以获得吴承宗势力范围的野战主导权,吴承宗除了固守城池,别无他法。

    尽管失去了龙川,吴承宗的势力范围依然庞大,比起被灭亡了的南燕都大,所以刘裕计划这一战的时间是一年起步。

    3月19日,刘裕大军从健康出发,抵达临海城外,一时之间把临海包围起来。

    这时候的临海只有一千人,并且没有什么大的将领坐镇指挥,那么他的沦陷也是可以预见。

    24日,临海城破,晋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吴承宗的第一个缓冲带城市。

    这一个过程吴承宗没有派遣一兵一卒,甚至于开始集合大量物资,投入到晋安郡,建安郡,邵武地区,巩固防线。

    如此一来,在永嘉的两千军队就被孤立了,他们是吴承宗挑选出去的,基本上都是自愿去消耗晋军的人,所以吴承宗并不担心他们的士气。

    两千人的敢死队足够让刘裕知道他们的决心。

    4月1日,刘裕大军兵临城下,包围永嘉,之前作为吴承宗行政中心的永嘉早已经被加固了几次,高大无比,甚至可以说永嘉的城池坚固程度是东南第一。

    如此高大的城池刘裕也是摆出来了足够的重视。

    他的战术就是骑兵在外围围点打援,步兵死磕城池。

    当一个人,一个国家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谋略,比如说刘裕,他的强大震慑天下,接下来攻克其他城池也是按照这样的战术就可以让吴承宗崩溃。

    吴承宗他们完全没有实力和刘裕野战!

    看出来刘裕的战术之后,吴承宗拍板决定,固守永嘉!

    可是他们没办法派遣军队支援怎么办?

    水军。

    永嘉一面靠海,并且距离晋安郡并不远,吴承宗便打算十天往永嘉运输三百士兵和大量的粮草和武器,并且把身边的林大派遣过去作为临时最高统帅。

    一时之间,永嘉变成了双方全力以赴开战的地点。

    5月11日,刘裕在死磕永嘉四十几天之后也是累了,他很清楚永嘉一直在输入源源不断的物资,可是他依然没有拦截,他打算耗死吴承宗,他不相信一隅之地的吴承宗能和他打消耗。

    就这样,时间持续下去,刘裕依然在死磕,可是却没有一成不变。

    他派遣檀道济,王镇恶两人率领五千骑兵绕过武夷山南下,前往广州地区。

    5月22日,檀道济大军进入龙川,并且调遣广州交州地区的士兵和土著军共计一万七千余人,随后猛然发起对兴宁的攻击。

    这时候兴宁的守将是吴承名,带着三千人守卫南方门户。

    檀道济大军杀来,他第一时间关闭城门,开始打保卫战。

    兴宁位置很重要,一旦沦陷,晋军就可以在吴承宗的根据地里面横冲直撞,然后和刘裕里应外合,剿灭他们。

    所以吴承宗第一时间派遣三千军队南下,于大文临危受命,打算支援吴承名。

    这一战很多人都觉得悬,其中最主要的是檀道济麾下的五千骑兵。

    6月4日,于大文在野外和檀道济三千骑兵接触,哪怕这三千人是吴承宗麾下的精锐,可是奈何双方实在是实力差距太大,就算是他们的步兵方阵让骑兵的优势下降,可到最后依然是无法战胜檀道济,到最后于大文甚至是放弃了大部队,让大军殿后,随后率领五百人撤退。

    这一战,檀道济损失七百多骑兵,而于大文两千五百人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回到晋安的于大文并没有被吴承宗责罚,毕竟这一战谁都看得出来,没法打啊,那个朝代步兵可以战胜同等数量的骑兵?

    但是吴承宗打算死磕,和檀道济死磕。

    6月11日,吴承宗调遣一万八千大军,其中包括两千骑兵,交付甘祖,于大文,林大三人。

    大军悍然发起了进攻,檀道济都没有想到吴承宗那么看得起自己,双方加起来三万多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本来人数上晋军就已经差了一点,结果他们的军队凝聚力比起吴承宗军差了许多,更要命的是为了剿灭甘祖大军,檀道济根本没有多少人包围兴宁,于是吴承名再一次发挥他的特点。

    人有多大胆,就有多狂妄。

    吴承名放弃兴宁,倾巢而出,对着檀道济大军后背发起进攻。

    一场混战爆发起来,率先崩溃的是晋军。

    6月19日,晋军崩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骑兵因为自己人的自乱阵脚无法发挥,被甘祖麾下的大军拉近距离乱箭齐发,损失惨重。

    檀道济和王镇恶只能灰头土脸的率领四百骑兵落荒而逃,直奔广州城。

    此战,晋军大败!

    前后一万七千军阵亡八千,溃逃三千余,投降五千余人。

    毋庸置疑,吴承宗获得了胜利,并且歼灭了刘裕麾下一半的骑兵。

    吴承名抓住机会,扩大战果,一举拿下龙川,把缓冲带拉长。

    这时候吴承宗依然是在坐镇晋安,掌控全局,他的麾下依然有八千士兵可以调动。

    整个武夷山东部的吴承宗军早已经恢复到了三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展到了三万五千,所以才能有底气和刘裕对抗。

    得知兴宁大败,刘裕怒不可遏,之前吴承宗大军南下他并不是不知道,可是依然是稳扎稳打,不想绕过永嘉,谁曾想檀道济和王镇恶竟然溃败了,还损失了他几千骑兵。

    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暴怒。

    不过永嘉也是快要撑不住了,虽然说兵力和物资一直在补充,可是这段时间双方大战,早已经让永嘉破烂不堪,很多城墙都已经裂开了。

    果不其然,6月27日,刘裕进入永嘉,并且把城内一千多战俘斩杀,把他们的头颅割下来扔到了闽江对岸,震慑吴承宗。在此之前,林大见势不妙,带着几个亲兵划船跑了。

    永嘉沦陷,意味着一直到闽江的几百里地区都已经落入刘裕手里,吴承宗北方的缓冲带消耗殆尽。

    接下来才是好戏出场,真正的大战。

    7月2日,刘裕大军集合,来到了建安郡,并且展开架势,随时准备战斗。

    建安郡位于闽江防线中部,一旦沦陷,那就等于被刘裕撕开一个口子,不管是顺江而下攻克晋安郡还是水陆攻打邵武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不过吴承宗也是早有准备,他甚至于在建安布置了他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前后共击一万人驻守。

    南方已经没有什么威胁,甘祖率领大军回到了晋安,随时准备支援建安。

    这时候,吴承宗派遣士兵来到了建安郡外,那是他的来使,想和刘裕谈判。

    刘裕并不想谈判,但之前的兴宁大败让他认清楚现实,死磕吴承宗他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吴承宗的来使叫曹达,是一位低级将领,只能统领一百人而已。

    今天他自告奋勇来到这里,早已经视死如归,吴承宗之所以寻找他是因为他看起来凶悍,具有震慑力,并且脑子灵活。

    看着曹达,刘裕面无表情,问他吴承宗想干什么。

    曹达回答,说“大将军(吴承宗)其实一心在于天下百姓,并没有和宋公作对的想法,奈何宋公数次来攻,大将军希望能和宋公化干戈为玉帛,停战,甚至可以全体迁徙到南阳郡(今南阳),为大晋抵御胡秦!”

    曹达说的义正言辞,可是他得到的只是刘裕和麾下将领的冷眼旁观。

    虽然说兴宁大败,刘裕骑兵损失惨重,可是他的根基依然还在,他不打算和吴承宗妥协,在他眼里,吴承宗是硬骨头,但是和桓玄,刘毅他们比起来只是硬一点而已,何足道哉?

    出于礼貌,刘裕并没有伤害曹达,让他安全的回去了,如果他能预知几年后曹达会成长成为一个勇猛的大将,并且两次打击他的北伐,那么他今天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斩杀他。

    当然了,这已经是后话了。

    接下来吴承宗终于要和刘裕拼死一搏了。

    7月18日,吴承宗亲自带领甘祖,于大文,林大,梁锐文和他全部的家底,一万大军,倾巢而出,前往闽江岸边,和刘裕大军隔江相望。